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许友
- 作品数:40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论春秋时期的刑书书写——以铸刑鼎之争为中心被引量:5
- 2016年
- 铸刑鼎是将刑律刻铸在鼎上的较特殊的书写行为,是先秦政治、法律史上的创举。《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有两次铸刑鼎事件,历来引起诸多学者的探讨。根据诸多文献的记载,春秋时期铸刑鼎并非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而且它与"悬灋象魏"之制的关键区别在于后者是宣示旧章,前者则是颁布新法。铸刑鼎亦非首创罪刑合一的刑法,铸刑鼎的实质是将罪刑合一的属于制定法性质的刑书公之于民,具有刑书法典化和法典公开化的双重意义。铸刑鼎的政治背景是礼崩乐坏,社会动乱。推动其产生的社会指令则在于诸侯国礼法君主政制向集权君主政制的演进,铸刑鼎既是这一进程的体现,又推动了这种进程的加速发展。叔向、孔子等反对铸刑鼎则是其站在维护义神礼法君主制的立场上反对集权君主制的表现。
- 孔许友
- 关键词:政制礼法刑治
- 时序与审美——从《夏小正》看中国古代审美之缘发
- 先秦文献《夏小正》蕴涵宏富,影响深远,不仅有研究天文历法、物候农事方面的史料意义,还可以从感性文化的视角发掘其中的时序内涵,展呈时序与审美的因缘际会。本文认为《夏小正》已明确体现出以崇正重变、缓急有致、原始要终、天时人时...
- 孔许友
- 关键词:审美
- 复调与象征的背后——巴赫金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观之比较被引量:1
- 2008年
- 巴赫金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思想各以复调-对话与象征-圣灵为底色,而他们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情有独钟。透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可以看到此二人的思想既交锋又交叉。这种交锋和交叉可以从思想形象与主观批评、狂欢-考验与奇幻-现实以及政治情结与基督思想等几个方面得到阐释。
- 孔许友
- 关键词:巴赫金梅列日科夫斯基
- 试论春秋时期的会盟政治与盟书书写被引量:1
- 2019年
-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盟书书写最为兴盛的时期,这种兴盛直接导源于春秋时期活跃的会盟政治。盟的不同类型决定了盟书的性质差异。春秋盟书一般同时具有仪式性和政务性,"私盟"载书还具有个人性。春秋盟书在书写者、书写方式、书写对象以及物质载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春秋盟书的书写策略体现在与盟成员排序、盟约内容、诅辞等多个书写环节,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利益的争夺方式、泛政教性书写的影响以及神灵信仰的演变。
- 孔许友
- 李瑾作品散论
- 李瑾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四川文坛新秀中的一员。她在文化随笔、青春小说、奇幻小说等多种题材上皆有所建树。她的作品多为短篇,语言细腻灵动、张弛有致,构思不落窠臼,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风,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缺陷和不足,如...
- 孔许友
- 关键词:文化随笔青春小说奇幻文学
- 文献传递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与“权”
- 2013年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无疑是一篇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讲话》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中国的文艺创作界和理论界至今都要定期开展对《讲话》的学习和研讨活动。可以说,《讲话》70年来的接受史、效果史和研究史是中国文艺70年来发展历程的一幅生动侧影。
- 孔许友
- 关键词:《讲话》人民文学王实味工农兵方向政治意识形态现代语境
- 论王阳明的蒙学美育思想
- 2007年
- 王阳明的蒙学美育观既有古典性,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所谓古典性是说王阳明作为理学家从根本上说不象现代美育理论那样关心文艺教育的独立性。王阳明曾经比较王通和韩愈,说:“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王阳明贬韩愈而崇王通的理由是王通模仿经书,发扬圣道;韩愈凭诗词文章出名,助长了虚华文风。中国古代文艺学、美学史上一直有明显的文实之争。
- 孔许友
- 关键词:美育思想蒙学文艺教育美育理论古典性美育观
- 中国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变迁
- 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外交策略等方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硬实力相对。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则突显民族国家的政治伦理立场。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要争取平等的话语权,就必须从战略上着力塑造...
- 孔许友
- 关键词: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学国家形象文学变异
- 弗洛伊德理论对美学的两点新启示被引量:2
- 2007年
- 本文依据弗洛伊德对文学、艺术的相关论述,解释其拓展美学视野的独特见解和对美感背后深层因素的分析,指出其理论对美学研究的新启示。
- 孔许友
- 关键词:弗洛伊德美学
- 《夏小正》传文笔法论略
- 2012年
- 《夏小正》传文以春秋笔法重构了《夏小正》经文素朴的时序意义,反映了天人合一观念和道德价值一元论的初生。它基于误读,用意在于将天时秩序延伸为政教秩序。重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经文叙述语序解释为与现实感官时序相对应,进而借助"序时"和"著名"概念为人事叙述的规范性提供法据。二是以"一字褒贬"的笔法解释经文的词语用法。三是通过崇正重变笔法暗示和促成授时著述的天人合一意向。
- 孔许友
- 关键词: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