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骅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浸润与超越——《圣经》中智慧文学的来源与演变
- 2004年
- 《圣经》中智慧文学接受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的浸润与影响。早期的智慧文学既有对古巴比伦宗教哲理诗的借鉴,也有对古埃及教谕文学的吸收;后期的智慧文学中对"智慧"的思考实现了由知性范畴向伦理范畴、由现象论向本体论的转化,这一转化既与希伯来民族对智慧本身的进一步思考相关,也与希腊哲学中逻各斯概念的影响和斯多葛学派的伦理理论的影响有关。
- 周骅
- 关键词:希伯来智慧文学智慧观
- 圣俗之间:甘地宗教哲学的特征
- 2013年
- 甘地追求政治宗教化、神圣化,同时强调宗教的实际效用;用现代"理性"观念为传统宗教"祛魅",又度诚地坚持有神论信仰;从西方文化中汲取有利于印度文化发展的"因子",又对本土传统进行创造性改造。甘地的宗教哲学脱胎于印度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又迥异于当时印度主流的社会政治思想。他独特的宗教哲学,是印度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成功典范。
- 周骅
- 关键词:宗教哲学印度教非暴力
- 毛泽东与甘地政治哲学比较: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
- 2013年
- 毛泽东坚持国家至上论,甘地是国家的反对者。两者对现代国家的不同定位与理解,与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印度国大党面临的历史困境有关,也和各自对民族传统的接受有关。毛泽东、甘地的政治哲学,是对各自民族政治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转换,强化了对本国中下层民众的政治动员与掌控能力,推进了庶民阶层向公民身份的转变,有利于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毛泽东与甘地的国家观,不仅对中印两国现代国家的建立居功甚伟,也对当下中印两国的政治格局与实践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 孟桢周骅
- 关键词:政治动员
- 宗教净化与公民权利:甘地和安倍德卡尔贱民立场比较被引量:1
- 2013年
- 甘地从印度教内部改革的立场出发,赋予贱民"神之子"的称呼,他希望通过宗教自我净化的方式来解放贱民。安倍德卡尔从现代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自由、平等的理念出发,为贱民争取单独的选举权,预留议会席位。甘地反对安倍德卡尔从选举政治角度解决贱民问题,安倍德卡尔反对甘地从宗教改革的角度解决贱民问题。但正是两位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交锋、辩驳,使得印度贱民的政治权利、宗教地位得到改善与提升。
- 周骅
- 关键词:贱民政治权利
- 毛泽东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詹姆逊为中心被引量:1
- 2013年
- 毛泽东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实践,对西方左翼思想家而言,一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在建构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常常将"毛主义"作为构建其理论大厦的重要元素。他对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与"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充满了兴趣。詹姆逊对"毛主义"的"误读"与再阐释,不仅与毛泽东思想在海外的传播有关,也与詹姆逊自身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相关。
- 周骅黄宗喜
- 关键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 南橘北枳:浅议中国宗教学研究方法问题
- 2015年
- 有关中国宗教学研究方法反思与讨论的文章,近年来比较集中,如金泽的《困惑的症结:反思宗教学方法论》1、张志刚的《'中国无宗教论'反思》2、唐晓峰的《谈谈宗教研究的两种极端立场》3、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杜继文的专访《'研究宗教'亟须拨乱反正,'批判神学'必须开展补课》4等。上述文章从不同学术立场、不同认识角度出发。
- 周骅
- 关键词:宗教立场宗教学
- 论泰戈尔的象征剧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象征剧按照主题思想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别,对殖民罪恶与资本崇拜的批判,对宗教禁忌与分裂的反思以及对梵我合一的精神追求.这三大不同主题的背后隐藏着相同的叙事结构,即沉沦——拯救的叙述结构,这一叙述结构既...
- 周骅
- 关键词:泰戈尔象征主义戏剧
- 文献传递
- 印度教复兴与当代印度的国族变迁
- 2022年
- 印度教的当代复兴表现为契合时代的理论创见、宗教社团的制度创新、新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萨瓦卡尔提出的“印度教特性”,成为现代印度国家建构的理论先导;海德格瓦创立的国民志愿团,成为锻造印度新国民的有效方式;乌帕德亚的“整体人道主义”将传统印度教的神学资源进行了现代性转换,激发了中低种姓对国族的认同。当代印度教在选举政治、经济主张、身份政治等方面将与不同党派互动博弈,加速印度的国族整合,存在引发“政治极化”与剧烈社会动荡的风险。
- 周骅张世佑
- 关键词:印度教身份认同国族人民党
- 喧嚣与骚动:中国大众文化的特质与发展被引量:3
- 2013年
- 在世纪末的社会转型中,中国大众文化以其颠覆性与反叛性,成为"文革"后解构革命话语的催化剂;中国大众文化用感官愉悦、读图想象代替了传统的宏大叙事与理论说教,使大众文化呈现出有别于主流文化的新特质;植根于草根阶层的大众文化,因其建构了公共文化空间,又部分地承载着民众对民主化的希冀与祈求。
- 周骅黄宗喜
- 庙堂与江湖: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宗教文化
- 2014年
-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全党、全国的文化建设。就宗教领域而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一直是政府的主导话语。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应该积极回应中国当下的宗教新变化、新挑战。
- 周骅
- 关键词:宗教视域文化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