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宏

作品数:126 被引量:886H指数:1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9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8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6篇建筑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8篇小麦
  • 34篇基因
  • 15篇锈病
  • 15篇条锈病
  • 15篇种质
  • 13篇分子标记
  • 13篇白粉
  • 12篇土壤
  • 12篇白粉病
  • 11篇抗病
  • 11篇谷蛋白
  • 10篇性状
  • 9篇亚基
  • 9篇抗条锈
  • 8篇蛋白亚基
  • 8篇育种
  • 8篇抗条锈病
  • 8篇谷蛋白亚基
  • 7篇杂交
  • 7篇分子

机构

  • 120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渭南市农技中...
  • 2篇安康市富硒产...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 1篇陕西省农业科...
  • 1篇宝鸡市种子管...

作者

  • 121篇张宏
  • 85篇吉万全
  • 71篇王长有
  • 45篇王亚娟
  • 35篇任志龙
  • 28篇蔡东明
  • 28篇王秋英
  • 27篇刘新伦
  • 21篇陈春环
  • 13篇田增荣
  • 12篇薛秀庄
  • 10篇张荣琦
  • 9篇朱建峰
  • 9篇王艳珍
  • 8篇胡银岗
  • 8篇安韶山
  • 5篇杜欣
  • 5篇张伯平
  • 5篇赵继新
  • 4篇黄懿梅

