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群鸥

作品数:58 被引量:498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经济管理
  • 18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3篇土地利用
  • 7篇气候
  • 7篇耕地
  • 5篇土壤
  • 5篇黄淮
  • 5篇黄淮海
  • 5篇黄淮海平原
  • 4篇植被
  • 4篇生态
  • 4篇网络
  • 4篇流域
  • 4篇课程
  • 4篇耕地生产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土壤侵蚀
  • 3篇农业
  • 3篇气候情景
  • 3篇课程教学
  • 3篇教学
  • 3篇仿真

机构

  • 38篇北京林业大学
  • 30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中南大学
  • 5篇河北经贸大学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湖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58篇姜群鸥
  • 24篇邓祥征
  • 16篇战金艳
  • 6篇齐元静
  • 5篇聂承静
  • 5篇吴锋
  • 5篇林英志
  • 5篇苏红波
  • 3篇张学霞
  • 3篇辛智鸣
  • 3篇史明昌
  • 3篇刘兴权
  • 2篇赵静瑶
  • 2篇迟百余
  • 2篇柯新利
  • 2篇肖辉杰
  • 2篇唐华秀
  • 2篇赵春红
  • 2篇于洋
  • 2篇张巍

传媒

  • 4篇中国林业教育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光谱学与光谱...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Agricu...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年份

