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宇镇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沙市第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肌梗死溶栓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心脏病学
  • 1篇心脏起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依那普利

机构

  • 4篇长沙市第四医...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4篇彭宇镇
  • 4篇胡威
  • 4篇龚浩
  • 1篇周胜华
  • 1篇李利
  • 1篇申国璋
  • 1篇费爱科
  • 1篇戴朝晖

传媒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急性主动脉夹层38例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急性主动脉夹层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是病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25~30/百万。随着我国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累及分支动脉血管的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漏诊。近年来随着医生认识的日益提高和检查手段的进步,检出率明显提高。现就我院就诊的38例主动脉夹层报道如下。
彭宇镇龚浩胡威申国璋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动脉血管
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8~81岁。21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固定,19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心尖部固定。结果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置入时起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起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0.20)V和(0.66±0.18)V,(804±115)Ω和(853±188)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与被动电极一样是安全可行的。
彭宇镇龚浩戴朝晖胡威
关键词:心脏病学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
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危险指数与病变程度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TRI)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预后相关性,为后续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行介入治疗AMI患者共832例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TRI预测介入术后2年全因死亡最佳cut-off值;根据最佳cut-off值分组,即TRI≥24.10设为A组(233例)和TRI<24.10设为B组(599例),分析TRI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和介入术后临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A组患者SYNTAX评分、直接介入手术、IABP使用率及血管内超声使用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支架放置率和完全血运重建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阿司匹林、硝酸脂类药物及ACEI/ARB使用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RI与SYNTAX评分具有明显相关性(r=0.138,P=0.00);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RI是SYNTAX评分I≥33分影响因素(OR=1.31, 95%CI:1.12~1.25,P=0.00)。A组介入术后2年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TRI用于AMI患者介入术后2年全因死亡预测最佳cut-off值为为24.10,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9%,73.67%,AUC为0.816(95%CI:0.725~0.881,P=0.00);采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RI≥24.10是AMI患者介入术后2年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P<0.05)。结论:TRI与SYNTAX评分密切相关;同时TRI高水平提示AMI患者介入术后2年预后不良。
费爱科李利龚浩胡威王永红彭宇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冠状动脉病变临床预后
依那普利预防阵发房颤复发的临床疗效
2007年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预防阵发房颤复发的疗效及对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将52例阵发房颤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6例),A组口服依那普利加胺碘酮,B组单服胺碘酮,随访6个月,每3个月作1次心电图(ECG)检测Pd及统计房颤发作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Pd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的Pd值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后两组病例的Pd值均进一步降低,A组下降程度较B组明显,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3个月两组病例平均每人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与前3个月相比均明显减少(P<0.01),A组减少程度较B组明显,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依那普利可能有预防阵发房颤复发的作用。
龚浩周胜华胡威彭宇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