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强

作品数:115 被引量:1,04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3篇天文地球
  • 91篇生物学

主题

  • 32篇化石
  • 20篇白垩世
  • 17篇地层
  • 17篇生物群
  • 16篇中生代
  • 15篇早白垩世
  • 14篇恐龙
  • 13篇侏罗世
  • 12篇义县组
  • 12篇鸟类
  • 11篇热河生物群
  • 9篇翼龙
  • 9篇哺乳动物
  • 8篇英文
  • 8篇晚中生代
  • 7篇新属
  • 7篇同位素
  • 7篇晚侏罗世
  • 7篇白垩纪
  • 6篇地层学

机构

  • 99篇中国地质科学...
  • 19篇中国地质博物...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 7篇中国地质环境...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北京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辽宁省国土资...
  • 1篇北京自然博物...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加拿大自然博...

作者

  • 114篇季强
  • 27篇姬书安
  • 23篇吕君昌
  • 20篇袁崇喜
  • 18篇王旭日
  • 15篇尤海鲁
  • 8篇陈文
  • 7篇季燕南
  • 7篇柳永清
  • 5篇季鑫鑫
  • 4篇张彦
  • 3篇姚培毅
  • 3篇方晓思
  • 3篇卢立伍
  • 3篇任东
  • 3篇郭子光
  • 2篇宋彪
  • 2篇金小赤
  • 2篇江小均
  • 2篇许欢

