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伟

作品数:8 被引量:153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连作障碍
  • 4篇滁菊
  • 3篇氮量
  • 3篇施氮
  • 3篇施氮量
  • 3篇土壤
  • 3篇连作
  • 2篇生物量碳
  • 2篇水稻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 2篇微生物量碳氮
  • 2篇物量
  • 2篇轮作
  • 2篇灌溉

机构

  • 8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安徽菊泰滁菊...

作者

  • 8篇朱伟
  • 7篇汪建飞
  • 7篇肖新
  • 4篇邓艳萍
  • 3篇杜超
  • 2篇赵言文
  • 2篇杨露露
  • 2篇肖靓
  • 1篇付光玺
  • 1篇陈世勇
  • 1篇周毅
  • 1篇刘成
  • 1篇黄璐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药材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轮作与施肥对滁菊品质、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轮作模式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滁菊产量、品质及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连作9年的滁菊试验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滁菊连作模式、常规滁菊小麦轮作模式和滁菊小麦轮作模式配施生物有机肥三个处理,分别测定土壤酶活性、滁菊产量与品质指标。结果:采取菊麦轮作可显著提高滁菊中总黄酮、绿原酸、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且在配施生物有机肥下表现最优,其含量分别达到42.59 mg/g、2.52 mg/g、4.04 mg/g、73.33mg/100 g。菊麦轮作有利于促进滁菊生长,改善滁菊花序性状,滁菊有效分支增加,花头数显著提高,进而提高单株鲜花数量。在试验条件下,菊麦轮作模式表现出较高的增产效果,与滁菊连作模式相比产量增加最高可达28.21%,产量达400.9 kg/667 m2。菊麦轮作模式可显著提高滁菊连作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通过采用合理的菊麦轮作和增施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促进滁菊生长和产量形成,提高滁菊品质,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有效减轻滁菊连作障碍。
肖新朱伟杜超史亚东汪建飞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轮作滁菊土壤酶活性连作障碍
节水灌溉对水稻抗逆生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研究目的】研究节水灌溉对水稻抗逆生理形状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找到适宜的节水灌水指标。【方法】通过防雨篷池栽试验,以土水势为灌水下限控制指标,重点研究了不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结实期时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形状指标相对值变化规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土壤水分胁迫下,即土水势高于-30kPa,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值有所升高,当土壤水分低于灌溉下限复水至土壤饱和时,有所恢复,随着生育时期延长,变化趋势平稳,这说明叶片本身存在一定对干旱胁迫适应与调节能力。当水势低于-30kPa时,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值显著升高,抗旱性强品种的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增加或升高幅度小,抗旱性强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幅度大。花后16天,细胞质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值降低。【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当田间土壤水势低于-30kPa时,上述物质含量将显著增加,将影响水稻的生长,表明在水稻生长后期,灌溉下限应不低于-30kPa。
付光玺朱伟杨露露周毅汪建飞肖新
关键词:节水灌溉丙二醛细胞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
滁菊-小麦轮作模式克服土壤连作障碍的效果及关键技术集成研究
近年来由于滁菊连作障碍,导致滁菊产量大幅度下降、品质变差,这严重制约了我省滁菊产业的发展。而发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是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调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失调。尤其是土壤酸化盐渍化,导致土壤致病性真菌大量繁殖,加...
朱伟
关键词:滁菊小麦轮作模式土壤连作障碍
文献传递
不同水肥管理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特征和氮磷钾养分累积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探讨节水灌溉与氮肥施用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特征和氮磷钾累积的影响,该试验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2个灌溉模式(常规灌溉与控制灌溉)与3个施氮量(90、180和270 kg hm-2)对水稻分蘖期根系活力、最长根长、根直径、根体积、水稻根、茎、叶的含氮、磷、钾量及累积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增加,水稻根茎叶及整株的氮含量、茎及整株的氮累积量、茎的钾含量增加,水稻根系活力、最长根长、根直径、根体积、整株生物干质量、根叶的氮累积量、根叶及整株的磷含量、根叶茎及整株的磷累积量、根叶的钾含量、根茎叶及整株的钾累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水稻根系活力、根直径、根体积、叶氮累积量、根及整株的磷含量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下施氮量180 kg hm-2利于水稻分蘖期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水稻根系活力、根体积、整株生物干质量、整株的氮含量、整株氮累积量分别达到0.94%、21.27 cm3、22.68 g plant-1、72.40 mg g-1、1.74 g plant-1。该研究为认识水氮调控下水稻分蘖期根系特征与氮、磷、钾吸收利用,指导水稻节水节肥栽培实践提供支撑。
肖新朱伟肖靓刘成邓艳萍汪建飞
关键词:水稻养分吸收根系活力施氮量
适宜的水氮处理提高稻基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被引量:80
2013年
为探讨节水灌溉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该试验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2个灌溉模式(常规灌溉与控制灌溉)与3个水平施氮量(90、180和270 kg/hm2))对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比值、土壤微生物熵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显著提高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熵,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比值。在该试验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可获得最优的生物环境,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达到3.02×10-2mg/g、0.93 mL/g、5.70 mg/g、10.08 mL/g、237.58 mg/kg、52.60 m/kg。该研究对认识稻基农田水氮耦合关系、指导江淮丘陵季节性干旱区水稻优质节水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肖新朱伟肖靓邓艳萍赵言文汪建飞
关键词:土壤施氮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轮作与施肥对滁菊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1
2015年
为探讨轮作模式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滁菊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滁菊、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滁菊连作模式、常规滁菊小麦轮作模式和滁菊小麦轮作模式配施生物有机肥(200 kg·667 m-2)3种处理,测定土壤化学性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指标.结果表明:与连作模式相比,常规菊麦轮作模式与菊麦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模式的土壤p 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碳(MB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壤MBC/MBN值和真菌占三大菌群总量的比值降低.在试验条件下,以滁菊小麦轮作配施200 kg·667 m-2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62 g·kg-1,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为64.75、83.26和96.72 mg·kg-1,微生物生物量氮、碳为217.40和38.41 mg·kg-1,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22.31×106、56.36×103、15.90×105cfu·g-1.合理轮作和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土壤酸化状况、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有效供给,对减轻连作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肖新朱伟杜超史亚东汪建飞
关键词:滁菊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微生物数量
一种滁菊连作障碍的生态防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滁菊连作障碍的生态防治方法。为了克服滁菊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形成的连作障碍,我们采用培育无病壮苗和菊麦复种轮作的方法,以生态学手段进行调节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肖新朱伟陈世勇邓艳萍杜超汪建飞
文献传递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有效穗数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在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肖新朱伟杨露露邓艳萍黄璐赵言文汪建飞
关键词:水稻灌溉模式施氮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