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天兵

作品数:16 被引量:315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胸痛
  • 8篇胸痛中心
  • 6篇心肌
  • 6篇心肌梗死
  • 6篇介入
  • 6篇梗死
  • 5篇动脉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再灌注
  • 4篇球囊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灌注
  • 3篇预后
  • 3篇再灌注时间
  • 3篇介入治疗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急救
  • 3篇急救医疗

机构

  • 16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宁县人民医...
  • 1篇四会市人民医...

作者

  • 16篇段天兵
  • 11篇张金霞
  • 11篇向定成
  • 9篇秦伟毅
  • 6篇易绍东
  • 5篇肖华
  • 4篇阮云军
  • 4篇彭雄
  • 3篇钱洪津
  • 3篇卢勇
  • 2篇赵新元
  • 2篇周伟梁
  • 2篇唐柚青
  • 2篇罗望胜
  • 2篇龚志华
  • 2篇曾凡杰
  • 1篇李如成
  • 1篇彭华
  • 1篇曾凡杰
  • 1篇陈芬兰

传媒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数字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十五届长...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5篇2018
  • 3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麻醉对五指山小型猪长达8小时实验的麻醉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氯胺酮、速眠新II和咪达唑仑混合液诱导麻醉,氯胺酮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实验时间长达8 h的五指山小型猪的全身麻醉效果。方法 18头体重(20.3±1.9)kg的五指山小型猪采用联合氯胺酮、速眠新II和咪达唑仑耳后肌肉注射诱导麻醉成功后,氯胺酮与丙泊酚混合液静脉持续泵入,观察诱导药物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小型猪进入麻醉状态后0、0.5、1、1.5、2、4、6、8 h的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理指标、反射活动和镇痛镇静肌松效果。结果 18头成功麻醉,4头术中死亡,原因分别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麻醉意外、左主干血栓和再灌注心律失常。麻醉全程中猪的镇痛、镇静、肌松效果显著,平均显效时间为(4.8±1.2)min,维持时间为(54.1±5.8)min。1~8 h间,小型猪的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和肛门反射均迟钝或消失;麻醉全程体温均呈下降趋势,麻醉后1 h体温较0 h差异有显著性(P<0.05),4 h降至最低点后维持稳定。血压逐步下降,因球囊阻断前降支血流诱发心肌梗死致使血压在2 h降至最低,2 h与0 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球囊撤出后,血压和心率回升至相对稳定水平。呼吸虽有波动,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氯胺酮、速眠新Ⅱ和咪达唑仑复合诱导麻醉,氯胺酮和丙泊酚联合维持麻醉方案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麻醉全程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相对稳定,并且镇痛镇静肌松效果良好等优点,适合小型猪的全身麻醉。
段天兵张金霞向定成宋瑞孔冉冉
关键词:五指山小型猪复合麻醉全身麻醉生理反射生命体征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脑钠肽浓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2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脑钠肽(BNP)浓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各个时间点BNP浓度对当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1日~2016年7月31日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内科并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床边检测术后1 h内、发病12、20、24和48 h静脉血BNP浓度,并记录各时间点的心功能诊断,按照48 h内BNP峰值浓度是否大于400 pg/m L分为BNP峰值升高组(>400 pg/m L)和BNP峰值大致正常组(≤400 pg/m L)。结果本研究共入选70例患者,发病48 h内BNP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趋势,Friedman M检验提示5个时间点的BN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7,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发病20 h和发病24 h的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而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均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达峰时间为发病20~24 h。与BNP峰值大致正常组(n=47)相比,BNP峰值升高组(n=23)的年龄大、体质量指数小、再灌注时间长、前壁心肌梗死比例及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逻辑回归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前壁心肌梗死与BNP峰值浓度升高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术后1 h内的BNP浓度对心力衰竭发生与否无诊断作用(P>0.05),发病12、20、24、48 h的BNP对心衰有诊断价值(P<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0.786、0.768和0.863,最佳分界值分别为156.5、313.7、240.9和285.9 pg/m L。结论 AMI早期BNP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趋势,并于发病20~24 h达到峰值,发病后不同时间点BNP对当时心衰的诊断价值存在差异。
李慧娣向定成张金霞段天兵龙锋李爱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脑钠肽
一种多用户自动唤醒的超低功耗血压血糖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户自动唤醒的超低功耗血压血糖仪,包括有信号处理模块和多个信号采集模块,所述信号采集模块包括有检测探头和集成模拟前端,所述检测探头包括有血压检测探头和血糖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输出端均连接至集成模拟...
向定成张金霞肖华唐柚青易绍东赵新元段天兵
文献传递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对首诊于非PCI医院的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
段天兵秦伟毅彭膺李如成彭华张金霞阮云军
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类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就诊并诊断为冠心病的169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应用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进行远程监护,采取自身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类型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检出131例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心律失常,总检出率为77.53%。其中一种、二种、三种及以上心率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6.63%、33.73%、17.17%;一种心律失常、二种心律失常和三种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十二导联心电图实时监测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性房性早搏、短阵性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较常规心电图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率。
