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惠英
- 作品数:51 被引量:434H指数:12
- 供职机构:兰州文理学院化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皂角苷络合洗脱污灌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被引量:45
- 2006年
- 选择白银污灌土样为供试样品,采用振荡离心法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saponin)在不同浓度、pH值和离子强度条件下对供试土样中重金属的解吸影响,并采用Tessier法对解吸前后土样中的重金属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皂角苷浓度增加,重金属解吸率随之增加,在皂角苷浓度为3%时,Cu、Cd、Pb、Zn解吸率分别达到43.87%、95.11%、83.54%和20.34%,而水及合成表面活性剂单独冲洗对重金属解吸率最大不超过5%;并且发现随土壤pH值增加,重金属解吸率逐渐减小;离子强度对Pb、Zn影响不大,而Cu、Cd随离子强度增大解吸率减小.比较冲洗前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发现Cu、Cd、Pb、Zn元素的可溶态、碳酸盐结合态减少均达50%以上,Pb残渣态也减少60%左右,并且重金属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态含量也有减少.说明皂角苷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的可溶性络合物,大大降低了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从而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表明皂角苷对污灌土样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淋洗去除效果.
- 蒋煜峰展惠英张德懿吴应琴陈慧
-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重金属解吸污灌土壤
- 生物炭对西北黄土吸附壬基酚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6年
- 以壬基酚(nonylphenol,NP)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量实验法研究其在添加不同温度制备的小麦秸秆生物炭的黄土中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粒径、pH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添加生物炭黄土吸附NP的快反应时间为10 h,而加入生物炭后,黄土对NP吸附的快反应时间缩短,为6 h;且快反应阶段添加生物炭黄土明显比不添加生物炭黄土对NP的吸附量多,但碳化温度不同的生物炭在此阶段吸附量差别较小.黄土和添加生物炭黄土对NP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16 h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NP在黄土上的热力学吸附过程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型吸附等温模式;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黄土和添加生物炭的黄土对NP的饱和吸附量都呈增大趋势;NP的吸附自由能ΔGθ〈0,焓变ΔHθ〉0,熵变ΔSθ〉0,表明此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且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在同一温度下,随着生物炭碳化温度的升高,NP在添加生物炭黄土中的吸附量逐渐增大.添加生物炭黄土的粒径越小,对NP的吸附量越大.pH值为4~7时,添加生物炭黄土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增加;pH为7~10时,吸附量又随pH值增大而减小;表明添加生物炭黄土在中性范围内对NP的吸附效果最好,酸性和碱性都不利于NP的吸附.
- 张振国蒋煜峰慕仲锋孙航周琦展惠英
- 关键词:生物炭黄土壬基酚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
- 萘和菲在黄土上的吸附动力学被引量:9
- 2005年
- 研究了萘和菲在天然黄土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萘和菲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上吸附速率比在天然黄土上的快,同时吸附数据都能很好的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与起始浓度、温度及黄土本身的性质有关;萘和菲的吸附速率常数k与温度T成负相关。吸附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6.196^-1.172kJ/mol和-28.86^-15.70kJ/mol;萘和菲在天然黄土和阳离子改性黄土上的吸附速率由膜扩散和孔扩散过程控制,实验数据可以用扩散动力学方程拟合。本研究为理解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有助于理解土壤环境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
- 展惠英蒋煜峰袁建梅陈慧韩晓梅
- 关键词:黄土吸附动力学活化能
- 我国西北黄土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行为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16年
- 为了探讨ATZ(阿特拉津)在黄土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我国西北黄土为供试土样,采用批量试验法研究了黄土对ATZ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对ATZ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过程更符合线性分配的Henry吸附模型(R^2〉0.90),吸附过程中ΔGθ(吉布斯自由能)及ΔHθ(焓变)均小于0、ΔSθ(熵变)大于0,25~45℃温度范围内E(吸附平均自由能)为0.86~1.30 k J/mol,表明黄土对ATZ的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属于自发放热过程且导致吸附体系混乱度增加.黄土对ATZ的吸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ATZ在黄土中的饱和吸附量下降;pH在2~10范围内变化时,ATZ在黄土中的饱和吸附量随pH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初始ρ(ATZ)从2.5 mg/L增至10.0 mg/L时,黄土对ATZ的饱和吸附量也相应地从0.082 5 mg/g增至0.621 0 mg/g.结果显示,ATZ在黄土中的吸附速率受内部扩散、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的共同影响,并且吸附过程主要受到土壤有机质疏水性分配作用的影响.
