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祖余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教务处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血性
  • 3篇溶血
  • 3篇溶血磷脂
  • 3篇溶血磷脂酸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症状
  • 2篇缺血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病
  • 2篇出血
  • 1篇蛋白
  • 1篇地巴唑
  • 1篇电刺激
  • 1篇电刺激治疗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动物实验研究
  • 1篇胸髓

机构

  • 12篇赣南医学院
  • 1篇赣南医学院第...

作者

  • 12篇朱祖余
  • 4篇曾繁银
  • 3篇刘南海
  • 3篇黄晓峰
  • 2篇陈发熙
  • 2篇刘春棋
  • 2篇邱芳
  • 1篇胡晓
  • 1篇魏俊
  • 1篇刘宇明
  • 1篇唐昌富
  • 1篇周青
  • 1篇叶军明
  • 1篇单热爱
  • 1篇周俐
  • 1篇刘铮
  • 1篇王晓玲
  • 1篇陈新荣
  • 1篇王万辉
  • 1篇严文华

传媒

  • 9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卫生经济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0
  • 1篇1997
  • 2篇1993
  • 3篇199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3
2004年
刘南海朱祖余刘春棋曾繁银黄晓峰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溶血磷脂酸分子标记物G蛋白偶联受体平滑肌收缩轴突
Shy-Drager’s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1992年
Shy—Drager’s综合征又称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慢性变性疾病,较为少见,多发生于中年以后,临床上以体位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进行性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本人将近年诊治的10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朱祖余
盐酸氟桂嗪致严重锥体外系症状2例报告
1992年
中老年患者常因服用盐酸氟桂嗪(西比灵)引起严重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如果不熟悉西比灵的此类副作用,极易误诊为中老年的好发病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现将所遇2例报道如下,以期引起重视。
朱祖余
关键词:盐酸氟桂嗪锥体外系症状西比灵震颤麻痹病理反射进行性加重
脊髓造影延迟CT扫描诊断脊髓空洞症一例报告
1993年
患者,女,43岁。住院号:80028。1981年起感左手远端乏力遇冷或吹风后即感疼痛,保暖后可缓解。1984年至1988年间上述症状曾自然缓解。1989年起感整个左上肢麻木,针刺亦不觉痛,对冷热不敏感,几次烫伤也不知觉,遇冷或吹风后左手仍有疼痛,乏力症状不明显。曾较长时间服中药及西药地巴唑。
朱祖余曾繁银陈发熙严文华
关键词:脊髓空洞症脊髓造影乏力症状地巴唑交通性上肢麻木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比较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ysophosphatidicacid ,LPA)含量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确诊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患者于发病 3天内、发病 2周时、发病 4周时取静脉血测定LPA含量 ,动态观察其变化过程。LPA检测采用有机溶剂提取 ,分离LPA ,用定磷法测定。结果 :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 3天内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 1 0 .6 3μmol/L± 3.6 7μmol/L ,2 .6 7μmol/L± 1 .4 0 μmol/L ,2 .0 4 μmol/L± 1 .0 1 μmol/L ;脑血栓形成组LPA的增高可持续 2周 (发病 2周时含量为5 .31 μmol/L± 1 .94 μmol/L) ,发病第 4周时降至正常水平 (2 .0 9μmol/L± 1 .0 1 μmol/L) ,总体规律为发病时明显增高 ,而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脑出血组发病 2周时含量 2 .5 4 μmol/L± .91 μmol/L、发病四周时含量 2 .2 8μmol/L±1 .0 4 μmol/L,与出血发病 3天内含量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PA可以作为鉴别脑梗死与脑出血的一个指标 。
刘南海朱祖余刘春棋黄晓峰邱芳
关键词:出血性脑血管病溶血磷脂酸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正常颅压脑积水(附20例分析)
1992年
本文分析了20例有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的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有智能、步态障碍、尿失禁三联征典型表现者占11例(55%),有其中二个症状者4例。CT是诊断脑积水的首选检查。本文还结合文献对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发生发展,与之有关的因素及临床表现进行讨论。
朱祖余
特发性胸髓萎缩一例报告
1993年
1 临床资料 刘某某,男,36岁,主诉腰痛继左下肢疼痛后出现右下肢疼痛2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约40℃左右,经治疗2天后热退,2月后出现双侧腰痛,为持续性隐痛伴沉重感,随即波及左下肢膝部并感右下肢麻木。半年后右下肢亦出现疼痛,感双下肢乏力、沉重,夜间左下肢时有突发性,一过性抽动。无大小便障碍,上肢无异常。
刘铮朱祖余曾繁银陈发熙
关键词:特发性病例报告
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4
2007年
高校的普遍扩招但医学教育资源并未同步增长,给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带来严峻挑战。影响质量主要因素有:课间见习数量和质量下降影响日后的实习;实习条件较好的医院实习生、进修生人满为患,再加上因医疗风险和医疗管理制度的限制而导致学生技能操作机会明显减少;实习医院的管理和学校的监管不到位;带教老师的教学意识淡泊,学生考研和就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对策:提高实习前实践教学的效果;加强实习纪律教育;配强实习组长,加强实习检查;创造有利于临床实习的政策环境;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带教质量;加强实习成绩考核,开展评教、评学、评优。
朱祖余唐昌富
关键词:医学生影响因素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定磷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 6例反复TIA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3个月 (试验组 )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 ,并与 5例未抗血小板治疗者 (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组在发病 3天内、2周时 ,TIA1组发病 3天内及TIA2组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血浆LPA水平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反复TIA发作患者治疗 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LPA水平显著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PA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指标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 ,当血浆LPA水平升高时 ,应积极抗血小板等治疗 ,LPA可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刘南海朱祖余曾繁银黄晓峰邱芳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脑缺血
体表电刺激治疗神经外科手术术后疼痛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体表电刺激治疗神经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副作用的发生率。方法:4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二组:病人自控镇痛复合韩氏仪组(+HANS,n=20),病人自控镇痛组(-HANS,n=20)。所有病人气管拔管前予氢溴酸高乌甲素负荷量4mg静注,气管拔管后采用PCA镇痛。PCA使用药物:0.02%氢溴酸高乌甲素+0.02%甲氧氯普胺混合液100m l。其中(+HANS)组加用HANS治疗仪刺激一侧合谷-劳宫穴及患侧交感、神门透肾、外肺、脑干透皮质下等耳穴,刺激频率为2/100疏密波交替,间隔2h刺激1h。于术后24h内定时观察VAS镇痛评分,Ram e镇痛评分,镇痛药用量、副作用。结果:二组病人都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但+HANS组患者VAS评分明显少于-HANS组(P<0.01),镇痛剂用量明显减少(P<0.05),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体表电刺激镇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术后疼痛可以达到增强镇痛、减少并发症之效应。
叶军明朱祖余魏俊单热爱刘宇明王万辉陈新荣
关键词:神经外科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术后镇痛高乌甲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