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骅
- 作品数:84 被引量:69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试论传媒的品牌战略被引量:2
- 2006年
- 宋祖华李程骅戴文红
- 关键词:全球品牌经营远见卓识凤凰卫视传媒产业
- 探索服务业引领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被引量:1
- 2013年
- 当前,江苏的城市化进程进入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期,创新型经济引领下的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将在城市转型和新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引领城市转型的主要动力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位置,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先导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探索出一条服务业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 李程骅
-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创新型经济
- 产业发展范式创新、空间形态调整与城市功能变迁——基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城市转型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世界城市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与产业体系的演进、产业升级的步伐紧密相连,城市的周期性波动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及其整个产业体系演进所导致的。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城市的产业发展范式、空间形态以及功能变迁等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城市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应深入研究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对城市转型的影响,并从现代产业体系的视角出发认识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方向,构建符合中国城市功能的产业体系,加强互补性资产的培育和产业空间的包容性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从而推动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进程。
- 黄南李程骅
-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 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新实践的范式转变与动能提升——基于空间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应对被引量:3
- 2023年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新实践,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分工的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空间体系,必须顺应新时代区域发展范式的新变化,即从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规模化增长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创新发展。一方面,要构建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最大限度地释放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特征,精准施策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整合,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群、科技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多维联动,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新实践的整体效能。
- 李程骅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 中德产业发展比较被引量:2
- 2012年
- 德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其重化工业、能源工业、机器装备制造、精密仪器、汽车制造以及造船技术等,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虽已超过德国,但是中国在很多产业领域的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德国。
- 李程骅黄南
- 关键词:汽车制造重化工业能源工业精密仪器造船技术
- 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产业空间互融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如何运用规划引导和市场结合的力量,形成推动城乡产业互融发展的合力,则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必须从区域发展、城乡协同发展价值最大化的高度,来整体地规划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链的构建、产业的梯度体系,来促进城乡产业空间的优化、城乡产业体序的合理分工,从而形成城乡产业空间的互融机制,探索出一条城乡产业互动、均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 李程骅
-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 当代中国城市消费的“新业态情结”——以南京市为样本被引量:3
- 2004年
- 以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为代表的现代零售“新业态” ,近些年来在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家庭的消费行为 ,构筑起了区域型、社区型、邻里型等日常消费的三重消费空间结构 ,造就了人们的“新业态情结”。本文以南京市为样本 ,通过大样本量的入户调查和随机调查的结果 ,来描述“新业态”带来的消费行为的变革 ,解析了“新业态情结”
- 李程骅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被引量:66
- 2012年
- 城镇化与国家的工业化相伴随,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越50%,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城乡产业互融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 李程骅
- 关键词:城镇化战略科学发展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率生产力发展人均GDP
- 城市空间重组与新产业价值链的功能被引量:8
- 2008年
-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被中国发达城市"切割",导致由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聚集而成的新产业空间快速生长,并成为统领城市和区域空间重组的主导力量。不同类型、主题的产业空间通过集聚—扩散—升级—再集聚—再扩散,构成开放型的新产业价值链空间,优化了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了城市空间价值,并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多元重构,促进了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转型与能级提升。
- 李程骅
- 我国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评价体系及建设路径被引量:2
- 2012年
- 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建设,既是国际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过程,也是全球城市体系在绿色、低碳发展轨道上的总体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加快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城市,是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我国城市转型的客观要求。创新型、服务型城市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包括定量的和定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人才培养指数、科学技术指数、基础设施指数、文化制度指数、经济结构指数、政府管理指数、辐射功能指数等七个方面。同时,选取国内主要的54个城市进行比较,以此对国内主要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总体条件和主要特征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城市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必须树立国际标杆,将经济发展与城市转型战略有机结合,实施以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着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经济,以开放的自主创新来构建国际水准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 李程骅郑琼洁
- 关键词:创新型服务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