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建
- 作品数:58 被引量:241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腕关节镜下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重建损伤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TFCC损伤患者10例...
- 刘宁富李松建杨建成
- 关键词:腕关节镜疗效
- 一种改进型人工股骨柄及其植钉导向架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型人工股骨柄,该人工股骨柄的股骨干(1)的近端的外壁上设有三个螺钉孔(1-3),其中,两个螺钉孔(1-3)位于股骨干(1)上对应于人体股骨(8)的大粗隆区域(8-2)内;一个螺钉孔(1-3)位于股骨干(...
- 李松建于博陈彦
- rhBMP-2增强腱骨界面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rhBMP-2增强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愈合能力。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70只新西兰兔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rhBMP-2,对照组仅填充纤维蛋白胶,完全空白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填充。分别于术后第2、4和8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实验组最大载荷在2、4、8周较对照组分别增强13.53%、82.13%、93.23%。实验组刚度在4、8周较对照组分别增强71.91%、121.99%,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5)。结论:rhBMP-2可以在术后早期提高腱骨界面的最大载荷和刚度,增强了腱骨界面的结合力,促进腱骨界面愈合。
- 张力靳安民李松建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骨形态发生蛋白腱骨愈合
- 一种可注射生物活性磷酸钙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表征被引量:2
- 2017年
- 背景:针对当前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存在的种种问题,急需研制生物活性可降解人工骨修复材料,特别是磷酸钙骨修复材料,目前依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旨在开发一种磷酸四钙基可注射生物活性磷酸钙骨修复材料。方法:通过磷酸四钙基磷酸钙骨水泥原粉和无水磷酸氢钙以及不同组分固化液在室温下(25℃左右)混合制成可注射活性骨水泥,并通过X射线衍射,水泥硬度测定,在模拟体液中崩解以及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其固体成分构成、液相构成、煅烧及干燥温度等条件对其物理性能、生物学性能的影响,从而筛选出一种或多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骨修复材料。结果与结论:1煅烧温度低于1 300℃时,磷酸四钙产量很少,只有当温度接近1 400℃时,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磷酸四钙;2极冷条件因避免了空气中水分的影响,得到大量纯净的磷酸四钙,而慢冷后的产物主要为羟基磷灰石,这说明极冷对于获得纯净的磷酸四钙至关重要;3随着液相中柠檬酸溶液比例的提高,骨水泥浸泡液中的p H值和溶血率逐渐增大,这说明柠檬酸溶液很容易导致溶血;4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在液相选择上,NH_4/Na比为2∶1的磷酸氢铵和磷酸氢钠溶液构成的骨水泥溶血率最低,细胞生物相容性最好,最有利于细胞生长;51 400℃煅烧后过筛得到的粉体组成的骨水泥初凝时间最短,p H值影响最小,崩解性不高,溶血率最低,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小,这说明经过1 400℃煅烧,过筛粉体得到的骨水泥更加适合临床应用。
- 刘健休沈莹储彬曾飞黄世嘉李松建
- 关键词:磷酸钙类生物材料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断指再植的临床经验与体会被引量:44
- 2003年
- 目的 分析断指再植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方法 彻底清创 ,细致修复肌腱 ,精确的吻合血管、必要时行小血管移植修复。 结果 再植 992例 1678个断指 ,其中 15 61指成活 (成活率 93 % ) ,随访半年~ 8年 ,用中野和玉井功能评价标准来评定疗效 ,其中优 93 5指 (占 5 9 91% ) ,良 468指 (占 2 9 98% ) ,中 13 9指 (占 8 91% ) ,差 19指 (占 1 2 % )。 结论 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的关键。
- 刘宁富杨绍安李松建曾博龙
-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吻合血管移植血管危象
- 外源性NGF对转基因CGRP干细胞移植治疗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转基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骨髓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方法构建CGRP基因表达载体,转染制备转基因CGRP-MSCs靶细胞;60只雌性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单纯MSCs移植治疗组(B组)、CGRP-MSCs移植治疗组(C组)、CGRP-MSCs+NGF移植组(D组)。在治疗1w、2w、3w后,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个时间段每组大鼠股骨骨组织中CGRP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评价各组疗效。结果与A组比较,3个时间点,C组和D组中CGRP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治疗1w后,C组和D组上调水平差异明显(P<0.01),D组低于C组;治疗2w后,C组和D组之间仍保持显著差异(P<0.05),D组仍低于C组;治疗3w后,C组和D组上调水平差异明显缩小,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RP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各组检测结果差异一致,同上。结论在转基因CGRP-MSCs移植治疗骨质疏松大鼠中联合应用外源性NGF,无累计效应,并可能抑制大鼠股骨骨组织中CGRP的表达,表明外源NGF于转基因CGRP-MSCs移植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可能并无促进作用,至少在CGRP表达层面无促进作用,而单纯的转基因CGRP-MSCs移植治疗骨质疏松大鼠疗效优于联合应用外源性NGF治疗方案。
- 莫林海庄宁刘成龙罗瑜李松建杨少华赵海军刘建休黄世嘉
- 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髓干细胞移植骨质疏松
- 儿童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的超声与MR的比较分析1例被引量:2
- 2014年
- 患儿男,9岁,摔倒右肘着地,即感有肘疼痛、活动障碍。体格检杏:右肘呈半曲位,内侧肿胀,内上髁压痛,未见明显骨擦感及反常活动。x线示:内侧髁骨骺内下方移位,骨化不完全,疑似骨折。行超卢检查,患儿取仰卧位,前臂自然曲位,由前、侧面分别对肘父节进行横、纵向扫企,超声湿示:肱骨内上髁骨骺内下移位约为8mm,夹于内侧关节间隙,部分进入关节内(图1),超声诊断肱骨内上髁Ⅲ度撕脱骨折。MR诊断与超声诊断一致(图2,3)。
- 陈彦阎禹廷李鹤李松建于博
- 关键词: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MR诊断儿童关节间隙
-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396例疗效分析
- 目的: 通过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396 例的临床观察,评价其疗效并探讨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4年6月至2004年8月应用带锁髓内钉(国产、进口)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396例,其中双侧21 例,共4...
