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治

作品数:5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共和盆地
  • 1篇演化历史
  • 1篇养分
  • 1篇植被
  • 1篇植物系统
  • 1篇中国黄土
  • 1篇盛冰期
  • 1篇涛动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植物系...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际年代际变...
  • 1篇祁连山东段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纬向

机构

  • 5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李明治
  • 2篇刘星星
  • 2篇王亲
  • 1篇陈春珠
  • 1篇管东升
  • 1篇姜红梅
  • 1篇靳立亚
  • 1篇宋磊
  • 1篇强明瑞
  • 1篇王立强
  • 1篇张肖剑
  • 1篇顾磊
  • 1篇郎丽丽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6 ka BP共和盆地更尕海湖泊生产力演化历史被引量:12
2012年
选择位于共和盆地中部的更尕海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利用12个AMS14C年龄建立了湖泊沉积的时间序列.通过对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TOC)含量、总氮(TN)含量、C/N、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以及遗存植物大化石等的系统分析,结合定量估算,重建了16ka来湖泊生产力的变化历史.更尕海植物大化石及碳酸盐结壳以轮藻(Chara spp.)和沉水维管束植物为主,且交替出现,反映了湖泊古生产力的变化.碳酸盐的沉淀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间接指示了湖泊古生产力的变化.此外,定量估算的古生产力与碳酸盐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建结果显示,16.7~15.3cal ka BP,湖泊尚未形成,为风沙环境;15.3~11.6cal ka BP,湖泊生产力显著提高;11.6~9.2cal ka BP,受亚洲夏季风增强的影响,急剧升高的湖泊水位抑制了沉水植物的生长,湖泊生产力降低;9.2~7.4cal ka BP时段,早期湖泊古生产力较高,8.6cal ka BP之后有所降低;7.4~2.1cal ka BP,生产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1cal ka BP以来,湖泊生产力呈逐渐降低趋势.更尕海湖泊古生产力变化与亚洲夏季风强度影响的湖泊水位变化有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亚洲夏季风的盛衰.
宋磊强明瑞郎丽丽刘星星王亲李明治
关键词:古生产力湖泊沉积
祁连山东段不同植被下土壤养分状况研究被引量:42
2011年
通过分析祁连山东段天祝县地区5种植被类型(丛生禾草草地、银露梅灌丛、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和白桦林)覆盖下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0-20cm土层养分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p<0.05),乔木林的表聚效应强于灌丛和草地。随上覆植被从草本植物到灌木再到乔木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速效磷等养分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硝态氮含量变化情况为白桦林>银露梅灌丛>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丛生禾草草地,土壤全磷除白桦林下较高外,其他4种植被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的能力强于其他4种植被。
姜红梅李明治王亲刘星星
关键词:植被土壤养分土壤-植物系统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阿拉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物源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是亚洲粉尘释放的关键区域,元素示踪研究表明中国西部沙漠和北部沙漠是亚洲粉尘和黄土高原黄土的主要源区。通过收集总结大量的大气观测、地球化学、地形数据,对比当前研究已得到粉尘的成果和释放模式,初步认为中国黄土物质来源于阿拉善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这两个沙漠(包括阿拉善高原的戈壁)的源区是发育于祁连山北麓的弱水和石羊河山前冲洪积平原,近地面风是粉尘传输到阿拉善沙漠和中国黄土的主要动力。物质从发育于祁连山北麓的弱水、石羊河山前冲洪积平原到阿拉善高原沙漠最后到黄土的搬运方式可能是以一种接力棒的型式进行的。
顾磊王立强李明治
关键词:中国黄土
共和盆地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风沙活动历史与气候变化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昆仑山和秦岭之间,是一个山间断陷盆地。盆地东西长约210km,南北宽约60km,总面积约13800km2,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2600-3400m之间;年均气温2.0-3.3℃,年均降...
李明治
关键词:共和盆地风成沉积风沙活动气候变化末次盛冰期
文献传递
北大西洋涛动活动中心空间位移年际年代际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V2)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对冬季平均海平面气压(SLP)距平场上北大西洋涛动(NAO)活动中心空间位置的直接确认,建立4个NAO空间位移指数反映NAO活动中心空间位移特征,发现NAO南北活动中心的经向位移趋势与纬向位移表现非常一致,表现为NAO活动中心往往沿着西南.东北方向移动.多窗谱分析显示,NAO空间位移指数的周期主要集中在2-6年,与NAO指数的高频变化存在共同的2~3年的振荡周期.在年代际变化上,NAO指数与NAO空间位移指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年际变化上,NAO指数与NAO北活动中心纬向位移的关系却并不显著.NAO指数与NAO活动中心年际变化的联系很可能是通过天气尺度的Rossby波破碎(RWB)产生作用的,在NAO正(负)位相阶段,伴随着反气旋性波破碎(气旋性波破碎)事件,NAO活动中心偏北(南),且NAO南活动中心偏东(西),而NAO北活动中心在纬向上没有发生明显偏移.虽然北大西洋地区平均纬向风强度与NAO空间位移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很可能只是NAO指数对NAO活动中心空间位移影响的外在表现.
张肖剑靳立亚陈春珠管东升李明治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纬向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