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思贤

作品数:18 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5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钱谦益
  • 2篇文学
  • 2篇民歌
  • 1篇杜诗研究
  • 1篇信仰
  • 1篇学风
  • 1篇学风问题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章句
  • 1篇政治生涯
  • 1篇人生悲剧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学
  • 1篇时代风尚
  • 1篇史记
  • 1篇史学
  • 1篇史学观
  • 1篇史学观念
  • 1篇衰微
  • 1篇思辨

机构

  • 6篇江苏第二师范...
  • 5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江苏教育学院

作者

  • 16篇杨思贤

传媒

  • 3篇江苏教育学院...
  • 2篇江苏第二师范...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学海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图书情报知识
  • 1篇理论界
  • 1篇杜甫研究学刊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陈澧《汉儒通义》被引量:1
2011年
《汉儒通义》是陈澧生前最为看重的著作之一。对乾嘉学术专尚考据的不满及对考据学衰微的担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原因是陈澧著作《汉儒通义》的出发点,而《汉儒通义》特殊的著作体例中蕴含了陈澧治学的原则和精神,包括对清儒治学家法的继承,对宋学精神的依归和治学的理想境界。《汉儒通义》是陈澧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清代学术由乾嘉向晚清过渡的重要资料。
杨思贤
关键词:陈澧考据学
模拟中的解释:论《楚辞章句》中的汉代拟作被引量:1
2010年
《楚辞章句》中收录了许多汉人模拟屈骚的作品,这些拟作在艺术水准上与屈骚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楚辞章句》的编纂者将它们收入,符合汉代经学的编纂体例。更重要的是,这些拟作体现了汉人对屈骚的理解,其中一批作品将屈原塑造成为正道直行、眷恋故国的道德楷模,这批作品大致在西汉中后期被结集,流传至东汉,王逸对其进行了修订增扩,最终形成了《楚辞章句》这部楚辞学最重要的选本。这个选本广泛流传,它的阐释倾向抑制了对屈骚的其他理解,深刻影响了从汉代至今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基本认知,并最终完成屈原和楚辞的经典化塑造。
杨思贤
关键词:《楚辞章句》
汉族民歌与宗教关系探论
2016年
汉族民歌与宗教关系密切。民歌在民间宗教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民歌有助于宗教教义通俗化;使民众具备信仰宗教的情感基础和意志自觉;同时也体现民众对宗教的反叛,并通过民歌将这种情绪和思想在一定范围普及,而反思、批判宗教的民歌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这和北方文化较早开始理性化进程有关。宗教对民歌发展的影响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宗教音乐对民歌音乐有塑形作用;在宗教影响下,民歌的题材内容大大增加,民歌意象更加丰富多彩,文体形式得到革新;宗教教义对民歌价值观有引导和规范作用。而从民歌中可以看出汉族民间宗教世俗化、功利化和包容性强三个典型特征。
杨思贤
关键词:民歌汉族民歌宗教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注释辨误
2006年
王粲《七哀诗》第一首“西京乱无象”句中的“无象”一词,历来注家都解释为“无道,没有秩序,不像样子”。本文指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则是《文选》李善注的矛盾。通过辨析比较,本文认为,王诗中的“无象”一词的意思不是“无道”,而应从属于《左传.襄公九年》的典故,意思是“上天不显示征兆”。
杨思贤
《乡土中国》对《论语》的诠释被引量:1
2020年
《乡土中国》一书大量引证《论语》,赋予其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新理解。《乡土中国》营造了文学化的语境来诠释《论语》,首先是注重修辞,以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将经典的理解从玄理引向日常可感的世界;同时在新的主题语境下,打乱原有的经典文本顺序,将经典文本纳入自己的文章构思中,实现了经典文本结构关系的重组。《乡土中国》持社会学的诠释向度,以实地的社区研究为诠释基础,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恢复了《论语》的发生语境。费孝通不驻利用《论语》印证了自己的观察与经历,同时他援引当代经验对《论语》的诠释,也使古代经典获得了当代新生。在《乡土中国》的诠释实践中,文学化语境和社会学立场是表里配合的,为在现代社会科学背景下阐释、利用古代经典提供了借鉴。
杨思贤
关键词:《乡土中国》《论语》文学化社会学
钱谦益政治生涯与文学
钱谦益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最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其的关注点主要在文学方面。但钱谦益本人对自己的期待却首先是政治方面。宏大政治抱负与悲惨政治遭遇之间的矛盾伴随了他的一生,影响并改变了他的人格。政治因素已经深深的渗入了他...
杨思贤
关键词:钱谦益政治生涯文学创作
文献传递
《史记》与目录学被引量:1
2010年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出于史官的职责和自身的学术理想而对先秦图书进行了校勘整理。受其学术理想的限制,校书并没有为后世留下目录学专著。而作为校书的成果,《史记》则展现了司马氏父子的处理文献的方法、图书分类的标准和学术溯源精神,而这些又被刘向、让歆父子继承,奠定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础。
杨思贤
关键词:司马谈目录学
制度、信仰与思维方式:两汉《左传》命运之再考察
2010年
汉代《左传》的地位经历了巨大的转折,西汉时,它是受到官方排斥的私学;在东汉,它的地位逐渐上升,最终成为对《春秋》的权威解释。它受到排斥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它始终达不到学官争立的标准;其次,它对《春秋》的解释与汉人对孔子与《春秋》的普遍信仰相去甚远。而它在东汉时地位的逐渐上升,则主要得益于东汉学术思维方式的转变。
杨思贤
关键词:《左传》信仰思维方式
焦循“以《易》释《孟》”的实践及其方法考察被引量:1
2017年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以此为基础,从"因"、"用"、"规矩"等维度构建起新的孟子学。"以《易》释《孟》"是经学注疏中"经典互证"方法的代表,这种方法在保证经学文献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整合,丰富了经典的意义结构,发展了儒家的哲学思维。
杨思贤
关键词:通变
高校学风问题:基于传统史学观念的反思被引量:1
2019年
中国传统史学中“风”的观念,对理解今天的学风问题有所帮助。依循、借鉴传统史学对“风”的认知,可以对比发现影响高校学风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即生源层次、教师的精神引领和学生自主性。学校管理结构运行中体现出的本位性是学风发展的重要变量,强化高校组织机构的学术性可以引导这个变量往有利于培育良好学风这个方向转变。学风一旦形成,就具备全局笼罩性和历史延续性,可以促使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觉醒,同时保证高校长时段地良性发展。
杨思贤李桂雅
关键词:史学高校学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