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旭升

作品数:103 被引量:21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1篇艺术
  • 20篇文学
  • 12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戏曲
  • 26篇艺术
  • 18篇文化
  • 18篇戏剧
  • 13篇意象
  • 10篇京剧
  • 9篇中国戏曲
  • 8篇话剧
  • 6篇新编
  • 6篇媒介
  • 5篇艺术创造
  • 5篇艺术生态
  • 5篇审美
  • 5篇逻辑
  • 4篇大众
  • 4篇谱系
  • 4篇曲艺
  • 4篇文化矛盾
  • 4篇戏曲艺术
  • 3篇仪式

机构

  • 88篇中国传媒大学
  • 7篇北京广播学院
  • 4篇南京大学
  • 3篇烟台师范学院
  • 2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中央电视台
  • 1篇广西艺术学院
  • 1篇中国教育电视...
  • 1篇大理大学

作者

  • 102篇施旭升
  • 3篇张锋
  • 2篇徐晨
  • 2篇苑笑颜
  • 2篇孙钰婷
  • 2篇张利群
  • 1篇孟晶
  • 1篇舒凌云
  • 1篇赵士萌

传媒

  • 11篇戏曲艺术
  • 11篇戏剧艺术
  • 11篇现代传播(中...
  • 5篇民族艺术研究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戏剧(中央戏...
  • 4篇文化艺术研究
  • 4篇南大戏剧论丛
  • 3篇戏剧与影视评...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2篇福建艺术
  • 2篇艺术百家
  • 2篇戏曲研究
  • 2篇艺术设计研究
  • 2篇中华艺术论丛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中国美学研究
  • 2篇艺术传播研究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齐如山的戏曲空间生成思想
2023年
齐如山的戏曲空间生成思想的基本逻辑是,隐匿戏台空间的实体性,并以身段来表现非实体性意象空间。他解构了戏园、戏台空间与戏曲表演的绝对关联,把(演员施展技艺的)戏台空间扩大到了(观众能够进行审美感知的)整个戏园。他受话剧写实观念影响太深,太注重于感知实打实的对象,没有认识到非实体性意象空间是非有非无的空间,戏曲腔调本身也是非实体性意象空间的一种呈现方式。他缺乏表演维度的艺术体验,无法内在地激发出中的的戏曲理论,而只能通过反对话剧写实观念进行一种划界言说。对他的戏曲空间生成思想及其他思想,既应发掘整理其创见,也应反思批评其驳杂之处。
施旭升胡芳培
关键词:齐如山戏曲意象空间非实体性
关于中国乐文化传统视域下的《牡丹亭》评价问题——兼与朱恒夫等商榷
2018年
作为一部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有关《牡丹亭》的思想及艺术审美的价值,其实历来是评判不一的。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牡丹亭》虽仍不免有着或贬或褒的评价,但是其经典的地位却从未被撼动过。朱恒夫教授等曾发表署名文章在肯定《牡丹亭》经典地位的同时,却以"现实主义"之名对《牡丹亭》提出所谓"真实性"要求,并以近代西方式戏剧观为尺度来批评《牡丹亭》的芜杂过长,这些显然都值得商榷的。因为,从根本上来看,《牡丹亭》还是深植于中国乐文化的传统当中,从而,《牡丹亭》之评价也就离不开中国乐文化的传统视域。
施旭升
关键词:《牡丹亭》礼乐俗乐巫乐
追寻现代诗意——当代艺术的意象化追求被引量:1
2020年
如果"艺术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意义的消解,那么,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多元自由的艺术,它追求生命个体的独立与完整,其核心依然是基于一种意象的体验与呈现。东西方当代艺术对于现代诗意的追寻,其立足点就是"回归古典"和"关注当下",也就是基于一种现实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当代艺术通过意象化的追求而真正走上一条自我救赎之途。
施旭升
关键词:当代艺术意象品格
论梅兰芳的“象”——兼及梅兰芳的意象主义
2016年
王瑶卿关于四大名旦的著名的'一字评'中,梅兰芳的'象'(一说'相'或'样儿')虽谓精到,却又语焉未详。以'象'评梅,与齐如山所谓'梅的好处不在‘真像'’的说法,两者似相反而实相成。'象',不仅代表着梅兰芳的舞台形象是有模有样,而且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的创造;特别是在大众消费与比较文化的镜像中更凸现出梅兰芳的人格情怀和精神特质。
施旭升
关键词:意象主义
