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忆新
- 作品数:203 被引量:1,202H指数:1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 成年大鼠嗅粘膜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粘膜OECs(OM-OECs)的分离培养和纯化方法,对比嗅球和嗅粘膜来源的OECs在形态学和免疫学特性等方面的异同,为自体OECs移植治疗SCI提供细胞来源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原代培养技术,从成年大鼠的嗅...
- 范志海沈忆新
- 关键词:成年大鼠免疫学特性形态学嗅鞘细胞嗅粘膜生物学特性
- 动态磁共振成像参数与腰椎不稳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与脊柱功能单元中的动态磁共振成像参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及黄韧带肥厚)之间关系。方法:按Kong的标准诊断为腰椎不稳患者79例(237个脊柱功能单元),采用动态MRI在患者中立及过屈、过伸3个体位成像。测定L3/L4、L4/L5及L5/S1椎间盘退变(Ⅰ~Ⅴ级)、小关节骨关节炎(1~4级)、黄韧带肥厚(>3mm为黄韧带肥厚阳性)参数,评估其与腰椎不稳的相关性。结果:L4/L5节段不稳(36个)的发生较L3/L4(18个)及L5/S1节段多(25个)。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以及黄韧带肥厚(+)均与L3/L4、L4/L5、L5/S1 3个节段腰椎不稳相关(P<0.05)。结论:Ⅳ级椎间盘退变、3级小关节骨关节炎及黄韧带肥厚(+)分别与腰椎不稳的形成有关,在诊断腰椎不稳时,动态MRI及其3个参数具有辅助诊断的作用。
- 沈忆新李生文汪益金志高王义刚
- 关键词:动态MRI腰椎不稳椎间盘退变黄韧带肥厚
- 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的研制、生物力学实验及临床应用
-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传统的闭合复位和石膏固定常难奏效,外固定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国外广泛使用.研究人员借鉴赴法学习所掌握的技术,结合自己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处理的认识,自行设计了动力型外固定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
- 沈忆新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
- 种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丝素蛋白多孔支架治疗脊髓损伤
- 2014年
-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种植于丝素蛋白多孔支架(PSFSs)后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PSFSs组、BMSCs组及PSFSs±BMSCs移植组,每组24只.移植后l、2、4周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分析检测损伤部位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AP-43的表达强度.结果 术后4周BBB评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23±1.13、7.17 ±1.11、7.35±1.59、9.43 ±2.16,P<0.05).D组GAP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吸光度(IA)值高于其他组(分别为13.94±3.63、26.07±5.31、22.14±4.56、33.03±7.58),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A值高于其他组,分别为13.80±3.41、21.16±3.36、32.96±7.74、44.06 ±7.9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D组损伤区内具有更多表达GAP-43的生长锥.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各组GAP43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16±0.04、0.41 ±0.05、0.33 ±0.06、0.72 ±0.16,MBP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96 ±0.11、1.85±0.08、2.14 ±0.16、2.43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BMSCs的PSFSs能够促进SCI大鼠轴突再生、髓鞘化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单一方法.
- 尤克民沈忆新陈道东范志海张鹏张锋
-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丝素蛋白
- 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多孔支架材料的表征及细胞相容性被引量:3
- 2012年
- 背景:丝素蛋白和透明质酸具备细胞外基质两种主要成分特征,并且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多孔支架,并观察其表征与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将丝素蛋白与透明质酸按10∶1 混合通过冷冻干燥法构建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多孔支架并观察其表征.将1×108 L-1的第3~5 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多孔支架上观察其细胞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采用冷冻干燥法可以成功制备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多孔支架,与纯丝素蛋白支架相比,复合支架具有更好的多孔三维结构.此外,支架制备过程中不含有毒溶剂,支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铺展与增殖.说明实验制备的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支架的成孔性好,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 范志海陆福男张锋沈忆新
- 关键词:冷冻干燥细胞相容性生物材料
-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分析被引量:27
- 2006年
-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诊治特点和术式选择。方法23例FLLDH患者中,其中椎间孔型14例,椎间孔外型9例。23例患者中腰痛8例(占31%),下肢痛21例(占91%),直腿抬高试验10例(43%),CT或MRI可清楚地显示位于椎间孔或孔外缘突出的椎间盘。分别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椎板扩大开窗术,椎间孔切开和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经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22例患者经平均3.6年随访,优15例,良4例,可3例,无差,优良率达86%。在可的3例中,其中1例为经旁正中入路手术,另2例为椎间孔型FLLDH,周缘钙化。结论症状和体征表现常以较高神经节段受损为主,下肢痛是主要症状,CT或MRI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椎间孔型FLLDH可采用椎板间扩大开窗术;对椎间孔外型FLLDH则需行经椎间孔切开术并辅以经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亦可采用经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
