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壁大块缺损外科重建71例报告被引量:16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胸壁大块缺损后不同外科技术重建的效果。方法1995年9月至2005年9月对71例不同病因的胸壁大块缺损患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胸壁重建。骨性胸廓重建采用自体组织(肋骨条、阔筋膜、肌瓣)或人工材料(Dacron片、聚四氟乙烯网片+钛合金条、金属丝支架加大网膜片、Dacron和骨水泥构成的三明治式复合体)。皮下软组织修复主要应用转移皮瓣、肌皮瓣或大网膜瓣。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局部肿瘤复发,2例因感染摘除金属植入物。术后呼吸功能良好,无反常呼吸运动。结论背阔肌瓣和大网膜瓣修复软组织效果较好,后者对因感染引起的胸壁缺损效果更佳。Dacron片和骨水泥构成的三明治式复合体适用于大块骨性胸廓缺损的重建。
- 孙战文黄杰朱汉训昌盛程邦昌胡浩张高峰
- 关键词:胸壁肿瘤胸壁缺损胸壁重建
- 胃代食管术后胸胃穿孔的病因及治疗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探讨食管切除胃代食管术后近期胸胃穿孔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胸胃穿孔和胸食管胃吻合口瘘各16例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次开胸术中见16例为吻合口区外之胃壁局限性坏死穿孔或撕裂,其中8例源于胃受挫压或大块结扎后缺血坏死,5例为缝针穿透胃壁全层,3例为胃大小弯角包埋欠妥。全部采用穿孔区修补或加生机组织覆盖。15例手术成功,术后未再发瘘。结论胸胃穿孔的原因与手术技术操作相关,术后早期发生,宜尽早二次开胸修补,成功率达93·8%。
- 程邦昌昌盛黄杰胡浩吴晓健王土生毛志福
- 关键词:食管肿瘤外科手术术后病因学
- 食管异物的凶险并发症——食管主动脉瘘
- 目的98%的食管异物病例经内镜下取出,仅极少数异物滞留并感染演变成食管大动脉瘘,病死率极高。本文探讨该并发症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1973年9月-2005年9月共收治胸食管异物继发食管大动脉瘘16例:男11例,女5例,...
- 程邦昌黄杰王志维毛志福夏军昌盛余振胡浩王土生吴晓健康敢军肖永光林慧庆
- 文献传递
- 不同肠道准备法对结肠代食管术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6年
- 目的探讨降低结肠代食管术并发症的有效措施,筛选出最佳肠道准备法。方法对患食管中、上段癌拟行结肠代食管术的110例,随机分为2日准备法68例(A组);1日准备法36 例(B组)及术中准备法6例(C组),对比观察肠内容物排空状况、肠黏膜水肿程度、肠壁色泽、细菌数及与术后并发症率的相关性。结果 A组病例各项观察指标属优,术后并发症率低。C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A、B组(P<0.01)。结论结肠代食管术前肠道准备以2 d准备法的肠腔内容物排空彻底,条件致病菌较少,术后并发症率低,所采取的措施易被患者接受,是理想的肠道准备法。
- 程邦昌刘昔平毛志福昌盛曾智勇黄杰
- 关键词:结肠食管并发症肠道准备
- 胸食管异物损伤病变的分级和外科治疗被引量:49
- 2006年
- 目的探讨异物性胸食管损伤病变的分级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84例异物性胸食管损伤患者根据其病变程度进行分级,其中食管非穿透性损伤(Ⅰ级)18例;食管穿透性损伤伴食管周围炎或纵隔炎(Ⅱ级)39例;食管穿透性损伤并发严重纵隔和(或)胸内感染(Ⅲ级)17例;食管穿孔炎症累及邻近大血管(Ⅳ级)10例。根据食管损伤程度和炎症累及范围分别采取经胸食管切开异物摘取(Ⅰ级患者),食管修补、食管部分切除、纵隔引流、瘘口修补(Ⅱ、Ⅲ级患者)或大动脉置换(Ⅳ级患者)等手术。结果Ⅰ级和Ⅱ级异物性胸食管损伤57例均治愈,Ⅲ级患者中死亡1例(1/17),Ⅳ级患者中死亡9例(9/10)。结论对异物性胸食管损伤病变进行分级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预防食管-主动脉瘘的发生。
- 昌盛程邦昌黄杰毛志福王土生夏军
- 关键词:食管疾病食管穿孔食管瘘
- 非胸伤纵隔气肿的病因及治疗
- 2008年
- 目的探讨非胸部创伤及非胸部手术所致纵隔气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56例非胸伤性纵隔气肿按其发病原因分为特发性37例(66.1%),下行性11例(19.6%),上迁性8例(14.3%)3类。根据原发病变(口咽颈、肺支气管、结肠)采取针对病因治疗及纵隔切开引流等减状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5例(80.4%),部分缓解5例(8.9%),死亡6例(10.7%)。死因为肺部重度感染、呼吸衰竭2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结肠穿孔并脓毒症1例。结论非胸部创伤性纵隔气肿多为继发性,其产生机制为肺间质径路(特发性)、口咽及颈部间隙径路(下行性)、腹膜外间隙径路(上迁性),其治疗重点是处理原发疾病并行纵隔切开引流等减状治疗。
- 余振程邦昌邵康黄杰昌盛康敢军
- 关键词:纵隔气肿
- 短段结肠间置重建食管
- 目的结肠代食管术已被推荐应用于临床特殊病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重点探讨带血管蒂短段结肠间置重建食管的适应证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1980年3月至2005年3月共实施短段结肠问置重建食管术(S组)22例:男16例,女6例。...