- 胡广州靳安民刘宁富李奇李松建童辉斌
- Ponseti方法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后临床结果及影像学评估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Ponseti方法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比较患足与正常足足跗-跖骨骨化中心最大径、各跗-跖骨间角度。[方法] 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共纳入52例(78足)进行Ponseti方法治疗,双侧26例,单侧26例,采用ICFSG评分评估临床效果。将纳入的26例单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患足与正常足进行影像学指标测量比较。[结果]随访4~8年,平均(4.80±1.00)年。按ICFSG评分,78足中54足评为优,平均ICFSG评分(3.60±1.42)分,占69.23%;24足评为良,平均ICFSG评分(6.83±0.92)分,占30.77%。Ponseti方法治疗后优良率为100.00%。26例单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患足与正常足进行影像学指标测量比较,患足正-侧位距跟角、距跟指数、正-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较正常足减小(P<0.05),正位跟骨第5跖骨角增大(P<0.05)。除第4、第5跖骨外,患侧各个跗骨骨化中心、跖骨骨化中心较正常侧显著减小(P<0.05)。[结论]本研究Ponseti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结果优良率为100.00%。马蹄内翻足经此治疗后可残存轻微内收及内翻畸形,且跗骨及内侧跖骨发育缓慢,而腓侧跖骨发育正常,提示马蹄内翻足从本身发育角度上有畸形复发倾向。
- 刘玉斌刘玉斌李松建赵翔赵黎
-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影像学测量
- 骨巨细胞瘤组织周边生物学行为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肿瘤组织与其周边组织的关系,探讨手术后复发及良性GCT远隔转移的病理学基础。方法收集1998年至2005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手术切除的12例良性GCT瘤段标本,对GCT肿瘤组织及周边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肿瘤部位:股骨远端6例、胫骨近端3例、胫骨远端1例、腓骨小头1例、髌骨1例。放射影像学Campanacci’s分级Ⅰ级2例,位于腓骨小头和髌骨;Ⅱ级2例;Ⅲ级8例,2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病灶突入软组织内形成软组织内肿物。6例为复发的GCT。Enneking外科分期:ⅠA5例、ⅠB7例。光镜下观察GCT肿瘤与周围组织(包括皮质骨、松质骨、软骨、软组织、周边血管、瘤内血管)多个边界的关系。结果与皮质骨交接处可见9例肿瘤组织侵蚀皮质骨,以形成骨吸收陷窝的行为进行侵蚀;2例肿瘤组织呈现为"指状突起"的生长行为,深入到周围正常骨组织内。与松质骨交接处5例可见一层反应性硬化骨或编织骨存在,2例病灶外正常松质骨内有跳跃病灶存在。与软骨交接处肿瘤组织边界较整齐,全部标本的关节软骨面完整。与软组织交接处7例肿瘤组织突破骨性界限,4例可见两层正常的纤维组织间夹有肿瘤组织;9例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内血管增多、扩张、血管壁增厚。与周边血管交接处1例肿瘤组织周围完整的骨壳外扩张的血管内有肿瘤组织存在;与瘤内血管交接处微动脉较微静脉厚,微静脉壁薄,2例可见血管平滑肌被多核巨细胞侵袭而变薄、不完整甚至血管壁破溃,多核巨细胞进入血管中。结论 GCT肿瘤组织的边缘生物学行为与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其特征性表现为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 王臻郭征李松建孟国林
- 关键词:肿瘤转移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