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彭超

彭超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血管
  • 2篇综合征
  • 2篇窦血栓形成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颅内
  • 2篇颅内静脉
  • 2篇颅内静脉窦
  • 2篇颅内静脉窦血...
  • 2篇颅内静脉窦血...
  • 2篇内静脉
  • 2篇静脉窦
  • 2篇静脉窦血栓
  • 2篇静脉窦血栓形...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神经根...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血管造影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成都上锦南府...
  • 1篇叙永县人民医...

作者

  • 7篇彭超
  • 4篇何俐
  • 2篇张亚男
  • 2篇郭建
  • 2篇周沐科
  • 2篇王彬
  • 1篇杨天府
  • 1篇林阳

传媒

  • 2篇华西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西南地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前瞻性研究分析中国西南地区颅内静脉窦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治疗、预后及相关因素,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及探讨预后预测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CVST并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并进行连续性的电话随访。结果共纳入7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急性起病占13.7%,亚急性起病占50.7%,慢性起病占35.6%。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66例,90.4%),2.7%CVST患者最初的症状为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2.7%以突发一侧肢体无力起病,1.4%以复视为首发症状,1.4%以突发痫性发作起病。46例行了头部CT扫描,结果发现8例(17.4%)有出血性梗死,影像学检查特点中,头部平扫CT中34.8%有delta征,30.4%有细绳征,而头部MRI检查,27.5%表现为脑水肿,55.0%delta征,45.0%细绳征。最常累及的静脉窦为右侧横窦68.5%,其次分别为左侧横窦57.5%,上矢状窦53.4%,左侧乙状窦50.7%,右侧乙状窦47.9%,窦汇32.9%,下矢状窦21.9%,直窦20.5%,颈静脉12.3%,大脑大静脉9.6%。所有CVST患者均随访12个月,其中死亡5例(6.8%),53例(72.6%,改良Rankin评分(mRS)〈23为预后良好;20例(27.4%,MRS评分≥2)为预后差,回归分析显示癫痫(P=0.030,OR=5.184,95%CI1.170~22.966,)和视乳头水肿(P=0.008,OR=10.811,95%CI 1.858-62.893)为预后不良(mRS≥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VST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困难,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可为诊断提供帮助。癫痫和视乳头水肿为CVST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
王彬彭超周沐科郭建何俐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预后
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
2018年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累及多个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肢体对称性迟缓性无力、肢体感觉异常、颅神经受累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
袁江彭超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白血病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误诊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影像学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头部CT、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影像学特征,为诊断CVST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MRI、MRV影像学特征。结果头部CT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15例(32.6%),间接征象8例(17.4%);MRI显示CVST的表现17例(68.0%);MRI+MRV检查的阳性率为87.5%,MRI+MRV与DSA的符合率为84.6%。结论根据临床病史高度怀疑CVST患者的头颅CT可作为筛查手段,MRI合并MRV检查对明确CVST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王彬周沐科郭建彭超何俐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再血管化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研究复合人工骨再血管化问题,了解其植入后成骨与血管长如的关系,以及复合人工骨的孔径对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后将复合人工骨植入实验组动物(A...
杨天府彭超
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2019年
2014年隐源性脑卒中/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国际工作组首次提出ESUS这一新的脑卒中亚型的概念。5年来ESUS的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逐渐发布,但目前这一新概念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尚存在较大的争议。该文通过回顾ESUS这一新的脑卒中亚型的提出背景、诊断标准、检查要求、常见栓子来源、抗凝治疗研究进展及相关局限性,分析抗凝治疗研究结果阴性的可能原因,以探讨这一新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彭超张亚男何俐
以红皮病起病伴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1例被引量:1
2021年
1临床资料1.1患者第1次住院情况:患者,男,73岁,因“全身皮疹1年”于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皮肤科。入院前1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绿豆至鸽蛋大小丘疹、红斑,部分融合成片,上覆大量白色鳞屑,于当地医院治疗后全身红斑、丘疹消退,斑块变薄,鳞屑减少。8^(+)个月前,患者皮损再次加重,全身出现潮红、肿胀,自行予“中药”口服(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6^(+)个月前患者再次于当地医院住院,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予“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甙片”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林阳彭超彭超
关键词:住院情况神经系统损害全身红斑红皮病
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2024年
目的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白介素-4(IL-4)及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水平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8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62例血清固定患者(血清固定组)及126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包括无症状型31例,早期58例,晚期37例)。另选取同时期于本院门诊和体检就诊的正常健康者(对照组)80名。比较不同人群、梅毒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化因子CXCL1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联合检测对早期神经梅毒识别的诊断价值。结果CD4^(+)、CD4^(+)/CD8^(+)值:神经梅毒组<血清固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CXCL13水平:神经梅毒组>血清固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值:晚期组<早期组<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CXCL13水平:晚期组>早期组>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联合检查灵敏度为89.68%,特异度为91.11%,AUC=0.862(95%CI:0.806-0.933),均高于三指标单一检查(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水平变化与神经梅毒患者病情密切联系,三者联合检测度对神经梅毒的早期识别诊断具有更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在神经梅毒病情进展评估及临床指导上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彭超林阳何俐
关键词: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神经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