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莉
-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牙周干预措施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动物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模拟牙周炎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牙周干预措施,研究各种牙周干预措施对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As组(B组)、As合并牙周炎组(C组)、牙周炎组(D组),将C组根据牙周干预措施不同再分为不治疗组(C1组)、刮治组(C2组)、药物治疗组(C3组)和拔除患牙组(C4组)。对各组进行相应的建模处理,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周组织、颈动脉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病理切片发现B组、C3组和D组颈动脉血管壁均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形成、聚集;C1组和C4组可见内膜下有钙盐沉积,中膜弹力纤维紊乱、破坏;C2组可见纤维帽的形成及斑块破裂。牙周干预处理后,所有建模组和干预处理组的血清hsCRP含量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5);C1组、C2组、C3组的hsCRP含量较B组明显升高(P<0.05);且C2组hsCRP的含量高于C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D大鼠,无论有无高脂状态,牙周炎均可引起或加重As的发生发展;而在高脂状态下,直接牙周干预都可能加重As病变,其中牙周直接刮治处理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会更严重,且hsCRP可能参与了As加重的病变过程。
- 孙丽莉石学雪任秀云常乐林牧岳姿洁
- 关键词:牙周炎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
- 牙周基础治疗对伴或不伴高脂血症的慢性牙周炎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伴或不伴高脂血症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5—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将24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血症组(B组)、CP组(C组)和高脂血症+CP组(D组),每组6只。各组接受相应的建模及牙周干预处理,同时定期进行牙周临床检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牙周干预前及每次干预后1周(共2次)3个取样时间点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牙周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整个实验过程中A、B组大鼠实验牙牙龈未见炎症性改变;C、D组大鼠建模后实验牙牙龈炎症明显,有深牙周袋,部分实验牙松动度达Ⅱ~Ⅲ度,基础治疗后炎症明显减轻,牙齿均无松动。同一时间点上,B、C及D组大鼠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时间点上,B、c及D组大鼠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组大鼠2次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趋于稳定,D组大鼠在2次治疗后1周血清hsCRP水平显著增高。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大鼠,无高脂血症情况存在时,牙周基础治疗可能会在短期内增高As的废生风险:在存在高脂血症状态下.亩:接牙周基础治疗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增高As的发生风险。
- 石学雪孙丽莉任秀云岳姿洁林牧常乐
- 关键词:牙周炎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
- 牙周干预对单纯牙周炎大鼠颈动脉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通过模拟慢性牙周炎(CP)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采取的口腔干预措施,观察各种口腔干预对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4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大组:正常对照组7只、As组7只、CP组28只,分别给以相应的建模处理,将CP组根据口腔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4个小组:C1组(自然进程)、C2组(牙周机械治疗)、C3组(药物治疗)和C4组(拔除患牙),每组7只。对各组进行相应的建模及口腔干预后,从建模开始起24周后处死动物,采用油红O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As组与C1组有无脂质形成;HE染色,光镜下观察颈动脉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干预前后(干预前1周、首次干预后1周、第二次干预后1、3和5周)5次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油红O染色光镜下正常对照组未见红染组织,As组有大量红染的脂质形成,C1组有部分的脂质形成;病理切片发现As组、C1组和C3组均可见血管壁明显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大量泡沫细胞形成、聚集,弹性纤维紊乱破坏;C2组无炎性细胞,少量空泡性变;C4组可见血管壁厚薄不均,少量炎性细胞,泡沫细胞形成,弹性纤维破坏;血清学检测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常对照组、As组以及C1组hs-CRP含量呈升高趋势;C2、C3、C4组hs-CRP含量在二次干预后1周达最高峰,均明显高于As组及C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即逐渐下降,其中C2组降低最明显,显著低于As组及C1组(P<0.001)。结论对于SD大鼠,在牙周炎状态下,不进行任何干预而任其自然发展可以引起As的早期病变;单纯药物治疗对As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不会有明显改善;有效的牙周机械治疗则可能会降低As病变的发生、发展,拔除牙周病患牙可能也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干预措施。
- 岳姿洁林牧常乐任秀云石学雪孙丽莉
- 关键词:牙周炎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
- 口腔干预措施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动物研究
- 目的:
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牙周炎、动脉粥样硬化及二者复合的模型,模拟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口腔干预措施,探讨牙周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关系,比较各种口腔干...
