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柴成伟

作品数:16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分化
  • 5篇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胆管
  • 3篇上皮
  • 3篇上皮细胞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3篇结肠
  • 3篇巨结肠
  • 3篇肝外
  • 3篇肝外胆管
  • 2篇胆总管
  • 2篇蛋白
  • 2篇多向分化
  • 2篇多向分化潜能

机构

  • 1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6篇柴成伟
  • 11篇魏明发
  • 10篇吴晓娟
  • 10篇冯杰雄
  • 6篇黎润光
  • 4篇邵景范
  • 4篇杨小进
  • 4篇郑帅玉
  • 3篇杨继鑫
  • 3篇覃宇冰
  • 3篇高贺云
  • 3篇王小林
  • 3篇王果
  • 3篇邓科
  • 2篇陈超
  • 2篇李宁
  • 2篇杨勇
  • 2篇易斌
  • 2篇康慧聪
  • 2篇向磊

传媒

  • 5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实用儿科临床...
  • 3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5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英文)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国内报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取材于成人细胞,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拟分离培养小儿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向成骨、成脂肪、成神经分化的潜能。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6-03/09在武汉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5~8岁因髋关节发育不良行骨盆截骨术的患儿,男1例,女2例,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并征得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甲基异丁酸黄嘌呤、胰岛素、吲哚醚辛、羟基丁酸苯甲醚均为Sigm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为Amersco公司产品。方法:经Percoll梯度分离接种获得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排列分布情况。分别采用成骨细胞诱导剂(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维生素C)、成脂肪细胞诱导液(地塞米松,甲基异丁酸黄嘌呤,牛胰岛素,吲哚美辛)及二甲基亚砜和羟基丁酸苯甲醚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剂干预细胞向成骨、脂肪、神经细胞分化,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CR、免疫细胞染色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骨钙素mRNA、钙结节)、脂肪标志物(脂滴、PPARγ-2mRNA)、以及类神经标志物(尼克氏体、神经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以及增殖情况。②成骨、脂肪及类神经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①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贴壁容易,细胞细长梭形,增殖能力强,融合后呈旋涡状分布。②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别经各诱导剂诱导后,细胞形态均发生相应的变化,用化学染色、PCR、免疫细胞染色等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脂肪标志物及类神经标志物有明显阳性表达。结论: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生长具有稳定增殖、传代的能力,�
邵景范黎润光魏明发杨小进柴成伟覃宇冰康慧聪赵东明杨勇
关键词: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多向分化
表皮生长因子对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murin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epithelial cells,MEBECs)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先采用胰酶和DnaseⅠ,再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小鼠肝外胆管组织为单细胞悬液进行接种,接种的细胞分别用含或不含10ng/mL EGF的DMEM/HamsF12(1∶1)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的形态变化,MTT法检测EGF对MEBECs增殖的影响。结果添加EGF组较未添加EGF组MEBECs体外存活时间明显延长(21d±1.3d vs(12.1d±2.1d)(P<0.001),细胞活力优于未添加组(P<0.001)。结论培养基中添加EGF可以明显地促进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延长细胞体外培养的存活时间。
柴成伟郑帅玉魏明发冯杰雄吴晓娟杨继鑫
关键词:胆管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小鼠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肠神经细胞分化及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肠神经分化的条件及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及其受体RET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传至第四代,进行诱导分化.