- 沈忆新郑祖根成茂华董启榕周晓中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手术治疗极外侧型
- 条件培养基、Forskolin与bFGF对嗅鞘细胞增殖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对比多种不同增殖剂及其联合剂扩增原代嗅鞘细胞的效应。方法将纯化的嗅鞘细胞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六组分别行增殖剂干预:①空白对照组;②有血清条件培养基组;③Forskolin组;④bFGF组;⑤Forskolin+bFGF组;⑥有血清条件培养基+Forskolin+bFGF干预组。每组干预3d后应用免疫染色和BrdU掺入法全面评估各增殖剂及其联合试剂对嗅鞘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效果。结果三种增殖剂较空白对照组都可促进嗅鞘细胞活性(P<0.05),且其联合试剂均可明显促进嗅鞘细胞增殖(P<0.001)。结论三种增殖剂对嗅鞘细胞均有增殖效应,且其联合作用可以大幅提升嗅鞘细胞的数量,其叠加效果明显。
- 张鹏陆政峰范志海李柳炳沈忆新
- 关键词: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FORSKOLIN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 小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生小鼠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体外培养方法,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方法取SPF级新生ICR小鼠SVZ组织,采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NSCs并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细胞行抗SOX-2和抗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rd U标记法及MTT法检测比较培养3、7 d细胞增殖能力。以未添加b FGF和EGF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第3代NSCs分化,抗β-微管蛋白Ⅲ(Tuj-1)、GFAP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比较诱导3、7 d NSCs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成功分离培养新生小鼠SVZ组织中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见原代培养3 d即有神经球形成,至7 d时见大量悬浮生长神经球,且体积较前增大,部分神经球出现融合及贴壁分化现象。细胞呈典型NSCs形态。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获得细胞为NSCs。细胞增殖能力检测显示,体外培养3 d的NSCs中Brd U阳性细胞数为(75.817±2.961)个、吸光度(A)值为0.478±0.025,均显著高于培养7 d的(56.600±4.881)个、0.366±0.032(t=3.366,P=0.028;t=2.752,P=0.011)。经诱导培养后,NSCs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能力检测显示,诱导分化3 d时Tuj-1、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3.1%±3.7%、23.7%±3.8%,显著低于诱导分化7 d(40.1%±3.6%、37.1%±4.5%)(t=3.285,P=0.030;t=3.930,P=0.017)。结论体外培养的新生小鼠SVZ处NSCs时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分化潜能,且体外培养时间不同,细胞增殖、分化能力亦不同。
- 张涛李文杰王峰张宇徐艾强沈忆新
- 关键词: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小鼠
- 内侧副韧带与桡骨小头对肘外翻稳定性的作用
- 2022年
- [目的]探讨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桡骨小头(radial head,RH)对肘外翻稳定性的影响,评价单独或联合修复MCL、固定RH骨折的效果。[方法]6具成人新鲜尸体肘关节骨-韧带标本,依次给予:完整肘关节,MCL切断,MCL修复,MCL切断+RH骨折,MCL修复+RH骨折,MCL切断+RH固定,MCL修复+RH固定和MCL修复+RH切除8种处理,在0°~120°屈肘位施加1.5 N·m的外翻载荷下测量外翻角位移。[结果]在屈肘0°位标本8种处理状态下外翻角位移由小至大:完整标本0.05),但以上5组的外翻角位移均显著小于MCL切断、MCL切断+RH固定、MCL切断+RH骨折组(P<0.05)。资料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8种标本处理状态间外翻角位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227.670,P<0.001),5种不同屈肘角度间外翻角位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屈角)=13.170,P<0.001),标本处理状态与屈肘角度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F_(交互)=6.143,P<0.001)。[结论]MCL损伤即可引起肘外翻不稳定,合并RH骨折,则导致严重外翻不稳定。单独修复MCL优于单独固定RH骨折,足以恢复外翻稳定性。
- 张磊何平平段晓东蔡长马郁诗阳岳翰宇吕占辉沈忆新
- 关键词: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桡骨小头
- 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Effendi Ⅲ型Hangman骨折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EffendiⅢ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3采用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2例EffendiⅢ型Hangman骨折。术前进行颅骨牵引,尽可能使脱位交锁的关节突复位。结果本组手术时间60—10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50ml。术后未出现局部血肿及神经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术后均获得3~44个月随访,C2、3,骨性融合,枕颈部疼痛明显缓解,颈椎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4例合并脊髓功能损伤患者,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均恢复正常,达到ASIAE级。3例残留轻度颈肩部疼痛不适,5例C2、3椎体间存在轻度成角,6例C2、3关节突不同程度脱位交锁。结论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Ef-fendiⅢ型Hangman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 钱玉强王强彭俊蒋建农蒋臻欢王勇沈忆新
-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