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生荣

李生荣

作品数:120 被引量:313H指数:11
供职机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农业厅重点资助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十一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9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1篇小麦
  • 35篇选育
  • 31篇栽培
  • 29篇高产
  • 24篇杂交
  • 20篇大穗
  • 18篇穗型
  • 18篇大穗型
  • 17篇杂交小麦
  • 15篇栽培技术
  • 15篇小麦品种
  • 13篇性状
  • 12篇丰产
  • 11篇优质小麦
  • 10篇栽培要点
  • 10篇两系杂交
  • 10篇抗病
  • 9篇抗条锈
  • 9篇高产优质
  • 8篇锈病

机构

  • 87篇绵阳市农业科...
  • 13篇国家小麦改良...
  • 12篇绵阳市农业科...
  • 7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四川国豪种业...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绵阳市农业局

作者

  • 109篇李生荣
  • 87篇杜小英
  • 85篇周强
  • 80篇陶军
  • 79篇欧俊梅
  • 66篇庞启华
  • 37篇任勇
  • 21篇雷加容
  • 12篇李太军
  • 11篇余敖
  • 6篇黄光永
  • 6篇范其新
  • 5篇王治斌
  • 4篇何员江
  • 4篇刘登才
  • 4篇李茂有
  • 3篇罗传浩
  • 3篇郑有良
  • 2篇袁中伟
  • 2篇蔡新育

传媒

  • 16篇麦类作物学报
  • 11篇中国种业
  • 9篇农业科技通讯
  • 8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安徽农学通报
  • 4篇作物杂志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绵阳经济技术...
  • 3篇全国作物遗传...
  • 2篇种子
  • 2篇遗传
  • 2篇四川农业科技
  • 2篇耕作与栽培
  • 2篇农业与技术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国外农学(麦...
  • 2篇农民科技培训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10篇2009
  • 5篇2008
  • 9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15篇2004
  • 17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6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稀植高效栽培技术初探被引量:3
2009年
为解决杂交小麦生产用种量大,种子生产成本高这一难题,加速杂交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就施氮量与密度对绵杂麦168产量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以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都极显著地影响绵杂麦168的产量。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中高肥(施氮量为150-300kg/hm^2)水平下,可获得高于6750kg/hm^2的产量;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也呈增加趋势,但在密度极高的情况下,产量又有所下降。对经济效益的分析表明,在稀植(密度≤165×10^4基本苗/hm^2)与中高肥水平下,可获得高于8000元/hm^2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基础地力中等水平的田块,在稀植(密度≤165×10^4基本苗/hm^2)与中高肥(施氮量为150-300kg/hm^2)水平下,种植绵杂麦168可获得高于6750kg/hm^2的产量和高于8000元/hm^2的经济效益。
周强李生荣陶军杜小英欧俊梅雷加容任勇庞启华
关键词:杂交小麦稀植
小麦新品种绵麦40的选育及栽培要求
2007年
针对西南麦区气候生态特点和生产发展需要,育成小麦新品种绵麦40。其主要特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泛,综合抗病性突出,品质优良。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国审麦2006 002。本文针对绵麦40生长发育特性,对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要求。
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周强陶军任勇李太军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技术
川西麦区小麦绵阳3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及追肥时期对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达极显著水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磷钾肥、密度与追肥时期对产量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五...
周强李生荣庞启华陶军欧俊梅杜小英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文献传递
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绵麦4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08年
绵麦43是以自育的中间材料07146-12-1为母本,贵农19-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06005)。该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中表现产量高,品质优良,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适应性广等特点。
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周强陶军任勇李太军李茂有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技术
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为研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价值,利用SDS-PAGE方法对43个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的HMW-GS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7种HWM-GS类型和9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有2种亚基,null(N)占优势;Glu-B1位点有3种亚基,7+9与7+8占优势;Glu-D1位点有2种亚基,优质亚基5+10占优势。优势亚基组合类型为N、7+8、5+10。在优质亚基中,1亚基出现的频率为27.91%,7+8亚基出现的频率为44.19%,5+10亚基出现的频率高达65.12%。随时间变迁,优质亚基1和5+10呈上升趋势,而7+8呈下降趋势。优质亚基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和沉降值等品质性状都有正向影响,尤其是优质亚基1或5+10的导入显著提高了沉降值。因此,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可以通过聚合优质亚基1和5+10来改善沉降值等品质性状;同时还应引进优质亚基2*、17+18和14+15。
周强任勇陶军欧俊梅杜小英李生荣刘登才
关键词: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大穗型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
2003年
李生荣庞启华陶军杜小英欧俊梅周强
关键词:大穗型小麦农艺性状栽培技术
高产小麦新品种“绵阳24号”的产量稳定性研究被引量:6
1998年
本文主要用EberharL-Russell的模式方法分析了1995、1996年南方冬麦区西南片大区区试试验资料,结果表明“绵阳24号”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及其它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等材性,属于平均型稳定性品种。
余敖李生荣庞启华罗传浩
关键词:小麦稳定性
密度和施肥对小麦新品种绵麦42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及钾肥对小麦新品种绵麦42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磷肥与密度,它们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钾肥对产量影响较小,未达到显著水平。绵麦42获得高产(产量大于7500 kg/hm2)的具体栽培技术措施为:密度为226.35-250.65×104/hm2基本苗,纯氮量182.85-197.55 kg/hm2,P2O5用量119.4-130.8 kg/hm2,K2O用量79.65-113.85 kg/hm2。
周强李生荣欧俊梅杜小英庞启华陶军范其新
关键词:小麦肥料
两系杂种小麦绵杂1号高产栽培技术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2年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研究了播期、密度、施N、P、K量对两系杂种小麦绵杂 1号 (原代号MS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N量、播期与密度是影响绵杂 1号产量的主要因素 ,播期对绵杂 1号产量的影响尤其突出。播期与密度的互作也显著地影响着绵杂 1号产量。适当迟播与降低播种量有利于绵杂 1号产量的提高。同时得到了绵杂
周强黄光永庞启华李生荣陶军陈光明欧俊梅杜小英
关键词:栽培技术
绵麦1403和绵麦185小麦品种选育研究
2012年
绵麦1403和绵麦185是选用自育的优良资源材料和中间材料与引进的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以及地理生态远缘的抗病、优质材料杂交育成,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其共同特点是:植株矮健,穗层整齐,穗大粒多,抗倒伏力强;综合抗性好,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丰产性突出,四川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369.4 kg/667 m2和379.1 kg/667 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9%和13.3%。
李生荣杜小英李太军任勇李茂有
关键词:小麦选育研究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