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菲
- 作品数:36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微生物药物技术创新与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微波诱变结合抗性突变筛选放线菌素D高产菌株被引量:1
- 2015年
- 采用微波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法选育放线菌素D的高产菌株。通过考察链霉素对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 FIM-N31菌株孢子生长情况的影响确定链霉素致死浓度,出发菌株FIM-N31的孢子经微波辐照处理后,涂布在含链霉素致死浓度(50μg/m L)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获得了大量的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摇瓶发酵筛选突变株,结果获得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放线菌素D高产菌Str186,其产放线菌素D的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倍以上。
- 任林英张祝兰王徳森杨煌建唐文力孙菲
- 关键词:链霉菌放线菌素D复合诱变
- 海洋小单孢菌株产抗肿瘤新化合物FW05-0328-1的诱变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
- 2020年
- 目的获得抗肿瘤化合物FW05-0328-1高产菌株,提高其发酵产量。方法采用紫外(UV)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RTP)复合诱变筛选化合物FW05-0328-1高产菌株,结合高产菌株摇瓶发酵特性,优化100L全自动发酵罐发酵工艺。结果获得1株高产FW05-0328-1菌株Micromonospora sp.FIM0O123,其在100L全自动发酵罐发酵效价达187.3m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7倍。结论高产菌株的筛选及100L全自动发酵罐发酵工艺优化能有效提高化合物FW05-0328-1产生能力。
- 孙菲
- 关键词:抗肿瘤诱变
- 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生物合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通过研究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巴弗洛霉素A1 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有效前体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点。结果显示,缬氨酸是巴弗洛霉素A1 合成的最佳前体,36 h 时添加0.2%缬氨酸,巴弗洛霉素A1 产量高达285.5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8.4%。前体物的供给能显著影响巴弗洛霉素A1 的生物合成,补加缬氨酸能有效提高巴弗洛霉素A1 的发酵产量。
- 周剑孙菲方志锴江红
- 关键词:生物合成发酵前体
- 海洋青铜小单孢菌菌FIM02-523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 周剑方志锴孙菲
- 一种高效发酵产大环内酰胺化合物FW05328-1的方法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发酵产大环内酰胺化合物FW05328‑1的方法。本发明所述高效发酵产大环内酰胺化合物FW05328‑1的方法,在现有报道的生物合成途径基础上,通过对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并添加3...
- 孙菲周剑赵薇江红
- 文献传递
- Streptomyces fradiae FIM-S38胞外产新霉素的发酵条件优化
- 为了研究Streptomyces fradiae FIM-S38胞外产次级代谢产物新霉素的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探讨摇瓶条件下液体发酵的主要影响因子初始pH值、装液量、转速等发酵参数的影响,同时进行自动...
- 张祝兰陈宏周剑张引孙菲方东升郑榕郑卫
- 关键词:新霉素发酵生产次级代谢产物
- 文献传递
- 瑞斯托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010年
-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准确的瑞斯托菌素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在瑞斯托菌素菌种选育、有效组分的分离纯化等研究工作中及时提供可靠的,有指导意义的检测数据。方法:采用Kromasil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0.1%三氟乙酸-甲醇(30∶70)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1,柱温45℃,紫外检测波长254nm的色谱条件。结果:瑞斯托菌素在0.01~2.5mg.mL-1浓度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7;最低检测限5ng,最小定量限20ng;精密度RSD=0.04%。结论:该方法测定瑞斯托菌素样品的含量准确可靠,在分离纯化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地检测和控制瑞斯托菌素的纯度。
- 郑榕孙菲郑卫
- 关键词:瑞斯托菌素高效液相色谱纯度检测
- 一种大环内酰胺化合物FW05328-d及其高效发酵方法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环内酰胺化合物FW05328‑1的结构类似物FW05328‑d,并进一步公开一种利用氨基酸诱导高效发酵该结构类似物的方法。本发明所述大环内酰胺化合物FW05328‑d为已开发的...
- 孙菲陈丽赵薇周剑方志楷江红
- 文献传递
- 一种多烯大环内酰胺化合物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及新型食品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多烯大环内酰胺化合物及其应用,并进一步公开了一种基于发酵法制备所述多烯大环内酰胺化合物的方法。本发明所述多烯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FW8‑1与FW8‑4均具有多烯大环内...
- 赵薇周剑孙菲江宏磊林如江红
- 胰脂肪酶抑制剂产生菌的筛选被引量:3
- 2014年
- 本研究采用胰脂肪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结合淀粉酶、蛋白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对来源于土壤的微生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得到三株胰脂肪酶抑制剂产生菌FIM-1013、FIL-19和FIMe-3,其发酵产物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61%、53%和42%,对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0、7%和3%,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6%、4%和0。结果显示,筛选所得的三个菌株均能产生具有选择性的胰脂肪酶抑制剂,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 孙菲郑榕杨煌建张祝兰
- 关键词:胰脂肪酶抑制剂蛋白酶淀粉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