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素琴

作品数:23 被引量:544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营养血管
  • 5篇皮瓣
  • 4篇远端
  • 4篇远端蒂
  • 4篇神经营养
  • 4篇神经营养血管
  • 3篇带头人
  • 3篇学科
  • 3篇学科带头人
  • 3篇药敏
  • 3篇隐神经
  • 3篇静脉
  • 3篇护理
  • 3篇穿支
  • 2篇蒂皮瓣
  • 2篇动脉
  • 2篇血管皮瓣
  • 2篇药敏分析
  • 2篇移位术
  • 2篇隐神经营养

机构

  • 22篇南京军区福州...
  • 4篇解放军第97...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解放军第10...
  • 3篇南京军区后勤...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福州总医院
  • 1篇台州市博爱医...

作者

  • 23篇岳素琴
  • 9篇郑和平
  • 8篇张发惠
  • 5篇鲜荣华
  • 5篇张明
  • 4篇宋一平
  • 3篇黄梁浒
  • 3篇田万成
  • 3篇马洪玉
  • 3篇曹文献
  • 2篇赖国祥
  • 2篇柳德灵
  • 2篇林加福
  • 2篇林庆安
  • 2篇王晓霞
  • 2篇陈红
  • 2篇范颖芳
  • 1篇洪发兰
  • 1篇袁康
  • 1篇张振香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解放军医院管...
  • 2篇解放军护理杂...
  • 2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南方护理学报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医学科研...
  • 1篇解放军医学情...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6篇2011
  • 1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综合量化评价被引量:1
1995年
当前,学科带头人的提法已被普遍采用和公认。学科带头人决定着本学科技术的发展、决策部门对资源的重点投入方向、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导师的审批与确认、以及各种学术组织和评审组织人选的选择等。有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接班人问题,已引起军内外各级卫生决策部门的日益重视。目前国内外对医学学科带头人的定义、标准、以及是否需划分等级等尚无一个明确和统一的认识,亦无科学、实用的综合量化评价方法,也没有任何一个决策部门正式批准或公布过学科带头人的名单。
张明曹文献陈红岳素琴鲜荣华
关键词:学科带头人医学学科评价指标军兵种国际级
医学学科带头人综合量化评价的探讨
1996年
本文通过对学科带头人的内涵和表现学科带头人专业水平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学科带头人的定义、等级划分和评审周期,以期探讨一种切实可行的学科带头人量化评价方法和操作步骤。
张明曹文献陈红岳素琴鲜荣华
关键词:学科带头人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与膝周创伤修复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实验于2005-01/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收肌结节、髌骨中点、腹股沟韧带中点为观测标志,重点解剖观测股内侧肌肌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远端吻合情况。一侧新鲜标本上,摹拟术式设计。结果:在股三角尖部自股动脉恒定发出的股内侧肌支,入肌门后在肌内沿肌束行向外下方,直至髌旁并与髌周动脉环相吻合。沿途除发出肌支营养股内侧肌外,还发出1~3支(77%为1支)、外径0.5~0.9mm肌皮穿支垂直穿过股内侧肌达深筋膜,并浅出至股内侧肌表面皮肤。皮瓣切取面积可达8.5cm×15.0cm。结论:可形成的以股内侧肌肌支-穿支逆行皮瓣转位可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
郑和平张发惠岳素琴
关键词:皮肤移植
临床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药敏分析被引量:21
2002年
目的 探讨各种临床标本的细菌分布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API系统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同时进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ESBLs检测,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测定。结果 各种标本感染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为主;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对亚安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对葡萄球菌、万古霉素和壁霉素的敏感性最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产ESBLs率为16.7%;MRS占所有葡萄球菌的69.5%。结论 医院感染已成为临床标本中最常见的感染,且细菌耐药率普遍较高,应引起临床和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及合理使用抗生素。
岳素琴黄梁浒马洪玉范颖芳
关键词:临床标本菌群分布ESBLS耐甲氧西林
医院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被引量:299
2000年
目的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了 1993~ 1999年 7年间 2 33例院内尿路感染病历。结果 院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 0 .4% ,占医院感染的 11.89% ,位于医院感染的第 3位 ,院内泌尿系感染与性别、季节、住院时间无关 ,与年龄、留置导尿管时间及无菌操作有着密切关系 ,其主要的病原菌以G 杆菌为主 ,主要优势菌群为大肠埃希菌、真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而对常用的广谱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 5 0 %以上 ,但对阿米卡星仍然敏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与导管的选择 ,采用国际提倡的弗氏导尿管 ,禁止膀胱冲洗 ,采用密闭式导尿系统 。
岳素琴张延霞袁康
关键词:医院内感染尿路感染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
<正>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出现而发生的,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诊疗手段特别是侵入性操作的采用以及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日益增多,不仅严重威胁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转归,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而且...
范颖芳岳素琴
文献传递
对医院餐饮部污染状况的调查
1999年
1998年我们对院内病员及家属请吃较多的两家营业性外饮部的部分餐具及工作人员手的染菌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对正在端盘的工作人员手面及餐桌上准备用膳的碗、玻璃杯用无菌等渗盐水棉签来回涂擦多次后置入装有5 ml的采样(内含灭菌等渗盐水)试管中,充分混匀后取100 μl接种于营养琼脂上,35℃培养24小时后作细菌计数并鉴定菌种;
章勇岳素琴吴爱平
关键词:餐饮部污染状况等渗盐水细菌计数染菌情况菌落数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药敏分析被引量:69
2003年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s)及产 ESBL s菌株的药敏情况。方法 收集 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从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2 40株 ,用表型确认试验检测 ESBL s;用 Kirby- Bauer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结果  2 40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 ,共检出产 ESBL s菌 78株 ,检出率为 3 2 .5 0 %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为 2 8.5 7% ,大肠埃希菌为 3 4.62 % ;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和头孢美唑外 ,产 ESBL s菌对其他 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产 ESBL s菌 (P<0 .0 1) ;亚胺培南、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和头孢美唑对产 ESBL s菌的耐药率最低。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 ESBL s情况严重 ;产ESBL s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性比非产 ESBL s菌严重 ,亚胺培南、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和头孢美唑是治疗由产 ESBL
赖国祥林庆安黄梁浒马洪玉柳德灵岳素琴
关键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药敏试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
内踝区动脉网的显微解剖与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设计被引量:30
2004年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问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张发惠郑和平宋一平田万成岳素琴
关键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与评价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规律;取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例,行肱动脉插管灌注贺斯墨汁混合液并测量皮肤染色面积.临床设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并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来源于骨间后动脉桡侧肌皮支、桡动脉肌间隙支和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吻合.其穿支穿出深筋膜后外径分别为(1.0±0.3)cm、(0.9±0.2)cm和(0.6±0.2)cm.墨染面积达13 cm×7 cm.临床11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无青紫、明显肿胀、水泡等,创面I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优良.结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
岳素琴林涧郑和平林加福张发惠
关键词:前臂损伤穿支皮瓣移位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