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学军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3篇隐伏
  • 3篇隐伏矿
  • 2篇同位素
  • 2篇微弧氧化
  • 2篇金矿
  • 2篇寒山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制约
  • 1篇电阻
  • 1篇特提斯
  • 1篇特提斯构造域
  • 1篇同位素年代
  • 1篇同位素年代学
  • 1篇同位素体系
  • 1篇同位素组成
  • 1篇图像法
  • 1篇涂层
  • 1篇涂层孔隙率
  • 1篇年代学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崔学军
  • 4篇朱炳泉
  • 2篇郭丽芳
  • 1篇涂湘林
  • 1篇崔学军
  • 1篇李中兰

传媒

  • 1篇矿物学报
  • 1篇表面技术
  • 1篇矿床地质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09
  • 2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氧化时间对AZ31B镁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索氧化时间对AZ31B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MAO)涂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恒压MAO的方法在硅酸盐电解液体系中制备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Image-J图像分析法、测厚仪、表面粗糙度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盐雾试验箱来研究涂层表面微观形貌、表面孔隙率、厚度、粗糙度、摩擦性能以及耐蚀性能。结果涂层孔隙率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氧化25min所得涂层孔隙率最小,为5.404%。涂层厚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是厚度增长速率减小,氧化5min时涂层厚度为9μm,而25min时涂层厚度为10.4μm。涂层粗糙度与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磨损率随氧化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氧化15min所得样品磨损率最高,氧化5min所得涂层耐蚀性最差,氧化25min的涂层耐蚀性最好。结论恒压条件下,氧化时间的延长可以有效地减小涂层表面孔隙率,增加涂层厚度,显著改善涂层的耐磨、耐蚀性能。
宁闯明崔学军崔学军宋世杰张颖君
关键词:镁合金微弧氧化耐蚀性孔隙率
隐伏矿深度与规模预测铅同位素方法新进展
隐伏矿深度与规模预测铅同位素方法是依据于成矿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和元素分选性规律及其产生的铅同位素组成随深度变化的函数关系,根据浅部三维定位的铅同位素欠量值确定隐伏矿的最大隐伏深度和隐伏系数(总隐伏矿量/已探明矿量)。本...
朱炳泉崔学军
文献传递
隐伏矿深度、储量与品位三要素预测同位素模型及其在危机矿山评价中的应用
2009年
朱炳泉郭丽芳崔学军崔学军李中兰
关键词:隐伏矿品位成矿深度储量铅同位素组成同位素体系
基于Image-J图像法和电化学法的微弧氧化涂层孔隙率评价被引量:10
2020年
为精确量化和评价微弧氧化(MAO)涂层的孔隙率,在硅酸盐电解液中通过恒压MAO方法于AZ31B镁合金表面制备氧化物涂层。利用线性极化、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和Tafel曲线分别计算涂层的极化电阻并考察其腐蚀防护性能,重点采用Image-J图像法和两种极化电阻比值法评价了涂层孔隙率,提出了适合MAO涂层孔隙率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当氧化电压由260 V升至290 V时,MAO样品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由2.8μA/cm2增加至5.6μA/cm^2。结合线性极化电阻和EIS拟合结果,证实涂层腐蚀防护性能随氧化电压的升高而降低。同时,Image-J图像法计算的表面孔隙率由10.14%增加至11.48%,线性极化电阻计算的通孔孔隙率由3.51%增加至7.08%,表明涂层腐蚀防护性能与其孔隙率呈负相关,即随孔隙率增加而降低。与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或Tafel曲线所得极化电阻比值法相比,简单的线性极化电阻比值法更适合量化MAO涂层的通孔孔隙率,而Image-J图像法适合通过MAO涂层的表面SEM像量化表面孔隙率及孔径大小的分布情况。
崔学军崔学军宋世杰王淋杨若豪
关键词:微弧氧化极化电阻
古亚洲与特提斯构造域接合带-中祁连裂谷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
北祁连山-老虎山地区广泛分布奥陶纪海相火山岩,可见超基性岩、辉长岩、斜长岩、奥长花岗岩构造侵位于枕状熔岩,构成蛇绿混杂岩,在地球化学表现出P-MORB与岛弧岩石的过渡特征。其中斜长岩-辉长岩中具较好结晶形态的锆石给出了几...
朱炳泉崔学军刘建宏李中兰郭丽芳
关键词: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
隐伏矿深度与规模预测铅同位素方法新进展被引量:1
2006年
隐伏矿深度与规模预测铅同位素方法是依据于成矿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和元素分选性规律及其产生的铅同位素组成随深度变化的函数关系,根据浅部三维定位的铅同位素矢量值确定隐伏矿的最大隐伏深度和隐伏系数(总隐伏矿量/已探明矿量)。本研究以甘肃寒山-鹰咀山金矿实例,发展和改进了确定隐伏矿三维形态定位的新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同位素化探剖面确定矿体不同部位的最大隐伏深度和隐伏系数,进一步确定隐伏矿的形态的预测总资源量(>130t金属量),指出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区。最后还对本方法的一些关键技术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朱炳泉崔学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