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草

作品数:28 被引量:272H指数:9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华中区域气象中心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降水
  • 8篇暴雨
  • 6篇雷达
  • 4篇低涡
  • 4篇特大暴雨
  • 4篇暴雨过程
  • 4篇大暴雨
  • 3篇多普勒
  • 3篇污染
  • 3篇廓线
  • 3篇降水结构
  • 3篇风廓线
  • 3篇TRMM卫星
  • 3篇大暴雨过程
  • 2篇滴谱
  • 2篇动力结构
  • 2篇短时强降水
  • 2篇多普勒雷达
  • 2篇雨滴谱
  • 2篇中尺度

机构

  • 25篇湖北省气象局
  • 6篇中国气象局成...
  • 5篇中国气象局
  • 5篇湖北省人工影...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武汉区域气候...
  • 2篇云南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武汉市环境监...

作者

  • 28篇柳草
  • 8篇李德俊
  • 6篇李跃清
  • 6篇王艳杰
  • 5篇李银娥
  • 4篇陈璇
  • 4篇王晓玲
  • 3篇陈赛男
  • 2篇向玉春
  • 2篇郭英莲
  • 2篇唐仁茂
  • 2篇李武阶
  • 2篇岳岩裕
  • 2篇叶建元
  • 2篇徐桂荣
  • 2篇王珊珊
  • 2篇董良鹏
  • 2篇韩琦
  • 1篇王海燕
  • 1篇龙利民

