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萌

作品数:17 被引量:256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药效
  • 9篇药效组分
  • 8篇甘草
  • 7篇芍药
  • 7篇芍药甘草
  • 7篇芍药甘草汤
  • 7篇配伍
  • 7篇甘草汤
  • 5篇配伍比例
  • 3篇电子鼻
  • 3篇镇痛
  • 3篇镇痛作用
  • 3篇指纹
  • 3篇指纹图
  • 3篇指纹图谱
  • 3篇气味
  • 3篇维数
  • 3篇菊科
  • 3篇高维
  • 3篇高维数据

机构

  • 17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奥地利格拉茨...
  • 1篇广东药学院

作者

  • 17篇汪萌
  • 11篇朱广伟
  • 8篇张贵君
  • 7篇闫永红
  • 7篇邹慧琴
  • 4篇李佳慧
  • 4篇彭莲
  • 4篇王晶娟
  • 3篇渠磊
  • 2篇孙奕
  • 2篇颜素容
  • 2篇熊吟
  • 2篇吴浩忠
  • 2篇陶欧
  • 2篇毛莹
  • 2篇郑婧
  • 2篇刘勇
  • 1篇赵婷
  • 1篇林辉
  • 1篇武亚楠

传媒

  • 5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药学与临床研...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第五届全国中...
  • 1篇第五届全国中...

