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宫睿

作品数:25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道德
  • 2篇动机
  • 2篇哲学
  • 2篇政治
  • 2篇人格同一性
  • 2篇公民
  • 2篇辩护
  • 1篇道德价值
  • 1篇道德情感
  • 1篇德性
  • 1篇德性伦理
  • 1篇德性伦理学
  • 1篇动物
  • 1篇多元论
  • 1篇行为者
  • 1篇性格
  • 1篇性格特征
  • 1篇性伦理
  • 1篇性伦理学
  • 1篇虚假承诺

机构

  • 21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21篇宫睿

传媒

  • 4篇哲学研究
  • 3篇世界哲学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政治思想史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 1篇德国哲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康德的自然法则公式:以虚假承诺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康德学界对自然法则公式有三种代表性解释:目的论解释、概念矛盾解释、实践矛盾解释,不过它们对于虚假承诺这一事例都不能给出合理的阐明,错误的根源是误解了康德的普遍性、自然法则等概念。康德的准则与法则的差别不是逻辑形式上的差别,而是实践意义上的差别。由此,普遍性的要求并不是逻辑形式上的演化。从最根本上看,"自然法则"并不是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一致性,而是对事物的内在本性的完成,在人那里即是对其理性本质的发挥。
宫睿
当代康德研究中的概念主义与非概念主义之争被引量:1
2020年
概念主义和非概念主义之争是当代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这场争论也渗透到康德学界形成了两种对立立场。非概念主义认为"无概念则盲"并不表明概念对于感知是必要的,形成感知对象所需的综合功能能够在非概念的条件下完成,且提出了一些感知的非概念特征;相反,概念主义则认为范畴在感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综合有赖于知性的作用,如果否认了概念在感知对象中的作用,先验演绎的任务就是失败的。相较而言,概念主义解读更有说服力,在康德那里范畴对于感知对象是不可或缺的,但康德式的概念主义并不同于麦克道威尔式的概念主义,前者能够在感知对象的基础上接纳广泛的非概念特征。非概念主义的论证,如精细论证与双手论证等等,对麦克道威尔式的概念主义有效但并不对康德式的概念主义有效。
宫睿
洛克论“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被引量:1
2017年
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是洛克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名义的本质是各种可感性质的抽象观念,洛克以此反对经院哲学以实体形式作为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来规定事物的存在。实在的本质等同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结构,在原则上是不可知的,它可被视为名义的本质在内在结构上的投射。洛克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他也不认为存在着自然种。洛克也未曾断言内在的结构就是波义耳式的微粒说,洛克只是将微粒说看作是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宫睿
关键词:反本质主义
论“崇高”在康德哲学中的位置和作用被引量:5
2007年
宫睿
关键词:康德哲学自然界文字
作为“行为同一性”的康德的意志自律被引量:1
2017年
意志自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对此普遍持有一种"行为者的同一性"理解,即认为意志自律的充分条件就是道德法则的服从者与道德法则的创立者具有同一性。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它会在意志中引入他律的可能,从而无法表达出意志自律应有的道德性含义。相反,本文作者认为只能以"行为的同一性"作为康德意志自律概念的本质特征,它是指在意志自律中,服从法则的行为与给出法则的行为是同一的,这种行为的同一性只能就纯粹实践理性自身活动才可理解。只有通过"行为的同一性"解释,才能表明意志自律与道德性的关系。
宫睿
关键词:意志自律
论康德义务第一命题的调和式主张被引量:3
2018年
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义务而不出于任何偏好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这个"义务的第一命题"在当代遭到了来自德性伦理学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情感才能表达对人的关切,也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当代一些康德学者试图维护康德的主张,认为在康德那里并不排斥情感,情感或偏好可以融入康德的行动理论。帕顿、亨森、赫尔曼以及阿利森采取了不同的方案,或认为康德的论述更多地出于方法上的考虑,或构筑行动模型表明情感在有道德价值行动中的地位。这种解释方式可以被称为调和式主张。但是他们的解释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不仅不符合康德的原意,且本身也问题丛生。调和式主张的根本问题在于以经验性动机理论解释行动,而康德是在意志的规定根据上来确定行动的道德价值。
宫睿
关键词:义务道德价值偏好动机
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初探
2014年
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一章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的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的不一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实际上是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是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的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理性的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的经验心理学的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的一致性。在整体状态的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的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一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的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一的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是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动机”一般是指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所处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的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宫睿
关键词:动机道德情感敬重
霍布斯论经验的有限性
2023年
“经验的有限性”是霍布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是指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在经验、能力、知识等方面是极为有限的、不充分的、不确定的。经验的有限性与欲求在多个层面上构成了充分的张力,语言、理性、宗教等皆可视为超越经验有限性的努力,但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验的有限性。经验的有限性造成了欲求的转换,激起对权力的追求,自然状态的景象正由此推导而出。通过对经验有限性论题的阐发,《利维坦》获得全面贯通的解释,其神学背景也显现出来。
宫睿
关键词:权势自然状态利维坦
首都公民的公平意识被引量:2
2012年
一、关于公平意识的调研指标 “公平”意识,主要指人们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正当、合理、平等”状况的价值诉求,包括对社会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分配的标准和原则的理解,以及现实中的有关感受和评价。公平意识实际上体现着人们对自身权利与责任界限的一种把握。由于主体自身的地位、利益、条件等特性,人们对于公平问题的关注与评价势必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而首都公民目前在公平问题上的心态如何,可以从一个较深刻的层次上反映出首都公民的主体意识状况如何。
宫睿
关键词:公平意识公民公平问题价值诉求社会资源
康德的平等理论
2020年
康德的平等理论意蕴丰盈、别具一格,它展现为三个层次:理性的平等、权利的平等和政治的平等。理性的平等是指人作为理性存在者享有同等的形而上学地位,具有同样的任意自由。这也蕴含着理性平等的规范性主张,即将其他理性存在者也视为目的。同时,每个理性存在者禀有天赋权利,这种权利由外在自由的先天普遍原则规定,从而每个理性存在者具有权利的平等。在康德哲学中,权利的先天体系预设了公共强制力,公民状态中理性存在者的平等就体现为首脑与臣民双重身份构成的政治平等。康德的平等理论是对近代政治哲学批判综合的成果,又以其先天特征区别于当代种种经验性的平等理论,值得关注和研究。
宫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