传媒

  • 18篇地质学报
  • 17篇地质通报
  • 12篇地质论评
  • 7篇地球学报
  • 7篇地质学刊
  • 5篇同位素地质新...
  • 4篇中国地质
  • 3篇江苏地质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中国科学基金
  • 2篇中国区域地质
  • 2篇国土资源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11篇2006
  • 9篇2005
  • 8篇2004
  • 9篇2003
  • 1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西部上侏罗统义县组研究新认识被引量:79
1997年
根据丰富的、最新的野外地质资料,对辽宁西部锦州和义县地区晚侏罗世义县组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以《国际地层指南》的多重地层划分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义县组岩石地层单位。根据最新的原始鸟类以及昆虫、鱼、爬行类等生物化石研究结果,认为义县组的形成时期限于晚侏罗世晚期。
任东郭子光卢立伍姬书安唐烽靳悦高方晓思季强
关键词:晚侏罗世义县组地层学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被引量:486
2007年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杨振宇季强王涛胡建民陈宣华
关键词:晚侏罗世燕山运动
悄悄掀起你的盖头——中国辽西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动物
2004年
中国热河生物群以产古鸟类、带毛恐龙、早期被子植物等而闻名于世,哺乳动物化石并不多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五尖张和兽(Zhangheotheriumquinquecuspidens)、毛兽(Maotheriumsinensis)、金氏热河兽(Jeholodensjenkinsi)、攀援始祖兽(Eomaiascansoria)和沙氏中国袋兽(Sinodelphysszalayi)等.但这些仅有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它的学术价值并不亚于其它生物类群,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过之.
季强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中生代化石
晚中生代哺乳动物生态适应研究
孟庆金季强张玉光袁崇喜刘迪王旭
1.研究目的: 现生哺乳动物有超过5400多个物种,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相当繁盛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哺乳动物漫长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有2/3经历了中生代恐龙生活的时期,这...
关键词:
关键词:哺乳动物生物演化动物化石
中国水生蜥与潜龙名称合法性之争被引量:1
2014年
热河生物群中有一种水生爬行动物,以长颈、长尾、小头颅为主要特征。在研究中,不同学者使用了不同的学名,构成了同物异名。简要回顾它的研究历史,主要讨论究竟哪一个学名是合法有效名称。根据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认为中国水生蜥(Sinohydrosaurus)命名在先,是合法有效名称,而潜龙(Hyphalosaurus)为无效名称,应当废弃。
季燕南王旭日季强
关键词:爬行动物热河生物群
再论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被引量:26
2005年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的晚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产状平缓,主要为一套产有丰富动、植物化石的凝灰质泥岩和粉砂岩,并夹有数层火山岩。从区域上来看,在西台子一带主要为早白垩世义县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鱼类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Protopsephurus liui和鸟类Confuciusornis sanctus;但在道虎沟—小西沟一带主要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道虎沟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蝾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和Chunerpeton tianyiensis,翼龙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和Pterorhynchus wellnhoferi,手盗龙类Scansoriopteryx heilmanni和(?)Pedopennadao hugouensis[本文对Xu等(2005)描述的道虎沟足羽龙(Pedopenna daohugouensis)的原始产地存有疑义],昆虫Meso baetis sibirica,Mesone taantiqua,Rhipidoblattina(Cana liblatta)hebeiensis,Brunneus haifanggouensis,Palaeontinodes haifanggouensis等,叶肢介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E.haifanggouensis,E.jingyuanensis和E.luanpingensis,植物Cladophlebis(Osmunda?)sp.,Anomozamites angulatus,A.(Trymia?) sp.,Cycadolepissp.,Ginkgoites sp.,Pityospermus sp.,Pityocladussp.,Zamites gigas,Yanliaoia sinensis和Coniopteris burejensis等。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生物群特征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分析,笔者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为中—晚侏罗世(卡洛夫阶—牛津阶),根本不可能将其归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
季强柳永清陈文姬书安吕君昌尤海鲁袁崇喜
关键词:道虎沟生物群化石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分布
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毛发和软体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被引量:7
2002年
中国辽西地区素以产出丰富多彩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闻名于世。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区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更加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极大关注。1997年秋,作者在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发现了一块完整的保存有毛发和软体印痕的对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身体保存有毛发和软体印痕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研究对齿兽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系统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季强
关键词:中生代义县组哺乳动物动物化石热河生物群
论热河生物群被引量:28
2002年
本文对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历史作了简要回顾,着重阐述了热河生物群的定义、组成、地层分布和时代,并讨论了与热河生物群相关的我国北方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问题。
季强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中生代地层分布
中国辽宁早白垩世华夏翼龙(翼龙目:翼手龙亚目)一新种及古神翼龙科的系统分类
2006年
根据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几乎完整头骨及头后骨骼建立古神翼龙类一新种:具冠华夏翼龙。具冠华夏翼龙以前上颌骨上具有一斧状矩形突起为特征,该突起的短轴垂直于前上颌骨的前边缘,除了该突起之外,其他的头骨特征比如鼻眶前孔的前边缘和前上颌骨的前边缘之间的吻部宽度均与季氏华夏翼龙的相似。华夏翼龙和中国的另一个古神翼龙类中国翼龙与古神翼龙共享有一些独特的头骨特征,并且这3个属看起来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与其他神龙类密切的多。中国的古神翼龙(中国翼龙和华夏翼龙)具有相对长的头骨和弱的头骨嵴,而且似乎要比头骨短高和具有大的头骨嵴的古神翼龙原始。Tupuxuarids(Tupuxuara和Thalassodromeus)经常和古神翼龙类被放在古神翼龙科中,
吕君昌金幸生D. M. UNWIN赵丽君东洋一季强
关键词:中国翼龙翼龙类早白垩世九佛堂组
炳灵大夏巨龙:中国早白垩世一新巨型蜥脚类恐龙(英文)被引量:12
2008年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Lanzhousaurus magnidens)为代表,还包括一类宽臀的基干巨龙型类蜥脚类——刘家峡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liujiaxiaensis),以及许多其他尚未发表的恐龙、鱼类和龟类。本文报道在该地区河口群中所发现的第二种新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新属新种)(Daxiatitan binglingi gen.et sp.nov.)。炳灵大夏巨龙的正型标本现存于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兰州)。该标本包括最后的10枚颈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颈肋和背肋,1枚脉弓,右肩胛骨,右乌喙骨和右股骨。估计其颈部长度为12.2m,整个身体长度为26m,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大夏巨龙是巨龙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支干定义为:与盐龙(Saltasaurus)而不与腕龙(Brachiosaurus)更具亲缘关系的巨龙型类],其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巨龙类分子:颈椎的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体的远缘与其长轴斜交;股骨远端髁相对于股骨体向背侧方倾斜10°,而且从远端看,该远端髁处于后内—前侧方向。大夏巨龙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河口群上段)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炳灵大夏巨龙的发现丰富了兰州盆地脊椎动物组合,对研究巨龙类恐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尤海鲁李大庆周伶琦季强
关键词:恐龙蜥脚类早白垩世河口群兰州盆地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