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凌晓
- 作品数:69 被引量:263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B群链球菌CAMP阴性株的表型及分子特征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初步分析B群链球菌(GBS)CAMP因子缺失株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首先通过CAMP实验筛选CAMP实验阴性的GBS临床分离株,然后测定并绘制CAMP实验阴性株和阳性株在不同温度、不同pH环境下的生长曲线,再通过与Hep.2、RAW264.7共培养及流式细胞术,比较分析上述菌株在黏附、抗吞噬及吞噬细胞内存活能力、与人白细胞相互作用的差异,同时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检测CAMP实验阴性株和阳性株基因组序列,对15个已知的毒力相关基因进行初步比较分析。结果从407株GBS中分离出1株CAMP阴性株,与4株CAMP阳性菌相比,5株菌在不同温度及不同PH环境中的生长无显著差异,CAMP阴性菌对Hep-2的黏附力最强,与RAW264.7作用后吞噬率最高且吞噬细胞内存活能力差。流式细胞分析显示,新鲜人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对CAMP阴性株的吞噬率均高于其他4株CAMP阳性菌株。下一代测序技术分析表明CAMP阴性株cfb基因缺失,其他已知毒力相关基因(fbsA、fbsB、scpB、lmb、bca、hylB、cyl、gbcA、neuA、neuB、neuC、neuD、rib、sip)在5株菌中均有检出。结论CAMP因子在GBS的黏附、抗吞噬细胞吞噬及吞噬细胞内存活过程中起作用。
- 邓颖颖孔银波姜长宏邓间开江凌晓
- 关键词:GBS毒力基因
- 样品处理与临床PCR检测被引量:2
- 1997年
- 样品处理与临床PCR检测江凌晓综述冯永清审校(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广州510282)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样品处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检测特异性核酸片断的最敏感的方法之一。现已用于...
- 江凌晓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 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烟曲霉Afmp1cr/Afmp2cr抗体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建立检测烟曲霉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方法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重组的烟曲霉特异性甘露聚糖蛋白片段Afmp1cr和Afmp2cr,经棋盘滴定法建立可检测烟曲霉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用Afmp1cr和Afmp2cr分别免疫兔血清评估方法灵敏度,健康人血清、其它微生物感染者血清评估特异性,并检测曲霉感染者血清。结果 Afmp1cr双抗原夹心ELISA法可捕获1∶800稀释兔多抗血清中的抗体,Afmp2cr双抗原夹心ELISA法可捕获1∶3200稀释兔多抗血清中的抗体,两者均与其他真菌及细菌无交叉反应。2例确诊曲霉感染和1例拟诊曲霉感染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出抗体。结论初步建立了检测anti-Afmp1cr/Afmp2cr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可辅助诊断临床烟曲霉感染。
- 杨梅王卓娅郝卫王艳芳黄莉蔡建飘江凌晓车小燕钟晓祝余楠
- 关键词:烟曲霉双抗原夹心ELISA法抗体检测
- 艰难梭菌在腹泻患者中感染情况的调查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通过检测腹泻患者粪便中的艰难梭菌A&B毒素(CDAB),了解某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7-12月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37份。首先筛查最常见的腹泻病原菌——沙门菌,再检测CDAB,然后再对CDAB阳性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利用改良的方法进行厌氧培养。结果:排除7例检出沙门菌的标本,对剩余的130例粪便标本利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CDAB,共检出8例阳性,阳性率为6.15%。按科室分布分析,2例来自消化科,2例血液科,2例来自儿科门诊,1例来自肾内科,1例来自器官移植科。按年龄段分布分析,3例来自儿童,3例中青年,2例老年人。厌氧培养结果显示8例毒素阳性的标本中有6例培养出艰难梭菌,2例未检测到艰难梭菌。结论 :艰难梭菌感染易感人群正在发生变化,酶联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AB素简单、快速,适合对腹泻患者进行艰难梭菌感染的筛查。
- 王瑞莲林丽娟付亮方艳平姜长宏江凌晓
- 关键词:腹泻
- 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法快速鉴定葡萄球菌菌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葡萄球菌16~23srRNA间隔区序列特征的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鉴定方法,以快速鉴定葡萄球菌菌种。方法:在葡萄球菌16srRNA3′端和23srRNA5′端分别设计上、下游引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各个实验菌株的16~23srRNA间隔区序列,然后分析各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以确定各个菌种熔解曲线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15株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设计的引物对成功地扩增了葡萄球菌所有实验菌株,对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可初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以VITEK2鉴定结果为标准,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法鉴定菌种的准确率为67%(10/15),整个实验可在1h内完成。结论: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法有望成为临床实验室快速鉴定葡萄球菌菌种的新方法。
- 蓝文莉龙军钟慧彭永正江凌晓
- 关键词:葡萄球菌属熔解曲线分析
- 人微小病毒B19结构蛋白VP1//VP2区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人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PVB19)是微小病毒科微
小病毒属中目前已知的唯一致人类疾病的病毒,也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
小结构最简单的DNA病毒...
