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出血热
  • 9篇流行性
  • 9篇流行性出血热
  • 4篇血凝
  • 3篇血凝抑制
  • 3篇流行性出血热...
  • 3篇流行性出血热...
  • 3篇病毒
  • 3篇出血热病毒
  • 2篇血凝素
  • 2篇血凝抑制试验
  • 2篇血清
  • 2篇肾综合征
  • 2篇肾综合征出血...
  • 2篇综合征
  • 2篇综合征出血热
  • 2篇细胞
  • 2篇抗体
  • 1篇地理
  • 1篇地理景观

机构

  • 11篇上海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李永良
  • 8篇徐志一
  • 4篇田美英
  • 4篇汤一苇
  • 4篇周联娣
  • 3篇童政
  • 1篇杜立芹
  • 1篇张军
  • 1篇车焱
  • 1篇袁敏敏
  • 1篇马秋荣

传媒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4篇1992
  • 1篇1990
  • 1篇198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随机对照设计,在以肾综合征出血热野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考核肾综合征出血热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Ⅰ型)的现场效果。全程接种7866人,接种反应轻微。接种后两周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为48.0%,滴度为5.95;血清ELISA抗体阳转率为81.3%,1年后降为24.0%,加强接种后两周回升为87.0%。接种后1年,全程接种组无一病例发生,而全程对照组有9例病例,疫苗保护率为100%(60.5%~100%)。
叶克龙童政车焱张军刘兆麟李永良周联娣陈丽华汪群方利红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安全性
流行性出血热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及其流行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992年
运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人群的EHF血清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已有许多报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虽具有操作简便,敏感度较高的优点,但其观察结果可能带有主观性。因此,我们采用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间接ELISA法,对建德县一EHF高发地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该地区罹患EHF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刘兆麟童政马秋荣李永良徐志一叶克龙
关键词:血清流行病学家庭聚集性抗体阳性率地理景观
间接法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1992年
用间接法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54份EHF病人血清全部阳性,32份正常人、19份发热病人和18份误诊为EHF病人的血清全部阴性,与IFA检测结果相同。检测EHF病人系列血清,发病3d就可检出抗EHF IgG,抗体滴度随病程升高,表明间接法ELISA可用于EHF临床诊断。将间接法ELISA与IFA、RPHI和HI平行检测30份EHF病人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3 211、1:413、1:253和1:143,有高度相关性,且ELISA比RPHI和HI更能检测出早期抗体。检测疫区人群血清4134份,间接法ELISA检出490份阳性,而IFA仅检出470份。结果表明间接法ELISA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尤其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李永良徐志一叶克龙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ELISA抗体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Z_(20)株引起的细胞融合及其形态特点被引量:2
1994年
实验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Z20株,在37℃经pH6.0细胞融合液处理,可引起细胞融合现象。随感染EHF病毒的细胞培养天数延长,细胞融合灶逐渐增多。细胞融合的形态特点表现为:首先细胞之间趋向紧密,伴有细胞膜消失,接着核大量聚集,进而变形,最后出现收缩形成融合灶。
叶克龙田美英周联娣李永良徐志一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细胞融合
流行性出血热动物宿主感染特征的比较分析
1993年
1991年9月在云南省水富县进行了一次流行性出血軳热(EHF)宿主动物调查,捕获302个动物,计7种,其中4种动物肺(黑线姬鼠,褐家鼠,軳(?)和小家鼠)抗原阳性,平均阳性率7.6%。204个动物同时采集到血清,血清的血抑(HI)抗体平均阳性率29.4%,平均总感染率为31.9%。总感染率远高于肺抗原阳性率。幼年和成年黑线姬鼠、褐家鼠的总感染率差别不显著。但雄性黑线姬鼠总感染率显著高于雌性,而褐家鼠却无这种差别。分析还表明雄性黑线姬鼠抗原和抗原+抗体阳性率高于雌性,而雌性的抗体阳性率与雄性相近,提示雄性黑线姬鼠的感染率高且持续时间长,雌性可能有较强的清除抗原的能力。雄性黑线姬鼠的抗原、抗体和抗原+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雄性褐家鼠,说明它是一个重要的宿主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携带抗原的时间可能是有限的。
叶克龙杜立芹田美英周联娣李永良徐志一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动物宿主
细胞培养制备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凝素在临床血清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报告应用细胞培养来源的血凝素建立的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完全一致。EHF病人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低于免疫荧光抗体滴度。作者等对EHF病人血清中HI抗体的动态变化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与免疫荧光抗体变化趋势相近似。
汤一苇李永良叶克龙汪健翔徐志一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血凝素血凝抑制试验
全文增补中
流行性出血热混合型疫区病人血清型别构成的稳定性被引量:3
1995年
对浙江省建德市1972~1893年发生的部分病例血清,用HI试验进行检测。结果发现,627份标本中,440份判为Ⅰ型(姬鼠型),占70.18%;146份判为Ⅱ型(家鼠型),占23.29%;41份(占6.54%)为未定型。各年之间型别构成差别不显著(P>0.25)。表明建德市是以Ⅰ型为主的EHF混合型疫区,22年来型别构成基本稳定。文内对EHF疫区分型的若于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叶克龙童政李永良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血清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
1992年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建德县罹患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危险因素。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证实的97例EHF病例,按年龄、性别和住同一医院与其他疾病病人作1:1配对调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村中曾有EHF史、外出他县、野宿和直接接触鼠类四个因素是罹患EHF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5.67、11.94、18.18和7.36。病例家属隐性感染率(4.95%)与对照家属隐性感染率(5.12%)相似;病例与对照家中捕获的鼠类及其EHF抗体、抗原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刘兆麟李永良童政马秋荣徐志一叶克龙汤一苇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1994年
流行性出血热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有血凝素浓度,温育时间和温度以及鹅RBC浓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凝素浓度。血凝素浓度增高与测得的抗体滴度几成反比。血清标本与血凝素在37℃温育2小时,加鹅RBC后于37℃温育30分钟,是得到最高血凝抑制抗体滴度所必需的。
田美英叶克龙杜立芹李永良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血凝抑制试验
Tween80-乙醚处理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凝素的若干性质
1992年
本研究用Vero-E6细胞培养制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凝素(HA),经Tween80-乙醚处理(TE)。从感染细胞上清液制备的TEHA在蔗糖中浮密度为1.18~1.19g/cm^3,有一个窄而陡的峰,未处理的HA(粗HA)的浮密度与TEHA相同,但峰略缓而宽。提示TEHA的颗粒大小较粗HA均匀。从感染细胞及上清液混合液获得的粗HA有2个峰,浮密度分别为1.17~1.18g/Cm^3和1.22~1.23g/cm^3,第二个小峰在前述2个样品中均未见到,推测系由细胞内颗粒所组成。电镜观察显示,TEHA样品中的颗粒为园形,有单位膜和纤突,直径约为80nm。用TEHA和粗HA作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别。由此证明,TE处理的HA不仅生物学性质没有改变,而且其物化性质与粗HA相同。它是一种优良的血凝抗原。
叶克龙李永良袁敏敏汤一苇周联娣田美英徐志一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血凝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