传媒

  • 5篇暴雨灾害
  • 4篇气象
  • 4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气象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第九届全国灾...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汉一次短时暴雪过程的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利用Thies Clima激光雨滴谱仪(TCLPM)和站点加密观测资料,对2011年2月12日发生在武汉的一次短时暴雪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与激光雨滴谱仪自动探测的累积降雪量较为一致,均为5.6 mm。该短时暴雪过程,先后经历降雨、雨夹雪和纯雪三个阶段,且激光雨滴谱仪监测到了这三种降水相态对应的不同滴谱特征,即:降雨阶段,粒子下落速度大而粒径小;纯雪阶段,粒子下落速度小而粒径大。同时,监测到三个阶段雨滴谱型的变化较明显,其经历了单峰、波动再多峰的演变过程,谱宽与数浓度呈明显增加趋势。降雨强度与反射率因子和粒子质量加权平均直径呈正相关:雨强大对应反射率因子和雨滴平均直径值大,雨强小对应反射率因子和雨滴平均直径也小。
李德俊熊守权柳草韩琦袁正腾王慧娟徐桂荣
关键词:暴雪雨滴谱
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落区分析被引量:19
2010年
利用恩施雷达资料,对湖北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冰雹的右移特征非常明显,当恩施州境内或边境临近地区有新生的中空回波,且回波移动方向上也同时有对流回波滋生时,则两回波源地之间的区域基本可以确定为此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区域,新生中空回波向右偏离初始移动方向大约0~60°之间(两处回波源地之间的连线),一般在1~3h内不断加强形成强冰雹而落下;而短时强降水右移特征不明显,发生短时强降水区域不仅与回波系统的走向和移动有关,还与回波单体移动和传播有关系,其回波系统的移动是对流单体的移动和传播两者的矢量之和,同时根据回波形态及其演变趋势,即可判断短时强降水的落区。
李德俊叶建元李跃清柳草刘剑陈英英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峡谷地形对两次极端降水的作用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两种模式产品,对发生在宜昌峡谷地区2016年7月7日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和2018年4月22日稳定性极端降水过程形成原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强的块状回波稳定少动,造成7月7日高效率的对流降水。4月22日降水既有沿山中尺度对流回波造成的对流降水,也有螺旋状涡旋回波形成的锋面层状云降水。(2)山谷风形成中尺度切变线,触发对流,中尺度切变线发展为中尺度涡旋使对流加强是极端短时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3)地形强迫抬升使对流降水强度明显增大,锋面层状云回波受地形阻挡影响长时间维持是稳定性极端降水形成主要原因。(4)地形相差大的地区模式预报性能差异较大,模式对复杂地形下的对流降水预报偏弱,导致系统强度出现差异,进而影响降水强度预报。
李银娥吴翠红陈赛男柳草张文言
关键词:极端降水山谷风锋面
2012年特殊地形下致洪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利用各种实况观测资料和GFS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12日红安、7月13日黄陂和8月5日十堰山区特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三次过程均在东北冷涡和低空急流的影响下形成,动力特征既有相同点:正差动涡度平...
李银娥王晓玲王艳杰王珊珊柳草
关键词:特大暴雨过程东北冷涡低空急流地形抬升动力特征
文献传递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低纬高原地区建立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场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昆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自动雨量站的降水资料以及TRMM/PR资料,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低纬高原地区建立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低纬高原地区的降水云层的零度亮带的高度值变化较大,其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达到3787.8m,这在建立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场时是需要考虑的,选择雷达体扫复合仰角的PPI反射因子来进行雷达降水估测是比较合适的;(2)在强降水和大面积中等强度降水的情况下,还需要考虑降水衰减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对于低纬高原地区雷达测量降水,使用迭代法对雷达衰减订正的效果比较好,其订正后的雷达反射因子明显高于雷达直接探测的反射因子,最大的订正差值超过了9dBz;(3)在雷达-自动雨量站联合校准中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雷达测量降水的误差修正有明显的改进作用。
李德俊尤卫红李跃清柳草
关键词:低纬高原地区迭代法卡尔曼滤波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涡旋暴雨云团的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MODIS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四川遂宁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涡旋暴雨云团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是:(1)涡旋暴雨云团与其北侧的积云云团呈前倾结构,说明暴雨云团经历了先由弱积云发展为深对流云、再到云毡的逐步发展成熟过程;(2)涡旋暴雨云团从南到北围绕低涡中心东侧最多时有6条降水云带,其中南部的降水云带碰并增长带(-1^-10℃层)厚度大于凝结增长带(3^-1℃层)厚度,北部降水云带刚好相反,表明南部以碰并增长过程为优势物理过程,利于较快拓宽云滴谱,使得云滴迅速长大形成雨滴降落下来;(3)涡旋暴雨云团中最强降水云带位于其南部的资阳至遂宁一带,分析雷达回波垂直剖面图发现有8个对流单体分布在云带中,且不断有新生单体移向遂宁,并从南至北依次增强,形成"列车效应",其成熟阶段-10℃高度以下碰并增长很充分,厚度为6 km左右,-10℃高度以上存在一个深厚的冰相增长带,厚度5~8 km,发展到成熟阶段碰并增长和冰相过程均为优势微物理过程,云中碰并增长和冰化增长过程向下传递明显,这些特点利于快速形成降水,导致当日10—17时遂宁站连续出现强降水。
李德俊李跃清柳草熊守权熊洁
关键词:螺旋云带列车效应
鄂西北两次强降雪的滴谱特征和积雪深度预估方法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丹江口站Thies Clima激光雨滴谱仪(TCLPM)和地面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对2010年12月14—15日和2012年1月20—22日两次强降雪天气滴谱演变特征及预估积雪深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激光雨滴谱仪能自动识别降水相态,结合地面人工加密观测结果,气温高于0.7℃,降水相态为雨,低于0.7℃为雨夹雪,低于-0.5℃为纯雪,同时发现地面温度低于0.5℃,地面开始有积雪,且这两次过程地面风速比较低有利于地面积雪;(2)激光雨滴谱仪还可以很好地监测强降雪天气滴谱特征演变规律,回波强度(Z)、平均直径(D_m)、降雪粒子水含量(W)、数浓度(N)随降雪强度增强而增大,且两次过程中D_m、Z、N、W均与地面积雪速率(VSD)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W与VSD相关性更好,分别达到了0.844和0.926;(3)选取降雪粒子水含量W与地面积雪速率进行一阶拟合,得出地面积雪速率预估方程,通过纯雪阶段地面积雪速率预估值(VSDF)和地面积雪深度预估值(SDF)与利用雨滴谱仪实测资料反演的VSD、SD两者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两者非常接近,说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预估地面积雪速率和积雪深度,其结果可以再现地面积雪跃增的主要时段。
李德俊熊守权柳草万霞袁正腾王慧娟
低层锋生型暴雨特征合成分析
统计分析了2008-2011年5-8月低层锋生类型10场暴雨的雨量特征,并进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低层锋生型暴雨主要是由于低层锋生强迫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同时形成跨锋面的次级正环流,其上升支与高层次级反环流的上升支在暴...
李银娥王艳杰李武阶柳草郭英莲
关键词:倾斜涡度发展中尺度低涡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ECMWF资料对2001年6月1~5日东移出高原的低涡个例的动力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低涡东移过程中,闭合等高线或者闭合气旋式环流的垂直厚度随时间呈加厚趋势;(2)高原低涡在东移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几乎都是正涡度,500hPa上正涡度随时间呈增强趋势;(3)在高原上时涡区明显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移出高原后表现为微弱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甚至低层辐散、中层辐合、高层辐散。(4)处于高原上时涡区整层都为上升运动,移出高原以后上升运动微弱,中低空经常为下沉运动。(5)低涡处于高原上时,涡区在边界层始终有水汽辐合,移出高原以后在低空只有微弱的水汽辐合甚至辐散。涡区外围东南侧的槽前脊后区存在低空急流,是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的大值区。
柳草李跃清李德俊
关键词:高原低涡动力结构
湖北省PM_(2.5)重污染过程天气分型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2015-2016年湖北省细颗粒物PM_(2.5)监测数据,研究了湖北省17个重点城市PM_(2.5)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颗粒物污染事件在西部和东部山区出现频率相对较小,在中部江汉平原地区出现频率较高,严重污染事件在襄阳、宜昌和武汉出现最多。结合2015-2016年天气环流背景,将影响湖北省PM_(2.5)重污染过程的天气类型分为6种:冷锋前部型(北路型、西北路型)、暖倒槽型(东高西低型、北高南低型)、均压场型和入海高压底后部型。湖北省特殊的地理构造,对不同天气类型的污染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冷锋前部型(北路型)主要影响鄂北及江汉平原地区;冷锋前部型(西北路型)主要污染区域为鄂东地区;暖倒槽型(东高西低型)主要影响江汉平原和鄂东北;暖倒槽型(北高南低型)和入海高压底后部型主要污染鄂西北、江汉平原、鄂东北西部;均压场型主要影响湖北省大部地区。不同类型的环流背景下,气流轨迹也有明显的差别。
陈璇王晓玲岳言裕陈赛男柳草李银娥王艳杰
关键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