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碧涛

作品数:52 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7篇成像
  • 26篇磁共振
  • 20篇磁共振成像
  • 13篇肿瘤
  • 9篇加权成像
  • 8篇血管
  • 8篇弥散
  • 8篇弥散加权
  • 8篇弥散加权成像
  • 8篇病理
  • 7篇宫颈
  • 7篇X线
  • 6篇造影
  • 6篇子宫
  • 6篇淋巴
  • 6篇淋巴结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6篇表观
  • 5篇动脉

机构

  • 49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海南省人民医...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2篇惠来县人民医...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梅州市人民医...

作者

  • 52篇潘碧涛
  • 15篇江波
  • 14篇孟悛非
  • 13篇余深平
  • 11篇贺李
  • 10篇刘明娟
  • 10篇罗柏宁
  • 9篇张中伟
  • 8篇庄晓曌
  • 6篇陈应明
  • 6篇赖英荣
  • 6篇胡美玉
  • 5篇杨智云
  • 5篇何洁珺
  • 5篇洪桂洵
  • 5篇李树荣
  • 5篇潘希敏
  • 4篇李子平
  • 4篇初建平
  • 3篇赵晓娟

传媒

  • 8篇中华放射学杂...
  • 7篇影像诊断与介...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医学诊断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华生物医学...
  • 2篇第一届放射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第六届全国磁...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9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分析(附43例报告)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并分析骨母细胞瘤影像及病理,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43例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所有病例术前均曾行X线,其中41例行MRI检查,9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23例良性骨母细胞瘤,20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其中15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或转移。有6例伴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质破坏区内见斑点状、斑片状高密度影者34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中骨皮质完整者2例。良性骨母细胞瘤周围骨髓及肌肉等软组织水肿反应较重者15例。6例良性、侵袭性判别上病理与影像存在争议。结论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见较多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骨化影是骨母细胞瘤较具特征性的影像表现,骨皮质是否破坏中断是影像判断肿瘤是否有侵袭性的依据,骨母细胞增生活跃及出现巨型上皮样骨母细胞是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的组织学诊断依据。当病理表现为良性骨母,而影像上骨皮质破坏中断时,应考虑根治性切除。应用影像学和病理学结合的方法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临床手术方式。
朱志强周春香潘碧涛
关键词:肿瘤骨母细胞瘤X线诊断磁共振成像
3.0T MR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盆腔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3.0T MR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6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常规MR+DWI检查,之后均接受肿瘤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对照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测量淋巴结的ADC值以及长、短径;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淋巴结的ADC值及长、短径对鉴别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结果确定转移性淋巴结82个,非转移性淋巴结224个: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短径(P=0.001)、短径/长径(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分别为(0.86±0.20)×10-3mm2/s和(1.05±0.30)×10-3mm2/s(P<0.001),淋巴结短径≥10mm组及<10mm组内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结(P<0.01);淋巴结短径、短径/长径的AUC分别为0.623、0.599,所有淋巴结、短径≥10mm组及短径<10mm组淋巴结的ADC值的AUC分别为0.740、0.792及0.731,故短径≥10mm组淋巴结的ADC值用于转移性淋巴结诊断的价值最高,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68.2%。结论3.0T MRDWIBS诊断盆腔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优势;利用AD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淋巴结径线。
庄晓曌余深平贺李崔冀陈创奇赵晓娟潘碧涛李子平
关键词:盆腔肿瘤扩散磁共振成像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
