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献荣

作品数:45 被引量:131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9篇菌根
  • 15篇间作
  • 11篇丛枝菌根
  • 10篇土壤
  • 10篇菌根真菌
  • 10篇丛枝菌根真菌
  • 9篇AMF
  • 7篇石膏
  • 7篇磷石膏
  • 7篇大豆
  • 6篇污染
  • 6篇模拟装置
  • 6篇红壤
  • 6篇
  • 5篇滇池
  • 5篇滇池流域
  • 4篇施用
  • 4篇种间
  • 4篇种间竞争
  • 4篇烤烟

机构

  • 43篇云南农业大学
  • 4篇四川省科技信...
  • 3篇云南省林业科...
  • 2篇广东省生态环...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3篇岳献荣
  • 37篇夏运生
  • 31篇张乃明
  • 13篇张丽
  • 13篇张仕颖
  • 10篇史静
  • 9篇谷林静
  • 7篇贾广军
  • 6篇张传光
  • 5篇白来汉
  • 5篇秦桂芬
  • 4篇年夫照
  • 4篇包立
  • 4篇陈星宇
  • 3篇宁东卫
  • 2篇王豹
  • 2篇郭先华
  • 2篇柳勇
  • 2篇王硕
  • 1篇何忠俊

传媒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菌物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大学教育
  • 1篇滇西科技师范...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第八次全国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模拟人工降雨条件下盆栽污染物侧渗迁移的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人工降雨条件下盆栽污染物侧渗迁移的模拟装置,属于淋溶装置技术领域;所述模拟人工降雨条件下盆栽污染物侧渗迁移的模拟装置包括调节支架、喷淋装置、盆栽装置,所述斜面板和底板头部相互铰接,铰接位置设有角度测...
夏运生吴程龙张乃明史静包立岳献荣钟雄
文献传递
3种磷石膏对2种烤烟生长及磷、硫、砷吸收的影响
膏(PG)资源农业利用的可行性已成为磷复肥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3种不同产地磷石膏中营养元素(磷和硫)对2种烤烟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植株中砷的含量.结果表明,磷石膏能有效促进烤烟生长,其中上蒜...
张传光岳献荣年夫照谷林静夏运生
关键词:烤烟磷石膏磷元素砷元素
一种绢毛蓼作为优势植物在锡尾矿上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绢毛蓼(Polygonum molle D.Don)作为优势植物在锡尾矿上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及方法,其步骤是往露天堆置锡尾矿表层上添加一定量的甘蔗渣有机肥后翻耕混匀,然后在锡尾矿上种植绢毛蓼,通过来年绢毛蓼...
夏运生邓琪张仕颖张乃明岳献荣吴慧包立
接种AMF与间作对红壤上玉米和大豆种间氮素竞争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盆栽条件下对间作、尼龙网分隔和单作的玉米和大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Funneliformis etunicatum(FE),以试验AMF和种植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作物种间氮素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FM和FE的玉米和大豆植株无论何种种植方式均有一定比例的侵染,侵染率为37%–56%。不管AMF接种与否,玉米的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间作>尼龙网分隔>单作,大豆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单作>尼龙网分隔>间作,说明间作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无论何种种植方式,AMF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植株的氮含量和吸收量,降低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在同一AMF处理3种种植方式内,间作种植对玉米植株氮含量和吸收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单作对大豆植株氮含量和吸收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所有处理中,玉米对营养的竞争力和对氮的竞争比率均优于大豆,无论何种AMF处理,间作处理下的玉米相对于大豆的营养竞争能力均优于尼龙网分隔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方式,AMF处理下的玉米相对大豆对氮的竞争比率高于NM处理,可见,玉米始终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而大豆则始终处于劣势。接种AMF均显著地促进了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并显著提高了玉米相对于大豆的竞争能力,在FM接种及间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碱解氮的吸收利用较多,但玉米相对大豆对营养的竞争力和氮竞争比率最高,表明AMF影响了寄主植物的种间竞争力,并且在AMF和间作协同作用下的影响最为明显。
汪新月史静岳献荣张乃明夏运生罗海群罗婉玉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红壤种间竞争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磷石膏施用烤烟生长及砷累积的影响
为了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烤烟生长及磷石膏农用安全的影响,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磷石膏(phosphogypsum,PG)不同添加量0和40 g/kg (P...
张丽张仕颖岳献荣张传光夏运生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配合氮肥减施对辣椒–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叶菜及经济效益较高的茄果类如辣椒、番茄等占云南省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62.19%,蔬菜连作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制约了设施蔬菜高产优质,降低了土壤质量。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氮水平对作物生长、土壤氮残留及生物相关特性的影响,为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减少氮肥施用量,降低土壤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豆和辣椒间作为种植模式进行盆栽试验。设计了接种AMF、氮肥用量、种植模式三因素试验。在大豆、辣椒单作、大豆辣椒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分别设3个施氮(N)水平:0、100、200 mg/kg土(N0、N1、N2);每个氮水平下,再设土壤不接种、接种AMF菌剂处理(NM、AMF),共组成18个处理。在蔬菜收获期,取样测定蔬菜生物量、根系长度、AMF侵染率,测定根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氮代谢酶活性以及菌丝密度。【结果】接种AMF、施氮量、种植模式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辣椒和大豆根系AMF侵染率、植株生物量和根长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P<0.01)。N1处理显著增加了辣椒、大豆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且在间作条件下的增幅最高;N1处理下,接种AMF和间作均显著增加了辣椒、大豆植株生物量和氮吸收量,抑制了根系的伸长。N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接种AMF显著降低了辣椒、大豆植株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间作则显著降低了辣椒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大豆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接种AMF、间作均明显增加了植物根际土壤中蛋白酶、脲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1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菌丝密度,间作条件下接种AMF显著增加了辣椒根际土壤菌丝密度。【结论】配合间作和接种AMF措施,氮肥减施可提高蔬菜根际菌根侵染率,增加土壤中菌丝密度,提高氮代谢酶活性,从而促进蔬菜生长和氮素吸收,减少土壤氮残留,因此,蔬菜间作种植下,接种AMF配
