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麻醉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痛阈和运动行为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 2011年
- 背景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疼痛敏感性降低并且可以被抗精神病药物部分逆转。对这一假说的评价方法之一是检测精神分裂症模型。目的在显示出预期的行为学改变的氯胺酮诱导的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检测是否出现痛阈升高,并且检测抗精神病药物预处理是否逆转这种痛阈升高。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3组先腹腔注射抗精神病药物预处理[利培酮(0.3mg/kg)、利培酮(0.9mg/kg)或氟哌啶醇(1mg/kg)],30min后再腹腔注射氯胺酮(100mg/kg);1组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再腹腔注射氯胺酮;1个对照组接受2次生理盐水注射。测定大鼠在基线以及第二次注射后第5、15、30和45min的压痛和热痛阈值。另外的30只大鼠做同样处理,用旷场实验观测大鼠在第二次注射后120min内的行为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所有时间段内,氯胺酮组大鼠(未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压痛阈降低、热痛阈升高。在所有时间段内,氟哌啶醇预处理明显减轻了氯胺酮诱导的压痛降低,但高或低剂量的利培酮对压痛阈无明显影响。用低剂量利培酮预处理减轻了氯胺酮诱导的第5min时段的热痛阈升高,但不包括第15~45min时段。高剂量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热痛阈无明显影响。在旷场实验中,抗精神病药物预处理的各组比仅用氯胺酮处理的一组有较少的直立行为(目标指向的行为),较少的穿越格子行为(较低的高运动性),较少的摇头和转圈运动。氟哌啶醇预处理组比氯胺酮组(无预处理)和2个利培酮预处理组相比,摔倒(即共济失调)更为常见。结论我们不能肯定先前所见的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抗精神病药物对氯胺酮诱导的痛阈升高有抑制作用。氯胺酮引起的压痛阈明显降低可能与氯胺酮注射后增强的全身活动性有关(这使压痛阈检测难以可靠进行)。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有效减轻多方面的氯
- 李刚纪蒙蒙杨帅崔东红曹焕军于剑锋
- 关键词:利培酮氟哌啶醇精神分裂症痛阈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GABAAα1受体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评价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卜氨基丁酸Aa1亚型(GABAAal)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只,体重200~21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3):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P组)。P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只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于术前1d和术后1、4、7、10、14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阚。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内侧额叶前皮质,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GABA。受体的表达。结果与C组和S组比较,P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内侧额叶前皮质GABA。受体表达上调(P〈0.01);C组和S组间机械痛阈、热痛阈和内侧额叶前皮质GABA。受体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额叶前皮质GABA。受体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与维持。
- 纪蒙蒙李刚苏迎冯娅曹焕军崔东红于剑锋
- 关键词:神经痛额叶前皮质
- 氯胺酮对大鼠蓝斑核和内侧前额叶皮质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检测氯胺酮对大鼠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和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cortex,mPFC)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对照1组、2组(C1组、C2组),氯胺酮1组、2组(K1组、K2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氯胺酮100 mg/kg。C1组和K1组用于检测大鼠用药120 min内的行为学变化和第120 min时的热痛阈值;C2组和K2组用于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用药第120 min时,LC和mPFC脑区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K1组较C1组热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运动亢进、刻板行为也有显著差异(P<0.01)。K2组较C2组LC和mPFC处Fos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和P<0.01)。结论:氯胺酮可引起热痛镇痛效应和行为异常,伴有LC和mPFC的Fos蛋白表达增加。
- 李刚纪蒙蒙刘慧高磊磊崔东红于剑锋
- 关键词:氯胺酮蓝斑核FOS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