- 程邦昌黄杰毛志福王志维夏军康敢军昌盛余振王土生
- 文献传递
- 侵及胸廓上口大血管的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 探讨侵及胸廓上口大血管的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11例侵及胸廓上口大血管的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全组患者均行纵隔肿瘤切除 ,其中 2例于麻醉诱导前辅以股 -股转流并行体外循环 ,2例辅以颈静脉、股静脉 -股动脉转流并行体外循环。同期行上腔静脉重建 2例 ,成形 2例 ,左无名静脉成形 3例 ,右无名静脉成形 1例 ,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造血管置换各 1例。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 2~ 7年 ,3例于 2~ 4年后死于癌瘤复发 ,6例无瘤健康生存 ,均未出现血管栓塞。结论 侵及胸廓上口的大血管纵隔肿瘤宜积极手术治疗 ,麻醉诱导前辅以股 -股转流或颈、股 -股转流。同期作血管成形或重建。
- 昌盛毛志福程邦昌黄杰王志维胡浩
- 关键词:纵隔肿瘤血管重建
- 食管癌肉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肉瘤(EC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2例食管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均经食管吞钡及食管镜检查,仅有1例(4.5%)术前活检确诊为癌肉瘤。所有病例均经左胸行食管肿瘤切除,20例行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2例行弓下吻合。全组病例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及近、远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检均为ECS,瘤体主要成分为肉瘤者14例,主要为癌组织者8例;12例侵及黏膜下层,10例侵达食管肌层,未见侵犯纤维膜者;淋巴结转移率18.2%(4/22);T1N0M012例,T2N0M06例,T2N1M04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20/22)、77.3%(17/22)、68.2%(15/22)。结论食管癌肉瘤术前确诊率低。其侵袭性不强,淋巴转移发生率较低,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 余振程邦昌昌盛黄杰毛志福康敢军林慧庆肖永光
- 关键词:食管肿瘤癌肉瘤外科手术预后
- 结肠代食管术中结肠血管结构的研究被引量:59
- 2006年
- 目的研究结肠血管构型和变异及其对替代食管的结肠段血供的影响。方法于582例结肠代食管术术中观察结肠血管的起源、走向、分支、构型、分布范围及血管搏动强弱,肝曲、脾曲区边缘血管的完整性,筛选出最佳移植结肠段供血管。结果左结肠动脉单支或共干起始于肠系膜下动脉者97·3%,缺如者仅0·7%;中结肠动脉单独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者占77·8%,存在副中结肠动脉者占6·2%,与右结肠动脉共干者7·8%,缺如8·2%;右结肠动脉单独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占39·7%,与中结肠动脉共干者23%,与回结肠动脉共干者28%,缺如者9·8%。脾曲区边缘血管弓完整者为96·8%,肝曲区边缘血管弓完整者88·7%。侧副边缘血管弓(Riolan弓)仅存在于7·6%的病例中。结论国人的结肠血管构型与国外尸解结果雷同,而在结肠边缘血管缺如比率、血管分支数和分布有所差异。左结肠动脉为最佳移植结肠段供血管,中结肠动脉次之。有上腹部手术史者需注意边缘血管弓和回流静脉的完整性。
- 程邦昌昌盛黄杰毛志福王志维鲁世千王土生吴晓建胡浩夏军康敢军肖永光林慧庆
- 关键词:食管肿瘤食管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