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智彪

作品数:22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山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审美
  • 8篇社会
  • 5篇审美活动
  • 4篇审美文化
  • 4篇文学
  • 3篇审美需要
  • 3篇文化
  • 2篇心理
  • 2篇思潮
  • 2篇宗教
  • 2篇文艺
  • 2篇教育
  • 1篇代文
  • 1篇当代社会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思潮
  • 1篇道德
  • 1篇读图
  • 1篇读图时代
  • 1篇杜夫海纳

机构

  • 20篇中山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省社会科...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广东民族学院

作者

  • 22篇潘智彪
  • 2篇李丹媛
  • 1篇袁敦卫
  • 1篇贾益民
  • 1篇陈剑晖
  • 1篇黄凯颖
  • 1篇何龙
  • 1篇郭小东
  • 1篇陈实

传媒

  • 6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学术研究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学术界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广东职业技术...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美学学会...

年份

  • 4篇2010
  • 4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 3篇1999
  • 3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8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的文学批评观——广东青年文学批评家十人谈
1986年
张奥列(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当今文学批评,已经同哲学、美学紧紧融合,具有宏观的气度,思辨的色彩。批评回到了自身,不再是创作的附庸。它具有独立的意识,自身的价值。但是,文学批评的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否又潜藏着某种令人思虑的东西呢?文学批评观的多元,是批评个性的寻求。今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批评模式,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去进行文学批评。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可以是鉴赏评判的,也可以是哲学思辨的;可以远距离审视,也可以近身切入。但不管何种方法,都离不开批评的研究对象——创作本体。
张奥列郭小东陈志红陈剑晖贾益民潘智彪何龙谭加洛李挺奋陈实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艺批评批评家批评观
审美的冲突与适应被引量:1
1997年
当不同性质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念碰撞在一起时,就必然出现审美的冲突。审美冲突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的冲突、时代性的冲突、民族性的冲突、阶级性的冲突和群体性的冲突。审美的冲突有利于促进不同的审美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促进新的审美规范的产生。审美文化不仅有排它性,也有融合性。审美整合是审美冲突的后续现象,它体现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兼容性”,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的重新组合。审美文化的适应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模式的过程,也是建立新的审美模式、产生新的审美体系的过程。
潘智彪
关键词: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特质美学思想审美活动民族精神
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
审美教育的真正切入点不在审美兴趣的培养上,而是在于审美需要的唤起。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的内在动机。审美需要属于人的社会需要,属于高级层次的需要,不可能不学而获。审美需要产生于审美活动。审美需要的满足是审美活动的自身目的。
潘智彪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需要需要层次论
文献传递
论审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被引量:3
2006年
只有把审美文化现象放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放到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够说明它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本文分别阐述了审美与经济、审美与宗教、审美与道德、审美与科学技术等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澄清了审美文化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潘智彪
关键词:审美文化社会互动道德宗教
论审美的社会功能被引量:5
1997年
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将人类的审美活动看作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而考察了审美的各项社会功能。首先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其次是社会交往功能。此外,审美还是宗教的功能等价物。
潘智彪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需要审美功能
读者·作品·召唤结构——关于多维文学接受的一种构想被引量:11
2006年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伊瑟尔认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式的存在启发,我们提出读者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召唤结构”,并主要通过心理学和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为文学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做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理论描述,使文学解释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立足点,进而对读者的接受心态起到一个预先调节的作用。
潘智彪
关键词:召唤结构文学接受
寻找“有意义的另一个人”——论审美活动中的从众心理机制被引量:3
2005年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行为。审美活动中的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欣赏者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审美进程中。社会促进是影响个体审美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相比于社会促进,从众行为对审美主体的影响要更广泛而普遍、全面而深刻。导致审美从众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审美从众的社会心理机制是暗示和感染。
潘智彪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心理社会促进从众现象
当代文化产业的复制特征被引量:3
2010年
当代文化产业,复制为其典型特征。学界以艺术必须坚持创造为立足点,认为复制的机械性颠覆了一切创造的可能,由此对复制文化展开批判。事实上,复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具有一种"再生式"的创造性,没有复制就无所谓创新,复制正是创新的起点。真正的复制在于能够超越原作本身,使复制的文本增值,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复制作为当代文化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继承之中有创新,创新之本是继承,才能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健康、良性发展。
潘智彪李丹媛
论社会系统中的审美文化
2002年
审美活动是人类整个社会活动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心理是审美活动联系于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中介机制。审美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审美与经济、审美与宗教。
潘智彪
关键词:审美文化社会系统宗教
审美活动与社会控制被引量:1
2004年
社会控制是维系社会稳定、防止社会解体的基本手段。审美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子系统之一 ,也在社会控制的范围之内。审美控制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控制的特点。社会通过文化、教育、舆论、群体组织等系统对社会审美活动进行控制。与此同时 。
潘智彪
关键词:审美活动社会控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