肝动脉栓塞术的磁共振灌注成像的评价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定量检测肝动脉栓塞前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应用价值。【方法】对8头健康实验家猪行肝动脉栓塞术,分别于栓塞前及栓塞后3d和1周行肝脏MR灌注扫描,计算肝脏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家猪肝动脉栓塞前及栓塞后3d和1周的各项MR灌注测量肝脏血流参数中,HAP、PVP、THBF、PVI及DV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0,0.000和0.008),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2)肝动脉栓塞后不同时间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特点:①术后3d实验家猪HAP较术前明显减低,PVI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5),而PVP、THBF、MTT和DV较术前稍有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22、1.000、0.508和0.284);②术后1周实验家猪HAP、DV和MTT较术后3d有所增加,PVI较之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170、1.000和1.000),而PVP和THBF较术后3d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和0.005);③术后1周实验家猪PVP、THBF和DV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13和0.038),而HAP、PVI及MTT较术前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96、0.177和0.078)。【结论】肝脏MR灌注成像能较准确地测定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动脉栓塞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特点。
张艳玲余深平江利潘碧涛贺李谭国胜杨建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肝动脉栓塞
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观察盆腔淋巴结的比较
2009年
目的比较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对盆腔淋巴结的观察效果。方法对47例病理证实的子宫颈癌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扫描。DWI进行4种不同方法的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即冠状6mmMIP组、横断6mmMIP组、横断10mmMIP组、三维全景组。分别记录不同大小、不同部位所显示的淋巴结数,比较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的淋巴结显示情况。由2位放射诊断医师全盲随机观察所有图像,比较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淋巴结的观察效果。结果(1)短径〈5mm及位于双侧腹股沟区的淋巴结,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与DWI(b=1000s/mm^2)原始图像显示的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中以横断6mmMIP为最佳。(2)弥散加权成像结合T2WI发现淋巴结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MRI[(7.1±3.4)个/例比(5.3±2.5)个/例,P〈0.05]。结论对于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横断6mmMIP重建对于不同大小、部位的盆腔淋巴结显示最佳;而对于小于5mm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误差较大,需结合薄层DWI原始图像观察。3.0T磁共振DWIBS分辨率高,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显示盆腔淋巴结,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信息。
余深平贺李刘明娟庄晓曌张中伟潘碧涛罗柏宁
关键词:宫颈肿瘤磁共振成像淋巴结弥散加权成像
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评估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对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加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手术行直肠癌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对照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测量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以及长、短径,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淋巴结ADC值及长、短径对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5例直肠癌患者共获取部位明确的淋巴结151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65枚,非转移性淋巴结86枚。其ADC值分别为[(0.86±0.14)×10^-3]和[(0.94±0.16)×10^-3]mm^2/s,长径分别为(9.78±3.13)和(7.90±1.77)mm,短径分别为(7.65±2.00)和(6.45±1.19)m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DC值、淋巴结长径、短径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8、0.706、0.692,取最佳分界值[分别为(1.05×10^-3]mm^2/s、7.95mm、5.90mm].三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30.2%、75.4%和61.6%、90.8%和38.4%。结论3.0T磁共振DWIBS的ADC值的定量测量能够反映病灶的弥散受限程度.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需要ADC值、淋巴结径线测量的综合评价。
庄晓曌余深平崔冀陈创奇赵晓娟潘碧涛李子平
关键词: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淋巴结转移表观弥散系数
骶椎神经鞘瘤MRI诊断
2018年
背景:探讨骶椎神经鞘瘤的侵犯特点与MRI表现特征。方法:观察26例骶椎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根据生长部位、侵犯范围及有无囊变、齿状边缘征,进行分型、分组测量瘤体最大径。比较型间及组间瘤体最大径的差异。对照分析瘤实质T2WI信号、强化效应及HE染色组织学表现。结果:1型4例,2型5例,3型10例,4型7例。骶前软组织肿块出现率高于骶板后(X2 = 13.066, P = 0.011)。骶椎中线与中线旁骨质破坏各5例、14例。第3型瘤体最大径大于其它型(t = 2.655, P = 0.014)。8例GISS瘤体最大径超过18例非GISS(t = 3.027, P = 0.006)。齿突边缘征阳性12例与阴性14例间瘤体最大径差异无显著性(t = 1.896,P = 0.07)。囊变组12例的瘤体最大径、病程均长于非囊变组14例(t = 2.928, P = 0.007;t = ?2.187, P = 0.039)。I区呈T2WI稍高信号、明显强化,对应Atoni A区;II区呈T2WI高信号、无强化或轻微强化,对应Atoni B区。结论:骶椎神经鞘瘤具有偏心性破坏和骶前侵犯特性。T2WI双重信号及内在差异性强化是该瘤的MRI表现特征。