曾凡杰秦伟毅段天兵陈芬兰罗高权
关键词: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传输心律失常
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STEMI急诊PCI患者的发病-FMC、FMC2B和D2B的观察以及不同来院方式对救治时间的影响,探讨胸痛中心运作对STEMI患者急诊PCI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435例STEMI急诊PCI患者,分为2010年组...
秦伟毅钱洪津周伟梁卢勇曾凡杰彭雄段天兵
建立规范化胸痛中心对直接PCI患者的门-球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于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为基础的规范化胸痛中心(CPC)模式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PPCI)的门一球时间(D-to-B)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院前传输12导联心电图作为院前诊断...
向定成段天兵秦伟毅罗望胜张金霞易绍东阮云军肖华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对首诊于非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6
2014年
目的 探讨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对首诊于不具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护系统将PCI中心与30余家非PCI医院(网络医院)连接起来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通过培训使网络医院执行与PCI医院相同的流程.选取首诊于3家网络医院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协同救治网络运行前20个月(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的数据作为对照,观察运行后20个月(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STEMI患者平均进门到溶栓(D-to-N)时间、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D-to-N达标率、D-to-B达标率和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以及再灌注治疗后1年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区域协同救治网络运行后STEMI患者平均D-to-N时间明显低于运行前[(28 ±9) min比(71±62) min,P<0.05],D-to-N达标率高于运行前[74%(26/35)比11% (2/18),P<0.05];补救PCI组和转运PCI组患者FMC-to-B和D-to-B时间均低于相应的亚组(P均<0.05),转运PCI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1年的病死率低于运行前[7.0% (10/142)比15.1% (8/53),P<0.05].结论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可以显著缩短首诊于非PCI医院的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提高达标率并降低患者近期病死率.
段天兵向定成秦伟毅彭膺李如成彭华张金霞阮云军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急救医疗服务
建立胸痛中心对不同来院方式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时间的影响被引量:51
2014年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对不同来院方式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门-球囊(D-to-B)时间的影响。方法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将CPC成立前、后接受PPCI的STEMI患者分别分为自行来院组[A1组(52例)和A2组(65例)]、呼叫"120"组[B1组(31例)和B2组(92例)]、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转诊组[C1组(23例)和C2组(552例)],比较同一来院方式的两组间D-to-B时间和D-to-B达标率的变化,分析延迟原因。结果 A1、A2组平均D-to-B时间分别是(123±78)min和(140±123)min,达标率分别为44.2%和46.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平均D-to-B时间显著短于B1组[(89±66)min比(155±115)min,P<0.05],而达标率显著高于B1组(69.6%比32.3%,P<0.05);C2组平均D-to-B时间显著短于C1组[(77±43)min比(337±662)min,P<0.05],达标率显著高于C1组(75.7%比21.7%,P<0.05)。自行来院组的主要延迟原因是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过长,呼叫"120"组和非PCI医院转诊组的主要延迟原因是导管室占台。结论区域协同救治模式CPC显著缩短了呼叫"120"和转诊入院患者的D-to-B时间,但需加强对自行来院途径的院内流程优化。
易绍东向定成段天兵秦伟毅彭雄张金霞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医师诊疗模式胸痛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时间节点的影响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就诊于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救治时间节点的影响。方法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网络数据库中调取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之间的数据,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非PCI医院在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后早期关键诊疗措施实施的时间变化。结果期间共有1024例STEMI患者直接就诊于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内的非PCI医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后,非PCI医院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基线平均(31±12)min缩短至(9±6)min(P=0.000),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患者比例达84.4%;FMC至使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的时间从平均(60±23)min缩短至(20±13)min(P=0.000);对于溶栓患者,FMC至开始溶栓时间从平均(74±28)min缩短至(31±12)min(P=0.000),其中79.0%的患者能在3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对于转运PCI患者,入门至转出时间从平均(125±59)min缩短至(63±39)min(P=0.000),但只有29.7%的患者能在30 min内转运出非PCI医院。结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大大缩短了非PCI医院对STEMI患者的早期救治时间。
龚志华向定成董凤英段天兵张金霞易绍东
关键词:再灌注胸痛中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