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翔海

作品数:134 被引量:474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4篇哲学宗教
  • 28篇文化科学
  • 8篇社会学
  • 7篇政治法律
  • 5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3篇文化
  • 39篇哲学
  • 29篇儒学
  • 27篇儒家
  • 26篇中国哲学
  • 24篇中国文化
  • 24篇国文
  • 18篇新儒学
  • 16篇主义
  • 16篇现代新儒学
  • 16篇民族
  • 14篇西方哲学
  • 12篇新儒家
  • 12篇文化传统
  • 11篇理论特质
  • 10篇释学
  • 10篇诠释学
  • 10篇牟宗三
  • 10篇后现代
  • 9篇本体诠释

机构

  • 101篇南开大学
  • 28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天津政法管理...

作者

  • 132篇李翔海
  • 2篇方克立
  • 2篇刘景泉
  • 1篇谢青
  • 1篇杜鸿林
  • 1篇刘岳兵
  • 1篇金珠
  • 1篇奚先来
  • 1篇卢兴
  • 1篇刘李胜
  • 1篇张东江
  • 1篇杨静
  • 1篇卢头

传媒

  • 10篇学术月刊
  • 7篇理论与现代化
  • 6篇哲学研究
  • 6篇南开学报(哲...
  • 5篇社会科学战线
  • 5篇河北学刊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人文杂志
  • 4篇中国哲学史
  • 3篇孔子研究
  • 3篇江海学刊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北京社会科学
  • 3篇高校理论战线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求是
  • 2篇齐鲁学刊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州学刊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 10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5篇1999
  • 7篇1998
  • 4篇1997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孝”看礼乐文明的现代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在比较文明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将中国文明称为礼乐文明。而'孝'则是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对于'孝'的批判是与传统的礼乐文明的式微相表里的话,在今天,对于'孝'的现代价值的重估也显然与对于礼乐文明之现代意义的探讨密切相关。本文尝试从安身立命之道的层面对'孝'的问题展开论说,以期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深化对礼乐文明之现代意义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李翔海
关键词:礼乐论说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逻辑与趋向
1995年
本文认为,如何从儒家内在的理论立场出发来贯通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如何从素重德性的儒学传统中发展出知性主体,以为理智理性在儒学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内在地决定了现代新儒学之发展嬗变。就贯通德性与理性的不同方式而言,现代新儒家分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系统。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看,“尊德性”一系的理路在现时代已经到了尽头,而“道问学”一系在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之后,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不仅推进了儒学的现代化,而且使儒学获得了崭新的存在形态。
方克立李翔海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家传统儒学道德理性道问学新理学
道德的形上学与本体诠释学比较研究
1995年
相承先秦儒学与宋明新儒学的发展,现代新儒家以谋求“儒学之第三期发展”而自任。由于儒学之第三期发展或曰现代新儒学是在儒家传统经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陷入“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零落困境之后兴起的,如何既保守儒家传统而又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衔接就成为儒学之现代复兴所面对的时代课题。如所周知,儒家传统素重道德理性或曰德性精神,而现代社会则以理智理性的发达为其基本特征。因此,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时代课题就进而落实为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对此,现代新儒家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第二代新儒家的重牟宗主将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纲领概括为“内圣开出新外王”,堪称是代表了现代新儒家的基本共识。这里所谓“内圣”就是儒家所素重的心性之学,而“外王”则是指以民主和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由于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鲜明地保持了德性优位性,而民主与科学则均是现代理性主义生活实体的产物,显然,“内圣开出新外王”实际上所论的正是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
李翔海
关键词:本体诠释学牟宗三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学儒家传统心性之学
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被引量:5
2001年
李翔海
关键词:基督教史教案罗马教廷
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被引量:6
2006年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者以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基本出发点,对集权主义和国家干预的制度模式进行批判,反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思想渐渐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主流思想,以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为指导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开始实施。
李翔海杨静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福利国家
深度诠释中国哲学精神的成功尝试——读《中国古典哲学略述》被引量:1
2010年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先生最近出版了《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以下简称《略述》)一书。该书立足于深厚的功底,以新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历程作了颇具创意的梳理和把握,是深度诠释中国哲学精神的成功尝试。在研究视角上,该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特质的明确的理论自觉,这可以看作是对“以西释中”范式主导下扭曲乃至肢解中国哲学精神这一重大偏失的反拨;
李翔海
关键词: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特质
民族性应当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落脚点被引量:2
1996年
民族性应当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落脚点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李翔海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应当以“民族性”为落脚点。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价值系统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尽管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化迄今为止已有相当长...
李翔海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现代文化中国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文化系统
从“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5
2007年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李翔海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在中国
展望21世纪儒学应当正视的两个问题
2000年
儒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个奇特的历程。20世纪无疑是又一个“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时代,但是,透过惨淡与坎坷,儒学却在其发展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流派。与世纪之初“全盘西化”派“打倒孔家店”的狂潮怒滔形成鲜明对比,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儒学的广泛关?..
李翔海
关键词:儒学社会角色定位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被引量:5
1996年
李翔海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学西方现代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文化保守主义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