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阳侃

作品数:6 被引量:112H指数:3
供职机构:杭州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脓毒
  • 1篇单用
  • 1篇电击
  • 1篇电击除颤
  • 1篇心肺
  • 1篇心肺脑
  • 1篇心肺脑复苏
  • 1篇心脏
  • 1篇心脏骤
  • 1篇心脏骤停
  • 1篇休克
  • 1篇休克患者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活化
  • 1篇血压
  • 1篇亚低温
  • 1篇伊贝沙坦
  • 1篇再灌注

机构

  • 6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作者

  • 6篇欧阳侃
  • 3篇楼正家
  • 3篇诸葛丽敏
  • 3篇郑文龙
  • 2篇冯为民
  • 1篇卢军锋
  • 1篇叶远玲
  • 1篇王瑞明
  • 1篇伍万
  • 1篇江荣林
  • 1篇寿璐

传媒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03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脓毒症大鼠早期急性肠损伤诊断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脓毒症大鼠早期急性肠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h脓毒症模型组、6h脓毒症模型组、12h脓毒症模型组,每组各3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开腹而不行CLP。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经尾静脉推注生理盐水1ml/100g液体复苏。将其分别装入大鼠代谢笼内收集尿液。3h、6h、12h后取血并处死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内毒素、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二乳酸(D-LAC)及尿IFABP表达;采用细菌培养方法培养淋巴结、肝脏、脾脏细菌移位量;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chiu评分;采用原位末端缺刻记法(TUNEL)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FABP蛋白、ZO-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3、M6、M12组中血、尿IFABP、内毒素和FITC-G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3、M6、M12各组间相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3D.LAC表达水平增高不明显,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意义,M6、M12组D-LAC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移位表达:3h淋巴结内发现有细菌移位,6h肝脏发现细菌移位,而脾脏在本实验时间窗内未发现细菌移位。6h淋巴结内细菌移位比3h明显(10〈0.01),12h淋巴结、及肝脏内细菌移位率进一步增多,与6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10〈0.01)。HE染色和肠黏膜细胞凋亡:3h、6h、12h肠黏膜损伤评分及细胞凋亡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h肠黏膜损伤评分及细胞凋亡比3h更显著(均P〈0.01),12h肠黏膜损伤评分及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多,与6h相比有�
伍万江荣林欧阳侃叶远玲
关键词:脓毒症
川芎嗪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8
2003年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心肺复苏后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4 2例需行心肺复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 (A组 )与对照组 (B组 )。 A组 2 2例在心肺复苏开始同时给予川芎嗪 2 4 0 mg加质量分数为 5 %的葡萄糖 2 5 0 ml中静脉滴注 ,1h滴完 ,其后按上述剂量每日 1次 ,连用 7d。B组除不用川芎嗪外 ,其他治疗同 A组。检测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血栓素 B2 (TXB2 )的影响 ;并以意识恢复为主要指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A组显效 16例 (72 .72 % ) ,有效 3例 (13.6 4 % ) ,无效 3例(13.6 4 % ) ;B组显效 8例 (40 .0 0 % ) ,有效 3例 (15 .0 0 % ) ,无效 9例 (45 .0 0 % ) ,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P<0 .0 5 )。两组治疗后静脉血 SOD、MDA和 TXB2 均有改善 ,但 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 B组 (P均 <0 .0 1)。结论 :川芎嗪能对抗脂质过氧化 ,提高 SOD活性 ,抑制血小板活化 ,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早期应用可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楼正家诸葛丽敏郑文龙欧阳侃寿璐
关键词:川芎嗪脑缺血缺血再灌注脂质过氧化血小板活化
不同呼气末正压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用。方法对象为20例药物镇静的机械通气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双相正压通气(BILEVEL)模式,按照随机顺序,将每位患者的呼气末正压(PEEP)值设置为PEEP0组、PEEP5组、PEEP10组、PEEP15组。设定好PEEP后,调整PEEP高压(PEEPh),通气20 min,测定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每次调整为下一个PEEP前,调整为基础通气20 min,再进行下一步试验。结果随着PEEP增加,心排出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平均动脉压(MAP)降低(P<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中心静脉压(CVP)增加(P<0.05)。PEEP5组与PEEP0组相比,ITBVI明显增加(P<0.05);PEEP10组与PEEP0组相比,SVRI、CVP明显增加(P<0.05);PEEP15组与PEEP0组相比,CI、ITBVI、MAP明显降低,SVRI、CVP明显增加(P<0.05);PEEP10组与PEEP5组相比,ITBVI降低(P<0.05);PEEP15组与PEEP5组相比,CI、ITBVI、MAP降低,SVRI、HR增加(P<0.05);PEEP15组与PEEP10组相比,CI、ITBVI、MAP降低(P<0.05)。PEEP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心率之间无相关性,EVLWI各组间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随PEEP增加,心输出量逐渐减少,当PEEP增加至15 cmH2O时心排出量减少显著,因此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的时尽量控制PEEP水平在15 cmH2O之内。