以10ng/ml GDNF和10%FBS的稀释胎肠培养基(fetal gut culture medium,FCCM)以及仅含有10 ng/ml GDNF的L-DMEM诱导7 d,对照组为含10%FBS的L-DMEM完全培养液,免疫组化的方法鉴定细胞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al specific enolase,NSE)、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一氧化氮合酶(nit 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表达.RT-PCR检测GDNF及RET mRNA的变化,Westem Blot方法检测GDN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BMSCs能在体外成功培养及纯化,诱导7 d后,实验组均可见NSE、VIP及nNOS的表达,两实验组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为阴性.RT-PCR检测示,BMSCs向肠神经细胞诱导后,GDNF表达显著增强,并促使RET基因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诱导后的细胞GDNF在蛋白水平上表达增强.结论 GDNF联合FCCM可诱导BMSCs分化为肠神经细胞,在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能促进GDNF表达的增强,并促使RET基因的表达,GDNF-RET信号通路在肠神经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吴晓娟魏明发柴成伟冯杰雄黎润光王小林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经脐入路腹腔镜下高位隐睾工期下降固定26例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 探讨经脐入路腹腔镜下对高位隐睾的Ⅰ期下降固定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收治26例(35侧)高位隐睾患儿,年龄1.1~6.3岁,平均1.9岁,其中左隐睾12例,右隐睾5例,双侧隐睾9例,单纯经肚脐入路行腹腔镜下睾丸探查和Ⅰ期下降固定.结果 探查发现6侧睾丸缺如,余29侧均在腹腔镜下行Ⅰ期睾丸下降周定,其中22例游离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后将睾丸Ⅰ期下降固定,其余7侧睾丸行Ⅰ期Fowler-Stephens手术.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6个月,下降的全部睾丸无回缩、无萎缩;脐部瘢痕隐藏于脐窝内不显露.结论 高位隐睾采用单纯经肚脐入路的腹腔镜技术,完成Ⅰ期下降固定是可行的,既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也能符合无瘢痕的美容要求.
张文袁继炎周学锋吴晓娟李宁柴成伟
关键词:隐睾腹腔镜外科手术
c—kit在肠神经节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c-kit在肠神经节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肠神经节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在GDNF与胎肠培养基(FGCM)培养的条件下诱导BMSCs分化为肠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原代培养的肠神经节细胞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的表达,用血管活性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NF鉴定BMSCs诱导分化的肠神经节细胞。RT-PCR分别检测原代肠神经节细胞、BMSCs以及诱导之肠神经节细胞的c—kit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纯化后的肠神经节细胞表达NF,流式细胞学检测第四代后的BMSCs高表达CD90,而不表达CD45,诱导后的肠神经节细胞可表达VIP及NF,而其余两组则不表达。RT-PCR结果示原代肠神经节细胞及BMSCs不表达c-kit,诱导后的肠神经节细胞可表达c-kit。结论在体外能成功培养大鼠肠神经节细胞及BMSCs并纯化,BMSCs可被诱导为肠神经节细胞并表达肠神经递质。在肠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c-kit可能在某一阶段起到一定作用,在肠神经细胞逐渐发育成熟时接受到某些信号而关闭。
吴晓娟冯杰雄魏明发柴成伟郑帅玉高贺云王果
关键词:细胞分化C-KIT
波形蛋白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内侧软组织中的表达
2009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软组织挛缩的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例(2006年8月~2007年8月)手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内侧三角韧带组织和5例尸体正常三角韧带组织进行对照研究。所取标本进行常规HE组织学染色观察以及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染色结果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和SPSS软件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统计学结果显示:马蹄内翻足标本中波形蛋白(Vim)均呈现阳性反应,表达光度值为(0.51±0.07);而对照组5例中仅有少数波形蛋白(Vim)反应阳性,表达光度值为(0.234±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波形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促进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内侧软组织孪缩。
武娜邵景范杨小进黎润光陈超柴成伟王子民
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分离、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建立一种重复性好、可靠的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MEBECs)体外分离、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Ⅰ型鼠尾胶原包被塑料培养瓶。将10只腹腔注射了7次新生牛血清(NBS)的BALB/c小鼠处死,分离并取出肝外胆管组织,将其剪至1mm3大小后,先采用2.5g/L胰酶和2×104U/LDNaseⅠ,再用2×105U/L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小鼠肝外胆管组织为细小、均匀的细胞团进行接种,接种的细胞团采用含100mL/L的胎牛血清(FBS)、10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DMEM/HamsF12(1:1)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法测细胞生长曲线,分别用细胞角蛋白19抗体(anti-C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在接种24~48h贴壁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细胞岛。在接种1周内生长旺盛,第3、4天达到峰值,呈典型的鹅卵石样表观。anti-C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质呈棕黄色着色,细胞核蓝色,呈阳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MEBECs表面可见短而多的微绒毛,胞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丰富,可见少量脂滴。结论此培养方法是一种可靠的MEBECs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为体外研究肝外胆管上皮病变提供了实验平台。