余众刘圆圆夏懿张仕颖王豹王豹岳献荣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
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喷施苯菌灵)、未抑菌)进行研究。根据2017年6—9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分析比较菌根与间作复合处理下径流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6次取样时间内,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缓。所有复合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总氮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显著降低35.0%和42.1%。无论何种种植模式,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均明显低于抑菌处理,其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较抑菌处理下的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26.2%和33.9%。无论是否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铵态氮浓度均低于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间作-未抑菌处理下其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明显降低34.8%和28.2%。由此可见,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径流氮流失具有一定的协同削减潜力。
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张乃明刀博福岳献荣
关键词:间作红壤氮形态
外源磷与AMF菌丝对紫色土-玉米间作系统磷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在植物与土壤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促进宿主植物对养分尤其是磷的吸收,间作在提高土壤磷素利用及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隔网分室盆栽模拟试验,根室设玉米单作及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并分别进行不同AMF处理(不接种、接种Funneliformis mosseae,分别记为NM、FM),同时对分室进行不同磷处理(不施磷、施无机磷、施有机磷,分别记为P0、IOP50、OP50),研究不同形态外源施磷情况下AMF根外菌丝对间作玉米磷吸收、利用及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FM-IOP50-间作组合处理下的玉米根系最短(16.76 m),生物量最高(1.88 g·pot^(-1)),FM-OP50-间作组合处理下的玉米根系菌根侵染率最高,为66.25%。(2)在相同种植模式及磷处理下,FM处理的玉米根系及地上部生物量均明显高于NM处理;同一磷处理下,无论接种与否,间作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3)无论何种种植模式及磷处理,接种FM均提高了玉米植株磷含量及磷吸收量,均以FM-IOP50-间作组合处理下磷含量(0.68 mg·kg^(-1))和磷吸收量(15.97 mg·pot^(-1))最高;不管接种及分室施磷与否,间作玉米磷含量和磷吸收量均明显高于单作处理。(4)在同一种植模式及菌根处理下,IOP50处理的玉米根系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P0及OP50处理。(5)FM接种、分室施磷和间作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植株生物量的增加及其对磷的累积。所有复合处理中,FM-IOP50-间作组合处理下的玉米磷含量和磷吸收量最高。可见,间作体系接种F.mosseae与外源无机磷施用组合是促进紫色土上玉米生长及磷吸收利用的最佳组合,有望通过降低土壤水溶性磷残留而减少径流磷的流失。
尹宝海史静岳献荣张乃明谷林静李磊夏运生
关键词:紫色土AMF间作磷迁移
菌根对滇池流域间作红壤表层磷素流失的削减机制研究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负荷已经成为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丛枝菌根真菌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宿主植物对矿物养分的吸收利用及其生长,并能够通过菌丝缠绕及分泌物黏结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豆科与禾本科间作也表现出了提高养分吸收利...
郭先华张丽岳献荣张乃明夏运生
AMF和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坡耕地土壤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坡耕地氮、磷流失是导致河湖污染的主要因子。该文在坡耕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定量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与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径流氮、磷流失的协同削减贡献,可为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抑菌处理相比,间作玉米-未抑菌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与单作-抑菌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未抑菌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茎叶、籽粒磷吸收量及茎叶、根系氮吸收量。与单作玉米-抑菌处理相比,间作玉米-未抑菌处理的土壤全磷、全氮的削减量分别为0.25、0.11 g/kg,径流总磷、总氮浓度的削减量分别为0.13、12.94 mg/L;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相比,间作大豆-未抑菌处理的土壤全磷、全氮的削减量分别为0.07、0.11g/kg,径流总磷、总氮浓度的削减量分别为0.27、24.80mg/L。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未抑菌处理的总磷、总氮流失量分别减少了0.51、19.93 kg/hm^2。经相关分析可知,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植株各部分磷吸收量均呈负相关,且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也呈负相关性;径流各形态氮浓度与植株各部分氮吸收量、菌丝密度和球囊霉素均呈负相关。可见,丛枝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够通过促进植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而减少土壤氮、磷的残留,进而阻控了氮磷随径流迁移的损失。
张丽张乃明张仕颖贾广军宁东卫岳献荣夏运生
关键词:AMF间作坡耕地氮磷流失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