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新
- 作品数:46 被引量:124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纳粹历史与德意志民族认同危机
- <正>民族认同(又称族群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包括血统、地域、语言、习俗、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等)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纵观当今世界,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似乎都不成问题。世界各...
- 孙立新
- 文献传递
- 关于“全球史观”和世界史编纂的一些思考被引量:5
- 2007年
- 在西方史学界,世界史编纂已有悠久的传统,但在这一传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论”问题。西方中心论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学术规范,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以西方的历史发展作为世界历史的主线,以西方的价值观评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对其历史和文化造成遮蔽和误读。全球史家尽管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在具体的世界史编纂中仍未做到彻底的“去中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编纂同样存在着西方中心论倾向。要克服这一问题,中国学者必须对本国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世界历史的“中国维度”。
- 孙立新廖礼莹于晓华
- 关键词:西方中心论全球史观
- 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被引量:6
- 2003年
- 卫礼贤是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来华的德国新教传教士。他在青岛生活、工作 2 0余年 ,致力于办学、研究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等文化活动 ,把《论语》、《道德经》、《易经》等十余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作品译介到德国和西方社会。卫礼贤通过反省 ,对西方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他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 ,揭示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从而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文化。
- 孙立新
-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
- 近代来华德国人已刊纪实报道选介被引量:5
- 2015年
- 在近代来华德国人当中,有不少人写作并发表了诸如日记、书信、游记、记事报导、回忆录和研究性专著等各种各样的纪实报道。这些报道的产生和形成与作者的西方或德国背景有密切联系,但也并非完全虚构。它们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中国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记载了若干实际情况,为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 孙立新
- 关键词:史料
- 卫礼贤对孔子学说的跨文化阐释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在近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中,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不仅彻底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从"非教条的伦理化基督教"宗教观出发,坚决反对"虔信主义"的传教方法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宗教扩张,而且致力于研究和理解孔子及其学说,并通过翻译和著述,积极向西方社会传播。他视孔子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伟大人物"之一、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认为孔子的学说并非单纯的道德说教,实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孔子通过对潜意识领域的深刻探究,直觉"高度统一的人性",并超越自我发现与自我类似的"人"和"人类",继而提出了"仁"和"仁爱"的思想。孔子还从《易经》中领悟到了"事物的萌芽状态"和"初始法则",并且由此提出了"正名"和"礼治"的主张。孔子的学说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密切联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杰出思想家的学说也可互通有无。人类的未来寄希望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卫礼贤对孔子和孔子学说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依然盛行的时代殊属难得,对于当今时代也十分重要。
- 孙立新
- 关键词:孔子孔子学说东西方文化交流
- 1990年以来联邦德国重大史学争论概述
- 自1949年建国以来,关于纳粹历史的史学争论在联邦德国从未停息,1990年两德统一后,'格德哈根辩论'、'关于国防军罪行展览之争'和'关于1940-1945年大轰炸的争论'又相继发生,再为联邦德国'争论文化'增添奇观.争...
- 孙立新
- 关键词:学术争论
- 文献传递
- 纳粹历史与德意志民族认同危机
- 民族认同(又称族群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包括血统、地域、语言、习俗、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等)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纵观当今世界,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似乎都不成问题。世界各民族,...
- 孙立新
- 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1897-1914)被引量:17
- 2007年
- 1897-1914年,德国殖民者虽然在青岛处于统治地位,但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始终是中国人。德占时期的中国人社会主要由工人、商人、文人、学生、买办和职员以及前清贵族和大臣构成。青岛的城市现代化虽然是在外力冲击下开启的,但其发展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外来殖民者,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了贡献。他们在同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应和抵抗能力。所有片面强调德国人在青岛的经营,忽略中国社会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有损于对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全貌的认识。
- 孙立新王保宁
- 关键词:租借地相互作用
- 历史传统与发展战略被引量:1
- 2004年
- 星移斗转 ,光阴似箭。在进入 2 1世纪的第 4个年头 ,中国海洋大学满怀豪情地迎来了建校 80周年的盛大节日。这风风雨雨的 80年历史是海洋大学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海洋大学的前身是 192 4年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 ,此后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和青岛海洋大学 ,2 0 0 2年 10月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回首历史 ,海洋大学与已积百余年跬步的山东大学有着近 30年的共同期 ,而在这个共同期内 ,一大批文史宿学相继聚集在美丽的青岛海滨 ,“焚膏继晷领风骚” ,铸就了誉满海内外的人文辉煌 ,为山东大学和海洋大学的校史谱写下了光彩灿烂的一章。这一骄人的学术传统不仅为山东大学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它也使海大人魂牵梦绕 ,难以忘怀。在海洋大学 80华诞到来之际 ,我们特邀请了山东大学和海洋大学部分专家撰成这一组文章 ,期望通过追寻学校发展渊源、探讨校史研究方法 ,共谋重振人文辉煌发展大计。
- 孙立新
- 关键词:历史传统校史治学精神学风
-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记忆范式的"转型"?
- 孙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