柴成伟郑帅玉冯杰雄魏明发吴晓娟杨继鑫
关键词:胆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小鼠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中的表达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神经分化及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大鼠BMSCs,传至第4代,行神经诱导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表面的骨髓基质细胞标志CD90和造血细胞标志CD45。以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或)10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在含100mL/L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基中诱导,7d后观察其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RT-PCR检测其GDNF及其受体RETmRNA的变化。结果BMSCs能在体外成功培养及纯化,第4代细胞高表达CD90(93.4%),不表达CD45。诱导7d后,实验组大鼠均可见GFAP及NSE表达,而对照组为阴性。实验组中bFGF组及bFGF加EGF组表达的NSE高于EGF组,而EGF组表达GFAP更高。RT-PCR检测示B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后,GDNF表达显著增强,并促使RET基因表达,以bFGF加EGF组最明显。结论bFGF及EGF可促进大鼠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在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能促进GDNF和RET基因的表达,GDNF可能在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吴晓娟魏明发柴成伟高贺云黎润光冯杰雄邓科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细胞
整联蛋白α2β1和α4β1在轮状病毒致肝外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2009年
目的检测肝外胆管上皮细胞整联蛋白的表达类型并探讨其在轮状病毒致肝外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的肝外胆管进行肝外胆管上皮细胞培养至第3天,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整联蛋白α2、β1亚基,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α4亚基。用透射电镜观察轮状病毒与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结合。然后加入相应的整联蛋白抗体,再加入轮状病毒,观察各组引起的细胞病变(cytopathie effect,CP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到整联蛋白α2、β1亚基存在于肝外胆管上皮细胞膜表面,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到α4亚基存在于肝外胆管上皮细胞膜表面。同时透射电镜观察到了轮状病毒与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结合。加入相应抗体阻断整联蛋白α2H1和α4B1后细胞病变率和对照组相比(6h:16.58±3.61和31.49±8.15vs.56.87±2.98;24h:88.10±5.78和92.56±2.23vs.95.84±2.75,均为P〈O.01),细胞病变明显减轻,而且细胞病变在阻断α2β1组较阻断“β1组减轻更为明显(6h:16.58±3.61vs.1.49±8.15;24h:88.10±5.78vs.92.56±2.23,均为P〈0.01)。结论肝外胆管上皮细胞表面表达整联蛋白α2、β1和α4亚基并且整联蛋白α2亚基的含量可能大于α4亚基的含量,整联蛋白α2β1α4β1以介导轮状病毒感染肝外胆管上皮细胞从而引起细胞损伤。
郑帅玉杨继鑫柴成伟韦佳李宁向磊冯杰雄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胆道闭锁胆管肝外
快速乳酸脱氢酶染色在先天性巨结肠及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术中诊断的应用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快速乳酸脱氢酶(LDH)染色在术中诊断先天性巨结肠(HD)及肠神经元发育异常(IND)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例术前诊断为HD或巨结肠同源病(HAD)患儿术中分别在直肠及近端结肠取全层标本行快速LDH染色,通过预热孵育液和提高氧化型辅酶Ⅰ(NAD)水平将反应时间缩短在20min内,同时行快速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并与术后病检结果进行Kappa诊断一致性检验。结果LDH染色孵育20min后出现蓝紫色沉淀,可识别为神经节细胞,增加染色时间并不增加强染色程度;20例患儿中HD8例,IND6例,HD并IND3例,均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一致;1例直肠LDH染色有少量表达阳性,但AChE染色阳性,术后病检为神经节细胞减少症;2例直肠LDH和AChE染色均阴性,术后病检为HD、神经节细胞减少各1例。Kappa检验HD、IND、HD并IND的患儿检验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强的吻合性(K≥0.7)。结论快速LDH染色联合快速AChE染色术中诊断HD和IND结果可靠,可帮助术中判断病变肠管的范围。
向磊柴成伟吴晓娟冯杰雄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乳酸脱氢酶术中诊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