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湘霖

作品数:18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主题

  • 7篇唯识
  • 3篇唯识学
  • 2篇心识
  • 2篇性体验
  • 2篇中道
  • 2篇孔颜乐处
  • 2篇佛教
  • 2篇感性
  • 2篇感性体验
  • 1篇道观
  • 1篇敦煌曲子词
  • 1篇心性
  • 1篇心学
  • 1篇阳明心学
  • 1篇用法
  • 1篇渔歌
  • 1篇渔歌子
  • 1篇源流
  • 1篇源流考
  • 1篇缘起论

机构

  • 18篇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徐湘霖

传媒

  • 3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宗教学研究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法音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管子学刊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景德镇高专学...
  • 1篇西南民族学院...
  • 1篇佛学研究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原道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5
  • 2篇199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觉知”看阳明心学的内观工夫被引量:1
2008年
阳明心学本质上既是本体与存在论的,又是主体论与实践论的。本文拟从工夫哲学视角入手,引入"觉知"这一现代术语以此探索阳明"四句教"的精义所在与"格、致、诚、正"的实践过程,并以此了解阳明心学的内观工夫对圣人"心传"的承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启迪意义。
徐湘霖
关键词:致良知内观心学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被引量:1
2001年
印度佛学缘起性空、三自性与三无性的知性思辩,在中国化为禅宗了悟自心的感性体验。
徐湘霖
关键词:感性体验佛教佛法
中"义源流考略
2003年
儒释道三家都有自己对"中"义的理解,并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把握,即皆把"中"视为其世界观的最高原理。尽管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述语言和方法,但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徐湘霖
关键词:中庸不二中道
唯识的时空观及科学的解释
2012年
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本文引入自证分对回忆与预想的证知,来说明自证与时间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回忆、期待和感知三种时间意识行为中,只有感知(证知)具有当下性。不论是因果同时还是因果异时,都是自证分的"证知",它们不过是自证分这一受熏持种主体之"行相与体性"两种不同的功能显现而已。在这样一个"回忆←←现在(证知)→期待"构成的三维时间结构中,我们看到三者的相互依存。本文以"波粒二象性"量子实验来说明时间与观察者有关。以经验心识观之,光波(能量、空)会"坍缩"成粒子(物质);以觉性观之,粒子又会还原成空无。所以,与其说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如说我们"心识"存在的状态具有波粒二象性。
徐湘霖
关键词:唯识时空观波粒二象性
论题与释义的演变——再论“孔颜乐处”被引量:4
2000年
徐湘霖
关键词:孔颜乐处罗汝芳释义《通书》存有论论题
唯识“所缘缘”涵义的启示
唯识学在佛教中是有体系、有组织的学问,其“因缘生法”是佛法的根本理论,依据此理论,佛法如实地揭示出宇宙人生运动的自然规律—万有因果律和万有无我律。所谓因缘和合,若从“因”上讲,可以有“随说因”等十种,若从“缘”上讲,“缘...
徐湘霖
唯识相分理论的现代意义——以“所缘缘”义为例被引量:2
2003年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诸识所变之似境,不仅是一重所缘缘(相分之境),也不仅是一重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而是无数重主客体相关相入之境,是无数重影像之影像。就存在而言,这种相似之境,它是有别于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对人显示某种意向意义的存在。佛教的唯识学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科学。唯识学对于人类现象学的揭秘,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徐湘霖
关键词:心识佛教唯识学
“自证分”略论被引量:1
2012年
“四分说”是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有关“四分”的问题,古来就有四家之说,如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护法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分四分,称为四分家,故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其实,四家之说不过是代表了唯识诸家对于心识结构及功能认识的一个渐进过程.
徐湘霖
关键词:分家心识护法唯识
《楚辞》实词用法零拾
1994年
《楚辞》在中国文体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加之辗转流传,迤亘千年,章句很多讹脱。古词古义,理解起来,不免分歧。早在汉代,淮南王误以五子为伍子胥,乃因当时“伍”字没有固定的写法;太史公论《天问》,多所不逮,也是因为《天问》的讹脱太甚了;下至班固、贾逵,皆以“壮”
徐湘霖
关键词:《楚辞》用法《天问》《山鬼》
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被引量:5
2006年
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对自我之“境”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诠释,并在人的心识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全新方法论,显示出唯识学与现象学对人类理性反省极高的智慧和理念,对于开发人类心智、启迪思维具有重要现代价值。通过比较,虽然二者在目的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互为补充。现象学由于在认识发生论上没有建立“种子”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论,故无法对意识发生的根源及先验主体性的本质作出更深入的阐释。
徐湘霖
关键词:唯识学现象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