- 蒋煜峰慕仲锋UWAMUNGU Jean Yves孙航胡雪菲展惠英刘鹏宇
- 关键词:黄土阿特拉津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
- 2,4-二氯苯酚在黄土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被引量:15
- 2003年
- 本文以自制的模拟系统研究了溶液浓度、离子强度、p H值和常见金属离子对 2 ,4-二氯苯酚在黄土中迁移行为的影响 ,并对实验数据用 Freudlich和 Langmuir经验公式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 ,2 ,4-二氯苯酚在黄土中的吸附 /解吸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渗滤液浓度在初始阶段降低迅速 ,在第二阶段变化缓慢逐渐达到平衡。用分布活性模型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结果。在实验条件下 ,离子强度对迁移行为影响不显著。在实验的 p H范围内 ,随着 p H的升高 ,吸附量降低 ,相应的解吸量加大 ;与碱金属离子 Mg2 +、Ca2 +相比 ,过渡金属离子 Zn2 +、Mn2 +和 Cd2 +的存在能显著促进黄土对 2 ,4-二氯苯酚的滞留能力。但滞后因子 R始终较低 ,表明天然黄土对如 2 ,4-二氯苯酚这样的水溶性有机物染物的滞留能力较差。在对被这类有机物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过程中 ,有机物对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
- 姜梅展惠英袁建梅陈慧
- 关键词:土壤环境学2,4-二氯苯酚黄土吸附等温线
- 菲和萘在黄土中的吸附行为及紫外和荧光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比较分析了利用紫外和荧光检测黄土中的菲和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同时研究了菲和萘在黄土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荧光法测定菲、萘溶液在黄土中吸附后的上层清夜,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性和可行性高;黄土对菲和萘的吸附曲线为非线性,满足Freundlich方程,为研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 展惠英
- 关键词:紫外荧光
- 表面活性剂强化EDTA络合洗脱污灌土壤中重金属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5
- 2006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氧乙烯月桂醚(Brij35)和重金属洗脱螯合剂EDTA对土壤中Cd、Pb的解吸去除作用,同时研究了加入SDS和Brij35后对EDTA解吸污染土壤中Cd、Pb作用的影响,并对解吸前后重金属在土壤介质中形态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SDS可使EDTA对Cd的解吸量由61.67%增加到79.68%、对Pb的解吸量由57.25%增加到89.65%。在EDTA浓度较小时,加入SDS对Cd、Pb的解吸产生拮抗作用,抑制了EDTA对污染土样中Cd、Pb的解吸;随着EDTA浓度的不断增加,加入SDS与EDTA产生明显的协同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Brij35具有相同的增溶作用,但增溶效果不如SDS。比较复配解吸前后重金属形态变化,可溶态、碳酸盐结合态较解吸前减少60% ̄90%,大大降低了污灌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试验结果可为利用表面活性剂与EDTA复配提高重金属在土壤介质中的解吸率提供理论依据,并可应用于污灌土壤中重金属的冲洗治理。
- 蒋煜峰展惠英袁建梅马明广陈慧
- 关键词:EDTA重金属污灌土壤
- 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染物调查及治理被引量:7
- 2014年
- 对高校化学实验室开设实验项目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原因、种类、数量、性质等进行调查统计。统计数据来源于甘肃省某高校的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分析和食品分析等6门实验课所开实验项目,最终分析了污染物产生的原因,提出治理方案,以期加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污染控制,推动化学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保护环境。
- 王进喜展惠英
-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染调查
- 表面活性剂对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在黄土中吸附行为的影响被引量:9
- 2003年
- 研究了 2 4 二氯苯酚、 2 4 二硝基苯酚和苯甲酸三种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在天然黄土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行为 .讨论了pH值、离子强度和二价重金属阳离子对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在改性黄土中吸附的影响 .提出了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在改性黄土中的吸附模型 ,吸附等温曲线可分解为两条分别代表离子和非离子形态的等温吸附曲线 ;其吸附行为可用双模式吸附理论来解释 .在 2 4 二硝基苯酚共存时 ,苯甲酸在改性黄土中的吸附量减小 。
- 陈慧周文军姜梅展惠英刘国光
- 关键词:离子化有机化合物黄土改性土壤污染
- 兰州市西固区土壤中PAH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9
- 2014年
- 为了解石油工业区土壤中PAHs(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危害,选择兰州市西固区为研究区域,系统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及部分剖面样品,采用GC-MS检测方法,分析了土壤中PAHs的污染水平与分布、来源及潜在致癌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0-20 cm)土壤中w(∑PAHs)(22种PAHs的总质量分数)在535-32 300μgkg之间;PAHs在土壤剖面的纵向分布上主要集中在5-10 cm,在0-25 cm范围内变化不明显;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以2-3环为主.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w(∑PAHs)与w(TOC)无显著的相关性,表明TOC并非影响土壤中PAHs持留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生物质和煤炭的燃烧,∑TEQBaP(22种PAHs的毒性当量浓度,以苯并[a]芘等效浓度计)平均值为190μgkg,表明土壤中PAHs的潜在致癌性较低.
- 蒋煜峰胡雪菲王蓓蕾展惠英UWAMUNGU Jean Yves
- 关键词:土壤多环芳烃毒性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