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道明

作品数:28 被引量:109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6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篇审美
  • 4篇文化
  • 3篇审美风尚
  • 3篇审美理想
  • 3篇审美趣味
  • 3篇趣味
  • 3篇禅宗
  • 3篇美趣
  • 2篇顿悟
  • 2篇园林
  • 2篇中国古代美学
  • 2篇审美方式
  • 2篇思维
  • 2篇司空
  • 2篇司空图
  • 2篇美学
  • 2篇古代美学
  • 1篇大音希声
  • 1篇导师
  • 1篇道家

机构

  • 18篇北京语言大学
  • 4篇山东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作者

  • 23篇杜道明
  • 1篇唐彦临
  • 1篇张丽

传媒

  • 9篇中国文化研究
  • 2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东方丛刊
  • 1篇广西教育学院...
  • 1篇武汉交通职业...
  • 1篇中国美学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老子的人生哲学与解脱之道被引量:3
2018年
老子人生哲学的超世情绪和顺世精神各有妙用。他的超世情绪,有一种把人引向未来、引向高远的精神力量;他的顺世精神,则可以使人知足常乐,从而起到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老子所主张的"重身轻物""少私寡欲""守柔处弱""为而不争"等处世哲学,提出了一种与儒家完全不同的理想境界和人生态度,而这种超越的、解脱的理想境界和人生态度,正是儒家鞭长莫及的。这本身就说明老子的人生哲学不仅是一种解脱之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救治儒家思想弊端的一剂良药。
杜道明
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解脱之道
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被引量:4
2002年
本文认为 ,屈原的人生悲剧有其必然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屈原的祖国———楚国作为封建庄园制国家代表了落后的政体 ,而秦国却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 ,屈原坚持由楚国统一天下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 ,屈原始终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楚王紧密连在一起的 ,而楚王又不可能实行屈原的所谓美政 ;其三 ,对屈原来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不可能离开祖国而去别国建功立业 ;其四 ,屈原既不愿出仕它国 ,也不愿独善其身 ,更不想消极避世 ,而在失败时选择死则是楚民族历来的传统。以上这些原因决定了屈原悲剧的必然性。
杜道明
关键词:人生悲剧建功立业避世出仕命运
禅宗的审美趣味与封建社会后期审美风尚的演变被引量:1
1993年
中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期间,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在美学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社会审美风尚的演变。产生这一演变的原因非止一端,其中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则是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禅宗美学是继儒家和道家之后,又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流派。笔者以为。
杜道明
关键词:审美趣味审美风尚禅宗思想封建社会后期虚静司空图
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
<正>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既是一位成就辉煌的诗人,也是一位失败了的政治家。他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伟大诗篇,又带着永远的遗憾自沉汨罗而亡。屈原的人生结局是一出壮烈的悲剧,然而这出悲剧并非偶然出现的个案,而是有着历史...
杜道明
文献传递
禅宗“顿悟”说与中国古代美学嬗变被引量:17
2005年
在中国美学史上,中、晚唐是一个由前期向后期演变的关键时期。禅宗的“顿悟”说在这一时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离相无念”的主张强调在世俗的感性之中向精神的理想境界超越,在艺术和美学领域直接促使传统的感官验证式的艺术审美转向以内心感悟为主的审美方式;其“自性顿现”的主张强调人的主体性,促使中晚唐以后的艺术创造由偏重写景、写实转向偏重写心、写意;其“法由心生”的主张突出了人的主观精神,使中晚唐以后的审美指向发生了由实向虚、由外向内的重点转移。禅宗顿悟说一方面继承并深化了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的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埋下了近代崇高美学思想的种子,起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它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于此也可见一斑。
杜道明
关键词:禅宗顿悟中国古代美学中国美学史嬗变审美方式
论司空图的“情悟”美学理论
1991年
“情悟”是指审美主体的情感对审美活动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情感的意向性对领悟、体验、审美、判断活动有直接影响。晚唐著名诗论家司空图在他的《诗品》中提出了“清悟”的命题,这可以说是他诗论的核心,也是他的主要审美方式。司空图诗论美学的基础来自禅宗的顿悟哲学。历来关于《诗品》的争议聚讼,其焦点也在一个“悟”字。由于《诗品》乃以诗论诗之作,对“情悟”之说语焉不详,更由于司空图采用了“比物取象,目击道存”的方式,致使人们难见其庐山真面目而多将其忽略。因此,对司空图的“隋悟”理论作一些探索,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杜道明
关键词:晚唐司空图《诗品》诗论家美学理论
全文增补中
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
<正>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既是一位成就辉煌的诗人,也是一位失败了的政治家。他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伟大诗篇,又带着永远的遗憾自沉汩罗而亡。屈原的人生结局是一出壮烈的悲剧,然而这出悲剧并非偶然出现的个案,而是有着历史的...
杜道明
文献传递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论盛唐人对真态真情之美的追求
2001年
盛唐人的艺术创作虽然各有特色 ,风格不一 ,但是对天真的自然 ,真态真情的审美追求都是共同的 ,并由此形成了盛唐“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美学风尚 ,创造了盛唐诗歌和艺术的辉煌。
杜道明
关键词:审美趣味天真真情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被引量:3
2011年
中国古典园林和局部景点的命名,往往引发游人的形象思维,从而由物境进入审美的境界。其对联虽仅片言只语,却意蕴隽永。置身园林,时闻弦外之音;游毕而归,每有不尽之意,是意境美的无穷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则表现在景物的动态化和在不同的季节与时辰具有不同的风景系列上。
杜道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审美
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被引量:53
2008年
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文章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或载体的说法并不全面,也不科学。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
杜道明
关键词:语言文化凝聚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