卢军锋欧阳侃冯为民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呼气末正压血流动力学
贝那普利单用或与伊贝沙坦联用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比较
2002年
目的 :评价单用常规剂量贝那普利与小剂量贝那普利和小剂量伊贝沙坦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的降压幅度、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治疗组贝那普利 5mg /日加伊贝沙坦 75mg /日× 8wk ,对照组贝那普利 10mg /日× 8wk。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1、4、8wk各测血压一次 ,并与治疗前血压相比较求出血压下降幅度。治疗前及治疗后 4、8wk各测定一次血浆肾上腺素 (E )、去甲肾上腺素 (NE )、醛固酮 (ALD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肾素 (Renin )。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 ,治疗组第 8wk收缩压下降幅度为 2 4.5 3± 4.2 6mmHg ,舒张压的下降幅度为 13.12± 2 .74mmHg ;对照组第 8wk收缩压下降幅度为 13.91± 2 .6 9mmHg ,舒张压的下降幅度为 11.82± 2 .31mmHg (P <0 .0 5 )。治疗后 ,E、NE、ALD水平两组无差异 ,Renin、AngⅡ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 2 % ,对照组 14% (P <0 .0 1)。结论 :初步观察小剂量贝那普利和小剂量伊贝沙坦合用较常规剂量贝那普利能提高疗效 。
楼正家郑文龙欧阳侃诸葛丽敏
关键词:贝那普利伊贝沙坦高血压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溶栓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接受溶栓治疗者为溶栓组,患者于发病4.5 h内给予0.9 mg/kg rt-PA治疗,总剂量最高不超过90 mg,其中10%静脉推注,剩余的90%在60 min内缓慢静脉滴注(静滴);30例未溶栓治疗者为对照组,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溶栓前及溶栓后1 h、24 h和14 d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两组溶栓前及溶栓后0.5、1.0、1.5 h患者的Barthel指数(BI)评分;观察溶栓组不同年龄、合并症及NIHSS评分患者的出血转化、症状性出血及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分:15.2±3.6比15.5±3.3)、BI评分(分:45.0±8.8比44.1±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随时间延长NIHSS评分逐渐降低,溶栓后14 d为最低,BI逐渐升高,溶栓后1.5 h为最高,且以溶栓组的变化更显著〔NIHSS评分(分):9.7±2.6比12.8±4.2,BI评分(分):82.6±7.8比69.6±9.8,均P<0.05〕。溶栓组脑出血转化2例,牙龈出血3例,皮肤出血1例,血尿1例,黑便1例;对照组脑出血转化1例;两组均无明显的全身性出血。30例溶栓组患者中,年龄>80岁者基线NIHSS评分高于年龄≤80岁者(15分比12分);合并房颤者的年龄(岁:71.0±4.1比61.5±2.6)、基线NIHSS评分(14分比11分)、出血转化率〔37.50%(3/8)比18.18%(4/22)〕均高于未合并房颤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者基线NIHSS评分较未升高者低(11分比14分);NIHSS评分≤4分者出血转化率低于NIHSS评分>4分者〔16.67%(1/6)比29.17%(7/24)〕;NIHSS评分≥20分者3�
王瑞明冯为民欧阳侃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脑梗死疗效安全性
91例心肺脑复苏成败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回顾分析心肺脑复苏 (CPCR)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择近10年来资料较齐全的CPCR病人91例 ,根据最终复苏情况分为3组 ,Ⅰ组为心搏、呼吸未恢复 ,Ⅱ组为心搏、呼吸已恢复 ,但脑复苏失败 ,Ⅲ组为智能部分或全部恢复。先列出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原因、发病至开始复苏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是否盲目除颤及有否亚低温等与CPCR相关的因素。根据所列因素统计出各组人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性别与复苏成败无关 (P>0.05) ;脑复苏成功率在21~30岁年龄段最高 (34.37%) ,其次为10~20岁 (25 %) ,随着年龄增大成功率下降。心源性者较非心源性者脑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P<0.05)。发病至开始复苏时间5分钟内最好 ,心肺100%复苏 ,脑58.33 %复苏。大剂量肾上腺素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但是对脑复苏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在院内盲目电击除颤未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亚低温者脑复苏成功率72.22%,非亚低温成功率27.78 %(P<0.01)。结论 脑复苏的成功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年龄40岁以下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3)发病后10分钟内开始复苏 ;(4)在院内根据心电图表现决定是否电除颤 ;(5)肾上腺素宜先用小剂量 ,无效再用大剂量 ;(6)尽早给予亚低温。
楼正家郑文龙诸葛丽敏欧阳侃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心脏骤停亚低温肾上腺素电击除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