传媒

  • 21篇麦类作物学报
  • 8篇西北植物学报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作物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陕西农业科学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种子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中国遗传学会...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 12篇2004
  • 4篇2003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陕麦107、陕麦94的育成谈“超级小麦”育种被引量:2
2007年
为了选育超高产小麦品种,利用多种外源抗性种质与多个农艺亲本组配,采取大群体和F3早代测产确定重点家系的选择策略,将多种优异基因累加、聚合,育成了超高产小麦新品系陕麦107和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系陕麦94。陕麦107弱春性,成穗率高,株高78cm,高产、抗病、抗倒,落黄好,千粒重50g,产量9712.5kg/hm2,较对照品种小偃22增产25.7%。陕麦94弱冬性、多穗型,株高75cm,抗倒伏,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中抗赤霉病,千粒重51g,产量8185kg/hm2,较小偃22增产6%。结果表明,选择遗传背景丰富的亲本材料,采用早代测产,确定重点家系是实现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
任志龙张宏王长有王亚娟蔡东明王秋英吉万全
关键词:超级小麦
人工合成小麦SE5756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与利用
小麦条锈病是由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引起的世界性小麦主要病害,在我国各小麦主产区常年发生.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减少病害损失最经济、有效和环...
王亚娟王长有张宏刘新伦张荣琦蔡东明吉页全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种质创新
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鉴别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赤霉病抗性。本文旨在对这3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别,为它们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人工接种鉴定,明确3个小麦新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利用偃麦草E组染色体(臂)第1—7同源群的特异引物对3个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及其主要亲本小偃693、小偃597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其长穗偃麦草的遗传区段。利用与长穗偃麦草7EL染色体上抗赤霉病基因Fhb7紧密连锁的标记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明确该抗性基因与Fhb7的关系。【结果】鉴定结果表明,西农509、西农529和西农511的赤霉病抗性与中抗对照品种扬麦158的抗性水平相当,表现为中抗。105个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特异标记中有7个在3个新品种中均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5个标记定位于7EL染色体臂上,2个标记定位于7ES染色体臂上。利用97个定位于7E染色体的特异标记进一步对小偃693、小偃597和3个新品种的遗传片段进行鉴别,结果表明20个标记能在5个长穗偃麦草衍生品种(系)扩增出稳定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包括与Fhb7紧密连锁的Xsdau K8、Xsdau K144、Xsdau K27、Xsdau K99、Xcfa2040和Xsdau K116等6个标记(7EL 149.00—7EL 153.77),即表明该区段源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跨距约89 c M。然而,已报道的7EL染色体臂末端与Fhb7两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sdau K60(7EL 153.77)、Xmag1932(7EL 154.70)、Xcfa2240(7EL 156.27)、Xsdau K66(7EL 158.02)、Xsdau K71(7EL 158.97)和Xsews19(7EL 160.00)等在3个新品种及小偃59
刘新伦王超牛丽华刘志立张录德陈春环张荣琦张宏王长有王亚娟田增荣吉万全
关键词:普通小麦赤霉病分子标记
黄土沟壑区侵蚀劣地土壤特性研究
本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劣地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土壤酶酶活性进行相应研究,在大量的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对该地区土壤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全面的研...
张宏
关键词:黄土沟壑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
白粉病菌侵染条件下小麦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可用性检测被引量:4
2021年
为解析白粉病菌侵染小麦以及小麦防御的分子机制,以抗白粉病种质N9134为材料,剪取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接种48 h后的叶片,提取总RNA,利用SMART技术进行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ds-cDNA),并进行均一化处理和SfiI酶切处理,处理后的ds-cDNA分别连接pGADT7-SfiI三框载体,将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细胞HST08中构建文库。通过滴度测定和PCR鉴定其库容量和基因重组率,最后收集细菌并提取质粒。经鉴定,该文库库容量大于1.0×106 cfu·mL-1,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400~2000 bp之间,重组率为100%,冗余度为3%。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cDNA文库,获得2个与热休克蛋白HSP40-70互作的蛋白质,分别为DnaJ类蛋白(DnaJ-like)和E3泛素蛋白连接酶AIP2(AIP)。综上表明,文库构建质量较好,为后续筛选抗逆关键基因奠定了基础。
王巧慧谷建华郭欢吕士凯吉万全张宏
关键词:白粉菌小麦CDNA文库酵母双杂交
小麦新品系远丰898几个性状之间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00年
1998~1999年对小麦新品系远丰898分播期、播量进行田间试验,并在全省范围内对其农艺性状进行大田调查,结果表明:该品系千粒重、株高等性状的稳定性好,当产量在258.3~484.9kg,春分蘖在31.6万~73.8万667m2的情况下,产量仅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当成穗数或千粒重一定时,产量亦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该品系穗粒数对产量形成有重要作用。
张宏任志龙吉万全
关键词:小麦性状分析品系
小麦响应白粉病菌转录因子TaTGA1的表达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Bgt)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危害我国主产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失时严重影响籽粒产量。抗病基因在小麦应对白粉菌胁迫的应答转录调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具体的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从小麦品种N9134的RNA-seq Library中获得了白粉菌侵染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两个Unigenes,利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克隆了两个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两个Unigene是来源于bZIP家族的TGA转录因子,分别命名为TaTGA1a和TaTGA1b (GenBank:KU746662和KU746663)。TaTGA1a基因组序列包含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编码基因由4AS-5969591转录而来; TaTGA1b包含9个内含子和10个外显子,由4BL-7004698转录而来。TaTGA1a/b编码同一段含有312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约为35 k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基因在白粉菌胁迫下的表达情况,以明确其表达和生物调控模式,结果表明:用白粉菌生理小种E09接种苗期N9134后TaTGA1a和TaTGA1b均响应了白粉病菌的胁迫。其中TaTGA1b在早期上调表达表现正调控,而TaTGA1a的表达呈现先降后升的特异调控模式。两者对白粉菌胁迫不同的响应转录模式暗示TaTGA1a/b基因在植物对白粉菌侵染的防御过程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徐仲阳徐仲阳张宏莫启波王长有王长有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基因表达
黄土高原不同林型植被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腐殖质的影响被引量:23
2015年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对土壤有机碳作用机制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森林区5种典型林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黄土高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和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植被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腐殖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表现为辽东栎、丁香和侧柏〉人工刺槐林〉三角槭。5种林型植被下,丁香群落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有机碳(MBC/SOC)最高(0.034 5),其余依次为人工刺槐林、侧柏、辽东栎,三角槭最低(0.003 5),相比于其他林型植被,丁香更有利于土壤碳积累和碳素的有效利用。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表现为辽东栎、侧柏〉三角槭〉丁香〉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活度即EOC/(SOC-EOC)表现为侧柏、辽东栎〉三角槭、丁香〉人工刺槐林,表明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人工刺槐林土壤腐殖化度和聚合度显著高于其余4种植被,其0-10cm,10-20cm土层的(HA/SOC)分别是其他植被的4.75-5.7倍和2.57-3.6倍。
董扬红曾全超安韶山张宏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量碳
白粉菌诱导下小麦TaNHO1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亚细胞定位被引量:1
2019年
非寄主抗性基因NHO1(non-host resistance 1)编码的甘油激酶(glycerol kinase,GK),是甘油代谢中的限速酶之一,参与植物对多种病害的抵御过程。为进一步探究其响应小麦白粉菌侵染的表达模式,利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了转录自抗病种质N9134的三个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小麦NHO1基因(分别命名为TaNHO1-2A、TaNHO1-2B和TaNHO1-2D),分析三个TaNHO1同源基因的序列、启动子组成元件和表达模式,并明确了其亚细胞定位。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麦TaNHO1-2A/2B/2D基因CDS区序列全长分别为1605、1599和1605 bp,分别编码534、532和534个氨基酸残基;3个同源基因均含有与AtNHO1(AT1G80460.1)基因以及OsNHO1(Os04G0647800)基因高度相似的FGGY_N端和FGGY_C端结构域。经对启动子区结构分析,该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大量与植物激素及逆境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意味着TaNHO1可受到多种植物激素诱导并参与小麦抗病过程。qRT-PCR结果表明,在N9134抗病近等基因系响应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侵染过程中,三个同源基因在不同时间点表达模式不同,其中TaNHO1-2A、TaNHO1-2B基因在侵染早期均上调表达,而TaNHO1-2D则表现出多次波动的表达模式;在N9134感病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下,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菌侵染后48 h均表现出下调,说明该基因能够响应白粉菌侵染。经亚细胞定位分析,该基因主要作用于细胞质、细胞膜以及核膜。
王晖徐晓敏罗腾丽吉万全张宏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调控元件亚细胞定位
麦类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4年
麦类作物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干旱、低温、盐碱等环境因子是麦类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干旱、低温、盐碱等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技术研究,已确定了大批与这些抗性相关的基因的主效位点、数量位点(QTLs)和与胁迫反应相关的基因序列。对这些基因位点、基因序列的关系及其功能的研究是进行麦类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改良的基础。本文从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位点、与胁迫反应相关的基因序列、抗性基因位点分子基础、抗性基因功能验证、抗性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等五个方面对麦类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胡银岗马翎健宋喜悦王长有张宏吉万全何蓓如
关键词:麦类作物非生物胁迫干旱盐碱抗性基因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