- 孙丽莉
- 关键词:牙周炎动脉粥样硬化MMP-2基因MMP-9基因
- 口腔干预对牙周炎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牙周炎经不同口腔干预处理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大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C组:牙周炎模型组;牙周炎模型建立后,根据口腔干预措施的不同C组再随机2次分为4组,C1自然进程组、C2基础治疗组、C3服药组和C4拔牙组。各组接受相应口腔干预措施。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干预前、中、后时段,血清hsCRP水平。处死动物后,光镜观察颈动脉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自然状态无干预的各组在所有取样时间点,与A组相比,B组及C1组的hsCR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B组的hsCRP含量最高,且含量与C1组之间差异在第3次取样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口腔干预后,与C1组比,各干预组的hsCR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4组的第2、3次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C1组(P<0.01),C2组在第2次取样时较C1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血管壁病理切片发现,除A组和C2组未见泡沫细胞形成外,其余各组均可见大量泡沫细胞的形成和聚集,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改变。结论无高血脂存在的SD大鼠,单纯牙周炎任其自然发展或炎症期直接拔牙都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牙周基础治疗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 任秀云石学雪孙丽莉岳姿洁林牧常乐
- 关键词:牙周炎动脉粥样硬化
- 辅以抗生素的牙周机械治疗对伴动脉粥样硬化牙周炎大鼠的颈动脉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研究伴动脉粥样硬化(As)的慢性牙周炎(CP)大鼠模型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颈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探讨牙周基础治疗辅以抗生素对As的影响。方法 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大组:A组(正常对照)和B组(CP+As),建立CP+AS模型后再将B组分为4组,自然进程组(B1)、牙周机械治疗组(B2)、机械治疗+局部药物组(B3)、机械治疗+局部药物+抗生素组(B4),每组7只,接受相应的牙周干预治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hsCRP的质量浓度,光镜下观察颈动脉血管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随着时间推移,B1组hsCRP质量浓度逐渐升高,在第2次干预后5周(第5次取样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组(P<0.001);B2、B3、B4组hsCRP先逐渐升高,在第2次干预后1周(第3次取样时间点)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低于其基线水平,但仍高于A组(P<0.05)。第2次干预后3周(第4次取样时间点)起,B3、B4组hsCRP显著低于B2组(P<0.001)。病理结果:B1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及大量泡沫细胞,弹性纤维明显紊乱破坏;B2组血管壁厚薄不均,可见泡沫细胞,弹性纤维紊乱;B3组血管壁轻度增厚,弹性纤维排列较整齐;B4组血管壁厚度较均匀,弹性纤维排列整齐。结论对于伴有As+CP的大鼠,牙周基础治疗短期内可能会增加As的发展风险,而从长期作用来看可能会改善As病变;在牙周机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局部抗炎、全身抗生素治疗可优化其疗效。
- 任秀云常乐岳姿洁林牧石学雪孙丽莉
- 关键词:牙周炎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
- 大鼠慢性牙周炎模型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模型大鼠颈总动脉血管组织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含量,探讨其与慢性牙周炎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2只SD大鼠平分为6组,每组7只。A组:正常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B1~B5组为实验组,按照同一建模形式建成牙周炎的动物模型,再按照不同的牙周干预措施具体分组:B1组,不施加干预措施;B2组,施加机械治疗干预;B3组,行全身药物治疗;B4组,对患牙施加拔除措施;B5组,拔除患牙后应用抗生素3 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分别截取各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管组织,采用16S rRNA聚合酶链反应法半定量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含量。结果在所有大鼠中,均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B1~B5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对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1组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相对含量最高,显著高于B4、B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5组的统计学差异更为明显(P〈0.01)。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作为牙周常驻菌可能会入侵并定植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相关功能障碍;尽早拔除重度松动的患牙可以更彻底地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同时于拔牙后加用抗生素能够较为明显地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定植。
- 林牧任秀云常乐岳姿洁石学雪孙丽莉
-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血管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