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轶男

作品数:18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6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杜甫
  • 5篇大乘
  • 4篇佛禅
  • 3篇诗学
  • 3篇空观
  • 3篇佛教
  • 3篇般若
  • 3篇般若空观
  • 2篇道观
  • 2篇心灵
  • 2篇意象
  • 2篇义学
  • 2篇哲学
  • 2篇中道
  • 2篇中道观
  • 2篇如来
  • 2篇禅宗
  • 2篇佛教中国化
  • 1篇道家
  • 1篇地质

机构

  • 10篇北华大学
  • 8篇吉林大学

作者

  • 17篇张轶男
  • 1篇王树海

传媒

  • 4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北方论丛
  • 1篇江汉论坛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写作(中)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7
  • 1篇199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杜甫禅诗与大乘义学思想被引量:3
2013年
杜甫自言其早年即"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晚年自语"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诗中更有"师粲可"、"依迦叶"等语句,可知诗人追求的是大乘佛法。杜集中与佛法感触相通之禅诗近50首,与大乘义学思想关联密切,除了对"无常"、"无我"等原始佛理的解悟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性空幻有"之般若空观的体证;第二,对"空有相即"之大乘中道观的活泼机用;第三,对生活的现实态度、乐观精神以及仁者情怀与回向人生、自利利他、弘济众生的大乘精神主张不谋而合,亦是践行着大乘"实相涅槃"学说。
张轶男
关键词:杜甫般若空观中道观
杜诗“雨”“月”“珠”佛禅意象辨析
2012年
在明确涉及佛禅的四十几首杜诗中,包含着大量的佛禅意象,它们主要出自大乘佛教经典。在密集、叠加、跳跃的杜诗佛禅意象中,最为突出的是"雨"、"月"、"珠"三个意象群,其所形成的巨大的语言张力,不仅使诗歌达到了万取一收、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而且传达出了诗人的佛教观。从中可知,杜甫深受大乘般若空观的影响,其对大乘佛教圆融境界有着深切的体认,其对佛教真诚而肯定的态度是一贯的。
张轶男王树海
关键词:佛禅意象大乘般若空观
功名人生的审美超越——诗人杜甫“人”“圣”之辨被引量:1
2010年
"人"与"圣"是诗人杜甫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对杜甫的终生矛盾、心战不已就有了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那既是时代政治的结果,也是文化思想的产物,更是人性的普遍存在。其"圣"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终生奔走避难,不只为身体得其所,更是为心灵求解脱,他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一片"乐土",那里既是自家安乐处,也是黎庶苍生安乐处。杜甫的伟大可敬之处就在这里,他实现了个体的、名利的,以及时代的巨大超越,也实现了从"圣"到"人"的超越。
张轶男
关键词:杜甫功名审美超越
从“圆灵水镜”到禅佛水月——中国水月意象溯源、嬗变与禅化考论被引量:1
2019年
中国水月意象自六朝初露端倪,以“圆灵水镜”为标志的禅佛水月初现后,经唐至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水月禅观。唐代水月的禅佛转向,不仅是佛教辐射下的宗教理性的反映,也是思辨哲学与诗学的有机结合。宋代水月于唐代后再一转,将水月从对现实的超越,返回到现实人生;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意象,转向充满批判理性精神的审美意象。唐宋文学水月促进了禅宗的诗化与“月意象化”;唐宋禅佛水月则是中国禅家在对印度佛教全面解构的同时,对自身宗教意象与宗教理论的合理建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水月意象。
张轶男
关键词:水月禅宗诗学
论杜甫诗歌的大乘悲怀与家国观念被引量:4
2017年
杜诗民胞物与、爱及天下的悲悯情怀,超越了儒家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阐释范畴。杜诗中最具"诗史"风貌的纪事诗、纪行诗所展现的为民请命、热爱生灵的品格,以及一生执着的济世之心与一贯所走的现实之路,深契大乘佛教不住涅槃、关注人间、饶益众生、利乐有情的精神主张。杜诗由是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与时政的狭隘,蕴藉着铺天盖地的气力,呈现出大慈悲、大关怀的气象,无愧"诗史"盛誉。
张轶男
关键词:大乘佛教慈悲
从“如来慧日”到“中国禅月”:佛教中国化的诗学视角
2020年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张轶男
关键词:中国禅宗佛教中国化哲学思辨印度佛教
回到事物本身 回到心灵本身——感受力之于写作的原动力探微
2007年
张轶男
关键词:感受力写作者原动力心灵苏珊·朗格
“人”的再发现——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灵化与哲理化
与传统小说相比,西方现代小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实现了对“人”的再发现,并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其自身的心灵化与哲理化特征。在对人的内心的纵深探索中,西方现代小说既深受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又似乎在其自身“哲理化”的过程中...
张轶男
关键词:心灵哲理非理性
文献传递
杜甫诗法与“云门三句”被引量:2
2015年
叶梦得将"云门三句"与老杜诗法同参,颇堪玩味。盖杜诗之大气磅礴、混茫无缺,正合云门之"函盖乾坤";其心随物转、即事而兴,深契云门之"随波逐浪";其或起而突兀、或结语陡然,恰与云门打破语言执碍之"截断众流"不谋而合。而一诗中或含云门三法,正是杜诗"顿挫"之所在。杜诗与"云门三句"内在气质上的通联暗合,未必自觉地触碰到了诗禅交汇的一个侧面,却使"诗史"有了宽厚的背景、强大的张力和多维的风调,使"诗圣"另有一番大关怀、大自在、大愉悦的非凡气象。唯此,其诗与人方具有超越文学的永恒意义。
张轶男
大环芳烃功能化银纳米粒子的构筑与应用
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在绿色催化、能源存储、传感检测以及治疗诊断等领域中的出色表现在现代科学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事实上,这些纳米材料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纳米尺寸,表面改性和聚集程度。超分子大环化合物是一类多功能的大环...
张轶男
关键词:银纳米粒子传感检测催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