- 江凌晓
- 关键词:TA克隆
- 文献传递
- 免疫蛋白质组技术小鼠血清样品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 2010年
- 目的:建立适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小鼠血清样品处理方法。方法:用白蛋白和IgG去除试剂盒及CLEANUP试剂盒处理血清,比较处理与未经处理样品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以及ECL显色图谱的差异。并对该处理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用白蛋白和IgG去除试剂盒及CLEANUP试剂盒处理小鼠血清样品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有更好的分辨率,其ECL显色图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该处理方法重复性较好。结论:建立稳定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小鼠血清样品的处理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基于双向电泳的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江凌晓蔡建飘郝卫潘玉先王艳芳车小燕
- 关键词:小鼠血清
- 两种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 2023年
- 目的评估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检测试验分析肠杆菌目细菌产碳青霉烯酶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2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临床样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目细菌(CRE)共372株(非重复分离株),分别用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分析其碳青霉烯酶酶型,用荧光PCR法检测5种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_(KPC)、bla_(NDM)、bla_(IMP)、bla_(VIM)、bla_(OXA-48)),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372株CRE分离株主要分离自重症医学科病区143株(其中综合ICU 73株,急诊科ICU 38株),占分离总数的38.4%;神经内科病区47株,占分离总数的12.6%。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结果显示,产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250株,产B类金属β内酰胺酶96株,有26株为不产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或B类金属β内酰胺酶。荧光PCR法共检测出携带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有333株(89.5%),其中携带bla_(KPC)基因的有234株(62.9%),携带bla_(NDM)基因的有96株(25.8%),携带bla_(IMP)、bla_(KPC+NDM)、bla_(OXA-48)基因的各有1株,未检出携带bla_(VIM)基因的菌株。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较,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和荧光PCR法对单产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的检测结果分别为250、234株,对单独产B类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结果分别为96、97株;两种检测方法在2种酶型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88、0.797,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均<0.05)。结论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和荧光PCR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操作简便,结果易于判读、互为补充,具有较高的临床检测效能。
- 傅俊方谭伟清林子沛丁新刘婉婷江凌晓
- 关键词:荧光PCR法
-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毒力因子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肠球菌的耐药和毒力因子,比较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性和毒力特征。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肠球菌对万古霉素(VAN)、四环素(TET)、环丙沙星(CIP)、红霉素(ERY)、复方新诺明(SMZ)、替考拉宁(TEC)、克林霉素(CLI)的耐药性;采用微量板测定肠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观察肠球菌的β溶血和明胶溶解结果,同时用PCR方法检测相应基因cylA和gelE。结果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分别为0%~100%和3.23%~96.77%,后者对环丙氟哌酸、红霉素的耐药程度高于前者。β溶血试验阳性率为19.23%,cylA基因阳性率为35.38%;明胶表型阳性率为21.54%,gelE阳性率为40.0%,其中有46.15%(12/26)阳性者未出现相应表型;生物膜形成检出率为36.92%;粪肠球菌3种毒力因子(表型和基因型)的阳性率均高于屎肠球菌。结论屎肠球菌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毒力因子阳性率高于屎肠球菌。
- 吴敏陈清胡族琼江凌晓龙军
- 关键词:肠球菌明胶酶
- 2008-2012年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总结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经验,从而提高临床对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认识,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9月医院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的132例患者临床特点,分为拟诊组36例、临床诊断组68例、确诊病例组28例,并比较临床实验室检查在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价值。结果 13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拟诊和确诊、临床诊断患者分别占27.3%、21.2%和51.5%,其中108例患有基础疾病,主要是肺部疾病,其次有肿瘤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89.4%病例进行了血清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检查,确诊与临床诊断病例试验阳性率分别是100.0%和85.0%;痰涂片检查与血培养检查阳性率比较低;痰培养阳性率比较高;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肺片状影、结节影或高密度影或磨玻璃样改变,24.2%表现为空洞团块影;40例进行病理学检查,28例为阳性,阳性率70.0%;89.7%接受了抗真菌治疗,所用药物以唑类为主,其次是两性霉素B,13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24例,病死率18.2%。结论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死率高,需要行侵入性手段协助诊断以早期诊断和治疗,G试验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方法。
- 龙军张耀康江凌晓方艳平姜长宏林丽娟付亮
- 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曲霉菌属G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