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振斌
- 作品数:60 被引量:36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转录抑制因子Snail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转录抑制因子Snail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的关系。方法Western印迹检测肠型胃癌细胞系(N87)和弥漫型胃癌细胞系(AGS)中Snail和上皮型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将糖原合酶激酶.3B(GSK-3B)质粒转染胃癌细胞系,检测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变化。收集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77例术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nail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Lauren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Snail在N87中低表达,在AGS中高表达;E-cadherin表达与Snail相反。转染GSK-3B后,胃癌细胞Snail表达显著下调,E-cadherin表达显著上调(P〈0.01)。使用不同浓度的GSK-3B抑制剂氯化锂处理后.胃癌细胞Snail表达显著上调,且具有明显浓度依赖性(P〈0.01)。21例肠型胃癌中Snail低表达16例,高表达5例;56例弥漫型胃癌中Snail低表达21例,高表达35例;肠型胃癌中Snail表达明显弱于弥漫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nail的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有关.是一种潜在的确定胃癌分型的分子标志物。
- 贺宏勇汪学非沈振斌陈伟东孙益红
- 关键词:胃肿瘤SNAIL上皮型钙黏蛋白
- 新型胃癌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分析新型缝合方法关闭胃癌手术腹部正中切口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切口缝合时间短,伤口愈合Ⅱ/甲100%,患者满意度评分高。新型缝合方法关闭胃癌手术腹部正中切口简单、快速、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
- 谈善军沈振斌束平李鹤叶博天张知格刘皓金培莉
- 关键词:胃癌手术切口缝合伤口愈合患者满意度
- “背驮式”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在全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讨论“背驮式”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术在全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2023年4月至2023年7月期间行“背驮式”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术的6例胃上部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病人术后恢复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6例病人均成功实施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背驮式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33.2±19.4)min;平均食管空肠吻合重建时间为(17.5±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8.5±17.5)mL。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相关并发症;1例病人因术后胸腔积液行介入超声下穿刺引流,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术后平均开放流质饮食时间为(2.7±0.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7±0.4)d。结论“背驮式”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术作为全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便捷、安全、可行。
- 刘浩沈振斌
- 关键词:食管空肠吻合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它们在胃癌增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35例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年12月—2005年12月手术的胃癌病例,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标本VEGF、HIF-1α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用K-M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单因素、多因素比较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因素。结果胃癌组织VEGF、HIF-1α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胃癌组织HIF-1α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VEGF、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的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VEGF阳性表达、HIF-1α阳性表达等影响因素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TNM分期、淋巴结转移、HIF-1α阳性表达为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HIF-1α在胃癌中是肿瘤耐受缺氧的中心环节,VEGF和HIF-1α的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具有高度侵袭转移潜能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 沈承澜沈振斌陈伟东
- 关键词:胃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免疫组织化学COX回归分析
- 118例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的治疗体会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6年3月中山医院118例80岁以上胆管结石继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的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118例病人首先经内镜治疗,81例经内镜取石或ENBD引流后病情缓解,治疗成功,3例死亡。34例内镜治疗失败即转为手术,其中31例治愈,手术死亡3例。118例病人总并发症发生率22%,死亡率5.1%。结论对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内镜治疗是首选,外科手术仍是重要手段,早期积极引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 钟宝元沈振斌孙益红周平红
- 关键词:胆管炎高龄
- 胆囊癌细胞运动侵袭相关基因的筛选
- 2006年
- 目的筛选与胆囊癌(GBC)细胞运动、侵袭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的基因,探讨胆囊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微阵列技术检测两个分别来源于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并具有不同运动侵袭能力的胆囊癌细胞系全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基因芯片中待检的15类5832个基因中。2倍以上表达差异基因共261个,去除分类重复,上调基因78个,其中3倍以上差异17个;下调基因69个,其中3倍以上差异14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部分基因的表达差异。证实基因芯片的结果可靠。结论肿瘤的转移是多基因异常改变的结果。以上结果经过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后可能是胆囊癌进展过程中的关键因子,也有可能成为胆囊癌治疗的靶基因。
- 锁涛童赛雄秦新裕沈振斌王志军刘康达
- 关键词:胆囊肿瘤基因芯片
- 胆囊、胆管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MDR)基因产物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2(MRP1,MRP2)、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肺耐药相关蛋白(LRP)、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胆囊癌和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18例胆囊癌和36例胆管癌的上述五个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胆囊癌MRP1、MRP2、GST-π、LRP、TopoⅡ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72.2%、72.2%、77.8%、61.1%、83.3%,在胆管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6.1%、80.6%、75.0%、69.4%、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1%、15.4%、23.1%、15.4%、30.8%(P〈0.05)。LRP的表达在胆管癌年龄〉60岁组显著高于〈60岁组(P〈0.05)。之外上述指标与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MRP1和GST-π、MRP2在胆囊癌和胆管癌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MRP1、MRP2、LRP、GST-π、TopoⅡ在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原发性多药耐药由多个因素共同诱导。
- 刘厚宝金赟杰沈振斌童赛雄王炳生纪元侯英勇
- 关键词:胆囊癌胆管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三氧化二砷抑制人胆囊癌细胞生长及对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三氧化二砷(As2O3)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年来它在实体瘤的研究中颇受关注。胆囊癌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确诊时多属晚期,手术切除率较低,且常规化疗药物对胆囊癌的疗效较差,因此需寻找治疗胆囊癌新的有效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As2O3对人胆囊癌GBC细胞系生长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As2O3作用于胆囊癌GBC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D2、D3、CDK4和CDK6的表达。构建cyclinD1启动子pGL3重组质粒,并转染GBC细胞,测定不同浓度As2O3作用下pGL3相关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As2O3能抑制体外GBC细胞生长,作用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As2O3可将增殖过程中的GBC细胞阻滞于G1期;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显示cyclin D1表达下降;As2O3能降低cyclin D1启动子的表达,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4μmol/L的As2O3处理后cyclin D1的启动子活性下调近70%。结论:As2O3能明显抑制体外人胆囊癌GBC细胞的生长并引起G1期阻滞,主要通过下调cyclin D1的表达来实现。
- 凌跃新艾志龙锁涛沈振斌童赛雄
-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细胞生长细胞周期蛋白D1
- p53和p1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
- 沈振斌
- 关键词:肿瘤抑制因子胆囊癌免疫组织化学癌基因抑癌基因
- 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6
- 2009年
-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59例接受D2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X^2=8.476,6.210,4.014,14.197,55.027,P〈0.05)。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对预后的影响越大。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最为重要的因素,适度地施行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谨慎地施行微创手术。
- 王聪孙益红沈振斌汪学非阴忆青方勇秦净秦新裕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