“梅兰芳现象”与20世纪中国戏曲新美学被引量:3
2020年
梅兰芳,作为20世纪中国戏曲的“世纪现象”,其意义不仅在于代表了一个戏曲时代,而且代表着一种美学风范、一种艺术精神。从而,如何在20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发展史上来定位梅兰芳,也就成为全面理解与准确评价梅兰芳的艺术体系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梅兰芳现象”之于20世纪的中国戏曲,一方面固然体现出西方美学视域下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古典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属于20世纪融合了西方戏剧美学的一种戏曲新美学的建构。换言之,梅兰芳正是以其“新古典”的品格而体现出他对于戏曲“新美学”的追求。
施旭升徐晨
关键词:中国戏曲新美学
话剧与戏曲关系建构的逻辑基点被引量:2
2000年
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文化的格局中,话剧与戏曲不同,不是单纯的剧种之别,而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矛盾。话剧与戏曲之间的对抗与对话贯穿于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实质上正显示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化自身的辩证运动的历史进程。从而,在现代中国戏剧文化的主体视野中来审视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结构,考察这种关系结构的逻辑生成及其文化根源,应是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施旭升
关键词:话剧戏曲文化根源
论意象戏剧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1
2017年
意象戏剧,既是本体论的,也是实践性的。作为戏剧美学本体概念,它一方面融会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涵,一方面又秉承了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传统,特别是汲取了自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戏剧以来的舞台美学精神。作为戏剧艺术的实践性要素,意象之营构不仅涉及舞台造型手法,更属于一种诗意的创造而成为戏剧美感的重要源泉之一。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意象戏剧,前有徐晓钟《桑树坪纪事》的探索,继而有王晓鹰、王延松、田沁鑫等导演的舞台艺术实践;他们不仅成为当代意象戏剧的主要开拓者与实践者,同时更使得意象戏剧成为当代中国戏剧舞台最具潜质和影响力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之一。
施旭升
关键词:本体论田沁鑫
电视作为艺术:创造的悖论被引量:1
2003年
对于电视艺术的本性及其创造动因的探讨 ,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认为 ,当今 ,电视作为艺术 ,本质上乃是技术与艺术的某种程度和某种方式的结合 ,从而不免受到技术理性、经济效益、意识形态乃至人们的审美惯性的制约 ,而体现出一种广泛的大众的审美之约。
施旭升
关键词:电视艺术悖论大众传媒
关于中国乐文化传统视域下的《牡丹亭》评价问题——兼与朱恒夫等商榷
2018年
《牡丹亭》历来被视为明清文人戏曲的代表作。它在以'妙处种种,奇丽动人'而不断为人称颂的同时,其主题思想的矛盾与剧情关目之不足甚至戏词中之淫词亵语也常常为人所诟病。朱恒夫教授等数年前发表了《作品的缺陷与评论的缺陷——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及其评论》一文(以下简称《缺陷》),该文认为《牡丹亭》'具有很大的思想及艺术价值'的同时,'它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一一列举了《牡丹亭》剧情构造的'芜杂.
施旭升
关键词:《牡丹亭》主题表达汤显祖
民族化:悖论与抉择——从民族文化传统看话剧与戏曲的个性生成被引量:3
2002年
与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对现代性的追求相对应,民族化始终成为中国戏剧现代转型中挥之不去的历史缠绕。在话剧与戏曲的关系上,如果说,现代性所提供的是一种价值向度,话剧与戏曲正是在对现代性的追求中获得各自的价值定位,那么,民族传统所提供的则是一种文化立场。
施旭升
关键词:戏曲话剧文化立场中国戏剧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