潘碧涛胡美玉潘希敏赖英荣江波
关键词:骶骨神经鞘瘤组织学磁共振成像
肢体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组织病理特征的MRI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应用MRI评估肢体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AF)组织病理特征的意义。方法分析20例AF的MRI和组织病理学表现;比较AF瘤内不同MRI信号区的T1WI、T2WI信号及强化程度,观察瘤内不同MRI信号区的HE染色与Masson三色染色表现。对所获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AF起源于骨骼肌(19/20),边缘分叶(20/20),呈浸润性生长(20/20);(2)三维动态对比增强血管造影(3D—DCEMRA)显示瘤体边缘少量爪状新生动脉(7/7)和轻度肿瘤染色(7/7);(3)根据MRI表现,20例AF分为Ⅰ区、Ⅱ区2种结构。Ⅰ区,在T1WI、T2WI上为极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Ⅱ区,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4)Ⅰ区的T1WI、T2WI信号及强化程度分别为(0.10±0.02)、(0.24±0.03)和(5.22±0.42)%,Ⅱ区依次分别为(0.79±0.04)、(3.05±0.08)和(151.5±8.61)%,两者的T1WI信号(t=67.37)、T2WI信号(t=196.56)及强化程度之间(t=76.6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AF由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Masson三色染色上,Ⅰ区呈蓝色,为成熟的胶原纤维束;Ⅱ区不染色,主要成分为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结论AF的Ⅰ区、Ⅱ区结构在MRI上有明显特征,MRI能准确反映AF的组织病理与生物学行为特征。
江波杨献峰赖英荣潘碧涛单卉陈应明孟悛非
关键词:肌纤维瘤病病理学
采用小线圈和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脂肪抑制序列显示腮腺段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价值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小线圈和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脂肪抑制(3D-FISP-FS)序列显示腮腺段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8名腮腺常规MRI平扫未发现异常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受试者分别采用头颈线圈(36侧)、4cm环形小线圈(32侧)行腮腺3D—FISP—FS序列扫描。对所获得的图像行MPR、MIP及CPR重组,并观察腮腺区结构的MRI信号特征、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计算面神经信号强度比(SIRN)和腮腺导管信号强度比(SIRD)、观察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显示。头颈线圈、小线圈3D-FISP-FS序列图像的评分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的SIRN、SIRD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比较,2组图像上对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显示采用x^2检验比较。结果18名志愿者均顺利完成腮腺MRI扫描。3D-FISP-FS图像上,腮腺实质为稍低信号,肌肉组织呈中等信号,血管呈等、稍高或高信号,面神经腮腺段呈线样高信号影弯曲走行,腮腺导管呈弧形高信号,淋巴结呈肾形、类椭圆形或梭形高信号影。采用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0±0.9)、(1.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4,P=0.007),小线圈组图像质量优于头颈线圈组。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图像的SIR。分别为1.7±0.8、2.1±1.2,SIRD分别为1.8±0.7、2.5±1.7,差异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78、2.427,P值分别为0.006、0.031)。采用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均可显示全部面神经主干。头颈线圈图像上可显示面神经腮腺段一级分支颞面干25侧、颈面干15侧,面神经腮腺段二级分支颞面干分支17侧、颈面干分支11侧,腮腺导管16侧;小线圈图像上可显示面神经腮腺段一级分支颞面干30侧、颈面干28侧,面神经腮腺段二级分支颞面干分支26侧、颈面干分支23侧,腮腺导管27�
洪桂洵初建平周宙饶良俊李树荣潘碧涛李竹浩杨智云孟悛非
关键词:腮腺面神经腮腺导管磁共振成像
MRL对超声可疑的胎儿胼胝体缺如的诊断价值
超声(ultrasonography,US)因其价格低廉,无电离辐射,实时成像,操作方便等优势,是目前产前诊断的最主要手段,但US受图像分辨率及胎位影响较大,难以直接显示胼胝体完整形态,诊断多依靠一些间接征象。胎儿MRI...
罗柏宁郭媛张中伟潘碧涛谢红宁蔡丹蕾朱云晓方群
关键词:产前诊断
文献传递
骶尾椎脊索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SIC)和最大强化斜率(wash in rate,Wi R)、最大消退斜率(wash out rate,Wo R)及强化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瘤体T2WI以高信号为显著特点。"足突边缘"征阳性18例的瘤体最大径大于阴性者(t=2.800,P=0.011)。脊索瘤信号在30 min内逐渐增强,TSIC缓慢持续上升,Wi R为0.75±0.05,Wo R为0,TTP为30 min。病理学主要表现是富含空泡细胞和液滴状细胞的瘤细胞巢间以大量黏液聚集。结论骶尾椎脊索瘤具有以椎体为中心的三维侵袭并椎前侵犯倾向的生物学行为特性,"足突边缘"征是其重要边缘形态特征。特征性的T2WI高信号、缓慢持续强化,与瘤细胞及黏液密切相关。
方汉贞胡美玉潘碧涛潘希敏赖英荣江波
关键词:脊索瘤骶骨尾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