吴小凤
- 作品数:8 被引量:82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6层螺旋CT成像在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评价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成像在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36例肾移植供体行16层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排泄期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处理图像,2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每个供体血管和集尿系统的解剖结构。活体肾移植术中所见作为标准,计算16层CT评价肾血管和集尿系统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16层CT检查发现变异肾动脉7支,1支外科手术中确诊的副肾动脉被漏诊。16层CT检查正确诊断了外科手术发现的全部肾静脉和输尿管解剖变异,诊断。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解剖变异的特异性为100%(29/29)、100%(32/32)和100%(35/35),准确性分别为97%(36/37)、100%(36/36)和100%(36/36)。结论16层CT检查评价活体移植肾的血管和集尿系统准确性较高,是一种很好的术前评价活体移植肾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陈文华何小舟徐仁芳黄庆娟邢伟徐青邱建国吴小凤王杰
- 关键词:活体供体螺旋计算机
- 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的护理体会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时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9位患者行灌注检查,男56例,女23例。其中头部灌注40例,前列腺灌注10例,软组织肿瘤15例,乳房灌注14例。扫描前询问病史、过敏史;注射造影剂时关注患者血管条件,并进行预判;检查结束后对症处理出现的各种情况。结果:79例患者中71例成功完成检查,其中68例出现一过性热感,其中5例合并皮肤瘙痒,7例单独出现皮肤瘙痒;11例无任何不良反应。无一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灌注扫描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排除血管条件不利于行灌注检查的病例,就能在检查过程中减少甚至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许金梅吴小凤王士英何小兰
- 关键词:灌注检查多层螺旋CT护理方法
-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被引量:31
- 2006年
-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良性GIST最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 邢伟谭华桥俞胜男吴小凤孙益芳邱建国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神经鞘瘤
- CTA与DSA诊断脑动脉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随着CT的推广应用,CTA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16层CTA与DSA和外科手术对比,研究其与DSA相比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
- 陈文华王杰邢伟彭亚邱建国李蓓孙益芳俞胜男宣井岗吴小凤许金梅
- 关键词:DSA诊断脑动脉瘤CTA手术对比
-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优化
- 2006年
- 目的:探讨时相预览法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时相选择中的价值。方法:将52例疑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心率分为二组:第一组心率≤70次/min32例,第二组心率〉70次/min20例,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0.75mm准直器宽度。选取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脉中部层面,运用时相预览序列预览R.R心动周期0%-100%的21幅图像(间隔5%),选择显示左、右冠脉最清晰的一幅,记录其时相。对第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对第二组采用双扇区重建算法,应用原始数据重建最佳时相的薄层图像,再进行MIP、MPR、CPR、VR重建。结果:第一组单扇区重建的最佳时相为55%-65%R-R间期。第二组双扇区重建的最佳时相为60%-65%R-R间期(12/20),其次是35%-40%R-R间期(5/20)和70%-75%R-R间期(3/20)。结论:运用时相预览序列优选重建时相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时相多位于55%-65%R-R间期。
- 孙益芳陈文华邢伟吴小凤王士英许金梅王慧张敏
-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血管造影术
- 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 CT 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资料,分析其临床及螺旋 CT 表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增强程度、肿瘤被覆黏膜面溃疡情况。结果平扫所有肿块均位于胃肠道壁内,密度略低于肌肉。6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3例同时向腔内外生长。10例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扁圆形,边界清晰;2例略呈分叶状,边缘不清。3例可见肿瘤部位胃肠道黏膜面有浅小溃疡形成。增强扫描,所有肿瘤均呈匀质实性肿块;10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中度强化;2例动脉期轻度强化,而门静脉期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 CT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 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扁圆形的匀质实性肿块,边缘清晰,缓慢且均匀中度强化。
- 邢伟谭华桥俞胜男许金梅邱建国吴小凤孙益芳史新平
- 关键词:胃肠道神经鞘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评价颅内小动脉瘤中的价值被引量:16
- 2008年
-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评价颅内小动脉瘤(直径≤5mm)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3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其三维CT图像与常规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三维重组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结果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337例中的84例患者发现95个小动脉瘤。CTA漏诊4个小动脉瘤,DSA漏诊6个小动脉瘤。16层螺旋CTA对于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小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小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论16层螺旋CTA在小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颅内小动脉瘤筛查的首选影像方法,能够在小动脉瘤的治疗方面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 陈文华邢伟彭亚姚洁邱建国李蓓孙益芳俞胜男宣井岗吴小凤张敏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