  • 6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缘生态过渡带碳中和评估与预测被引量:9
2022年
青藏高原东缘生态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碳库,对该区域碳中和的评估和预测对于中国乃至亚洲的碳排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率定的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东缘生态过渡带栅格尺度碳汇量,结合中国碳排放数据库分析近20年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然后,采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建立碳排放与人口等6个社会经济指标的弹性关系,并讨论库兹涅兹曲线对碳排放的影响。之后采用情景分析法,设计包括绿色发展等5种不同经济发展情景预测研究区2020—2060年碳排放变化特征;最后,提出假性碳中和并进行定义,结合GM(1,1)模型预测所得碳汇量,探究青藏高原东缘生态过渡带净碳汇量未来不同情景演变趋势,预测与评估不同发展情景研究区碳中和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碳汇量在2001—2019年间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研究区碳汇量东南部高西北部较低;而碳排放量增长速率迅速,于2019年达到108Mt左右,是2001年的3.07倍;近20年,研究区碳汇量均大于碳排放量,但二者差距呈减少趋势。STIRPAT模型岭回归系数表明,研究区内存在城镇化率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效应,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区域碳排放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对于富裕度无显著EKC效应;在6个影响因素中,人口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最显著,每增加1%的人口,碳排放将增加1.03%左右;在预测的五种不同发展情景中,可持续发展情景(ST)与基准情景(BL)、节能情景(ES)与绿色发展情景(GD)分别在2050年、2040年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时间随着能耗的减少逐渐提前。粗放情景(ETS)在2060年仍未实现碳达峰,并且其碳排放将于2040年左右超过碳汇量,而其余四种情景预测2020—2060年碳汇量始终大于碳排放量,但其净碳汇量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因此,青藏高原东缘生态过渡带具有较强固碳能力,但如采用不加管制的发展模式,其碳�
高峰律可心乔智马丰魁姜群鸥
关键词:CASA模型STIRPAT模型
基于AEZ模型的中国农业生产力的估算及其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一直是困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剧增,耕地锐减和环境退化,粮食生产显得日益迫切,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非农业占用耕地外,...
姜群鸥
关键词: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力人口承载力
文献传递
基于异构网络的土地格局演替仿真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土地格局演替仿真系统,包括:PDA客户端,用于响应用户指令向服务器终端发送采样参数和用户设定参数,并接收来自服务器终端的模拟计算结果;服务器终端,用于响应所述PDA客户端,自动提取所存储的与...
邓祥征战金艳苏红波姜群鸥林英志吴锋
黄淮海平原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35
2008年
应用GLO-PEM模型和1988年NOAA/AVHRR遥感数据,估算了黄淮海平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根据NPP和植被凋落物产生量计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碳密度。通过对1988年与2000年土地利用图的叠置分析,统计了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量,并估算了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1988~2000年间,耕地转移导致全区植被碳储量下降了0.24%,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植被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结论为正确把握耕地转移对区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据此制订碳汇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姜群鸥邓祥征战金艳刘兴权
关键词:NPPNOAA/AVHRR黄淮海平原
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与方法被引量:3
2009年
建立了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体系,介绍了定量监测与分析土地系统动态的探测模型、表征模型、驱动机理模型、过程模拟模型和效应评价模型,阐述了各个模型的方法与技术,展望了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的发展方向,总结提出的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为国家相关部门预测区域土地系统动态提供了有效工具。
邓祥征姜群鸥战金艳
关键词:土地利用LUCC
基于TVDI的玛曲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19年
玛曲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研究土壤湿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青藏高原区水资源、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法(TVDI)反演玛曲2000—2015年土壤湿度,分析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土壤湿度的关键要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玛曲地区土壤湿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呈旱化的现象,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显著。其中: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格局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总体干湿等级以正常为主(0.5
王美林姜群鸥邵雅琪孙驷阳
关键词:土壤湿度影响因素
基于联立方程组的东北区粮食生产力和耕地变化影响要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东北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研究其粮食生产力和耕地变化的影响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数据、自然环境数据、气象数据、区位和交通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现了东北区粮食生产力、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及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这3个区域生态过程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表达。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政策、区位和自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东北区粮食生产力起着显著作用,农业人口增长、生产投入要素的作用也相对显著。在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过程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坡度及政策是其关键影响因素。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过程主要受农业人口比例、地形坡度、区位和交通条件、政策、气候等关键控制变量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将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姜群鸥程雨薇薛筱婵邓祥征陈立欣聂承静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业生产耕地变化
北京地区不同季节PM_(2.5)和PM_(10)浓度对地面气象因素的响应被引量:46
2017年
利用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地区PM_(2.5)和PM_(10)监测数据和同期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采用非参数分析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北京地区PM_(2.5)和PM_(10)的浓度对不同季节地面气象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不同季节影响颗粒物浓度水平的气象因素各不相同,其中风速和日照时数为主要影响因素。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对气象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也有较大区别,PM_(2.5)/PM_(10)比值冬季最高,PM_(2.5)影响最大,春季最低,PM_(10)影响最大。这些结论可对制订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王嫣然张学霞赵静瑶余新晓姜群鸥
关键词:PM2.5PM10气象因素
张承地区植被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0
2018年
为研究对张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本研究解析张承地区2000—2014年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揭示该区域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张承地区NDVI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年际波动较大,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显著。2)对于气候要素,15年间光合有效辐射与气温呈下降趋势,而年降水量呈现出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季节差异。3)在季节尺度上,夏季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显著,而在冬季NDVI与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性更显著;在年际尺度上,NDVI与光合有效辐射相关性较低,但却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但对于同一植被类型,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高。这些研究结论将为张承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邵雅琪姜群鸥胡中民吴戈男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气候影响
中国县域多维贫困与相对贫困识别及扶贫路径研究被引量:34
2021年
当前,中国脱贫攻坚任务步入了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收入贫困转向多维贫困的新阶段。本文以中国31个省(直辖市)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平均夜间灯光指数以及基于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县域多维发展指数和多维相对贫困识别方法,从多维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层面对中国多维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以上研究筛选出的贫困县,采用耦合协调模型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和农业扶贫分析适宜县域的扶贫路径。结果表明:中国约60%县域处于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其中47%为多维相对轻度贫困县;基于平均夜间灯光指数和县域多维发展指数分别识别出602个和611个多维贫困县,分别包含了63%和79%的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8年),这表明县域多维发展指数识贫机理更为精准。多维贫困县集中在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而在筛选的贫困县中,适宜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和农业扶贫的县域分别有414个、172个、442个和298个,且在4种扶贫方式中,约61%县域适宜采用多种扶贫路径共同扶贫。研究结论将为确保中国扶贫的可持续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徐藜丹邓祥征姜群鸥马丰魁
关键词:多维贫困相对贫困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