年份

  • 4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配伍比例的泽泻汤降血脂作用研究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采用自身对照法研究配伍比例对泽泻汤降血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与皮下注射相结合的方法,用不同配伍比例的泽泻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营养性肥胖小鼠、谷氨酸钠所致肥胖小鼠的血脂及体重的影响,研究泽泻汤对高脂模型鼠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调节作用。结果:不同配伍的泽泻汤能显著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清中的TC、TG、LDL-C的水平(P<0.05,P<0.01),显著升高HDL-C水平(P<0.05,P<0.01)。结论:不同配伍的泽泻汤都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其中泽泻、白术按照5∶2比例配伍降血脂效果最明显,2∶1比例配伍的降血脂作用次之,其他配伍比例的泽泻汤降血脂作用未呈现显著的优劣关系。
朱广伟张贵君汪萌
关键词:泽泻汤配伍比例降血脂
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研究及镇痛效果与配伍比例相关性分析
:将白芍的4种药效组分、甘草的5种药效组分根据芍药甘草汤中的药效组分实测值进行配伍,配伍成芍药甘草汤组分中药研究镇痛作用.方法:分别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10mg/kg)、芍药甘草汤组(10,2...
汪萌闫永红邹慧琴朱广伟彭莲李佳慧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镇痛作用配伍比例
固体分散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制备制剂时固体药物,特别是难溶性药物的分散技术,具体来说就是药物以分子、胶体、无定型或微晶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体载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1].制剂中药物的释放和吸收与药物的分散状态具有相关关系,我们经常通过改变剂型、工艺等方法来改变药物的分散状态,从而得到药物高效、缓释或者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1961年,Sekiguchi等[2]首先以尿素为载体,用熔融法制备了磺胺噻唑固体分散体.结果表明,该分散体能够提高磺胺噻唑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近年来,随着各种不同功能的载体以及新技术引入到固体分散技术中,固体分散技术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林辉汪萌邹慧琴闫永红
关键词:固体分散技术高生物利用度磺胺噻唑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体
中药芍药甘草汤基原及药效组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被引量:118
2015年
文章对传统中药芍药甘草汤基原、药效组分和药理作用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探讨芍药甘草汤的传承轨迹、中药概念的定位和现代中药传承创新的基本思路。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功效:柔肝舒筋、缓急止痛。后世医家在此方基础上的加味方颇多,但对本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仅见一斑。文章系统揭示了中药的属性、临床传承与药效组分的对应性关系。未来中药是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药效组分中药。
朱广伟张贵君汪萌王晶娟渠磊蔡悦萍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基原药效组分药理作用
同时分析黄金菊片剂中药效组分的方法(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用薄层色谱法(TLC)同时定性分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同时定量分析黄金菊片剂中药效组分黄芩苷-绿原酸-荭草苷-牡荆苷的方法,为建立中药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方法:TLC鉴别是以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5:5:4:0.6)为展开剂,喷以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RP-HPLC法以Agela Venusil为色谱柱,以0.2%磷酸水(A)-乙腈(B)(0-30min,B 15%-30%线性洗脱)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为340nm,并对专属性、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等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4种成分TLC法检测分离度较好,RP-HPLC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95,平均回收率为98.99%-100.33%,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79%。结论:两种方法均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黄金菊片剂的质量控制。
黄睿张贵君汪萌王晶娟赵越
关键词:药效组分薄层色谱法
基于多重分析手段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研究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是中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现行的标准是1984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的《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本课题通过对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安徽亳州三...
汪萌
关键词:HPLC
文献传递
高维数据的计算模型对菊科八味草药的气味判别(英文)
2014年
目的:为菊科八味草药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方法:以菊科常用八味草药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建立其气味指纹图谱,结合数据挖掘技术(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判别模型。结果:基于气味指纹图谱建立的PCA判别模型,可用于菊科八味草药的鉴别。结论: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可望成为一种鉴别菊科草药的分析手段。
汪萌闫永红邹慧琴刘勇彭莲熊吟陶欧颜素容Rudolf Bauer李佳慧
关键词:菊科草药电子鼻
单因素配伍剂量对经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研究中药经方芍药甘草汤中炙甘草或醋白芍单因素配伍剂量变化对其药效组分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单因素配伍剂量的醋白芍和炙甘草为载体,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按照汤剂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DAD法,三波长同时测定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λ=230 nm)、甘草苷-甘草素(λ=276 nm)、异甘草苷-异甘草素(λ=360 nm)的含量。结果醋白芍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随炙甘草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炙甘草12 g,醋白芍组分含量为1.90-0.89-3.45-0.53;炙甘草为1、6、9、15、18 g时,醋白芍组分含量均降低。炙甘草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的含量随醋白芍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醋白芍12 g,炙甘草的组分含量为9.06-3.19-0.76-0.77-0.15;醋白芍为1、6、9、15、18 g时,炙甘草组分含量均降低。结论 1炙甘草或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时,其药效组分的溶出率与经方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改变中药的配伍剂量其功效会产生变化;2醋白芍-炙甘草剂量比越接近1∶1,其相应的药效组分溶出率越高;3醋白芍的4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规律:炙甘草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6.77~4.15 mg/m L;4炙甘草的5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规律:醋白芍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13.93~10.34 mg/m L;5炙甘草剂量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的影响大于醋白芍。
朱广伟张贵君王晶娟毛莹汪萌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配伍剂量单因素
高维数据的计算模型对菊科八味草药的气味判别
目的:为菊科八味草药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方法:以菊科常用八味草药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建立其气味指纹图谱,结合数据挖掘技术(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判别模型.结果:基于气味指纹图谱建立的PCA判别模型,可用于菊科...
汪萌李佳慧闫永红邹慧琴刘勇彭莲熊吟陶欧颜素容Rudolf Bauer
关键词:指纹图谱
文献传递
配伍组分、配伍比例对芍药甘草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影响被引量:34
2014年
目的:从配伍组分、配伍比例两方面考察对芍药甘草汤的抗炎、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将SD大鼠、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芍药甘草汤组(250mg·kg^(-1)),采用大鼠角叉菜胶足肿胀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观察芍药甘草汤的抗炎效果,采用小鼠热板法实验、小鼠醋酸扭体法实验观察镇痛效果。结果:白芍、炙甘草(1:1)组抗炎作用显著,有一定的镇痛作用。醋白芍、炙甘草(1:1)组显示出明显的抗炎、镇痛效果,其次是醋白芍、炙甘草(1.5:1)组。醋白芍、炙甘草(6:1)组仅显示微弱的抗炎作用,未显示出明显的镇痛效果。结论:醋白芍、炙甘草按照质量比1:1配伍时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且效果优于其他组。
朱广伟张贵君汪萌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配伍比例抗炎镇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