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
- 作品数:93 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面拆装入路广泛性颅底肿瘤手术(附10例报告)
- 1999年
- 目的探讨颅面拆装入路在颅底广泛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10例范围广泛的颅底区肿瘤分别采用了额鼻拆装,颅面联合入路;上颌窦壁拆装,上领窦鼻腔入路;颞颧下颌骨拆装,颞面联合入路等3种手术方式切除。结果 2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8例恶性肿瘤术后,5例已存活3年以上,其中3例已存活5年以上;另3例均在术后3年内死亡失访,结论采用颅面拆装入路施行颅底肿瘤切除术,术野暴露较充分,有利于病灶的完全切除,颅底的重要结构可得到保护,并能较好地恢复面部的形态和功能。
- 袁友文甄泽年赵敏陈辉张贤
- 关键词:颅面联合入路颅底肿瘤术后随访手术完全切除
- 鼻炎患者血清中IL-27、IL-17、IL-10在变应性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鼻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7(IL-27)、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变应性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选者血清中的IL-27、IL-17以及IL-1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中IL-27、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IL-27和IL-17呈负相关关系(r=-0.372,P=0.035),IL-27和IL-10呈正相关关系(r=0.524,P=0.026),而IL-17和IL-10无相关关系(r=0.519,P=0.318)。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中IL-27和IL-10呈低表达,而IL-17呈高表达,IL-27可能对IL-17和IL-10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 杨甫文陈贤明张贤李建忠陈辉
-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7
- 杓状软骨内移联合喉返神经修复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探讨杓状软骨内移联合颈袢喉返神经吻合术治疗长期喉返神经损伤单侧声带麻痹的疗效。方法病程3~22年外伤性喉返神经损伤单侧声带麻痹患者12例,行患侧杓状软骨内移的同时,作颈袢喉返神经吻合术。治疗前后以电子喉镜、频闪喉镜、声音评估、嗓音声学参数分析和喉肌电图检查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杓状软骨内移术后即刻声嘶均明显好转,但无恢复正常者,声学四参数频率微扰、振幅微扰、标化噪音能量和最长发声时间分析均明显好转,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喉镜检查见杓状软骨明显内移,声门后裂隙消失9例,缩小3例。术后12个月时声音恢复正常、明显好转、好转、无改善分别为9、3、0、0例;声学四参数较术后即刻又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术侧声带虽未恢复运动,但肌张力和肌体积与健侧基本对称。肌电图检查显示术后12个月声带肌恢复与健侧同步的密集型自发电位。结论杓状软骨内移联合颈袢喉返神经吻合治疗长期喉返神经损伤单侧声带麻痹能恢复患者的正常发音功能。
- 陈世彩郑宏良周水淼李兆基陈刚张贤荆建军陈东辉施剑斌
- 关键词:声带麻痹神经再生杓状软骨外科手术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IL-10水平在大鼠喉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陈刚郑宏良陈东辉荆建军张贤曹婧
- 关键词:白介素10喉移植排斥反应
- 耳郭整形术58例
- 1999年
- 甄泽年赵敏张贤陈辉袁友文
- 咽部神经肌肉变化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2010年
- 龚宏勋张贤陈贤明
-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咽部睡眠呼吸障碍
- 采用Portmann氏耳后上进路修补鼓膜大穿孔
- 目的 探讨Potmann氏耳后上进路修补鼓膜大穿孔的优点。方法 采用耳后上进路,自体颞筋膜作为移植材料,对85例鼓膜大穿孔进行"前内贴-后夹层"法修补。结果 术后经6个月以上随访,80例穿孔一次愈合、...
- 甄泽年赵敏陈贤明陈辉张贤牛建瑛黄小华王运盛
- 喉返神经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 郑宏良陈世彩周水淼黄益灯张速勤陈东辉刘锋刘菲朱敏辉张贤荆建军陈刚吴皓周蓉珏崔毅
- 声带麻痹是常见伤病,危害性大;声带麻痹预后的判断准确率比较低;治疗一直是个国际难题。传统治疗法难以恢复喉的正常发音及吸气功能。该项目在两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的资助下,从喉返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的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分子生...
- 关键词:
- 关键词:喉返神经神经修复声带麻痹
- 血清EB-VCA-IgA检测对颈内静脉周围区域肿块性质的判断
- 2001年
- 我院自1997年以来,对48例首发于颈内静脉周围无痛性实质性新生物肿块行血清EB病毒-IgA免疫酶法检测,结合术后病理及3个月-3年随访,以评价其价值。
- 张贤王运盛
- 关键词:颈内静脉肿块血清VCA-IGA无痛性术后病理
- 追加冷冻在耳鼻喉恶性肿瘤切缘的应用(附45例报告)
- 1999年
- 甄泽年赵敏袁友文陈辉张贤
- 关键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