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荣
- 作品数:58 被引量:121H指数:7
-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微小膜壳绦虫对IC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2024年
- 为了探究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对IC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30只ICR小鼠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灌胃感染0.2 mL鉴定和纯化后的微小膜壳绦虫虫卵配制成的虫卵悬浊液(浓度为2500个/mL),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感染后第2,4,6,8,10天采集空肠内容物,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技术检测16S rDNA扩增产物,所得的数据使用多组间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分布和丰度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群种类繁多,以厚壁菌门(占比为64%)、拟杆菌门(占比为25%)为主,其次是变形菌门(占比为6%)和放线菌门(占比为3%)。感染微小膜壳绦虫后第4,6,8,10天肠道菌群α多样性Sobs值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第8天显著低于第4,6,10天(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组间谱系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相对丰度上调的菌群主要从属厚壁菌门,有紫单胞菌科、毛螺菌科和乳杆菌科;下调的菌群种类较多,主要从属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第10天感染组小鼠肠道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最明显;葡萄球菌属、咸海鲜球菌属和棒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说明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会导致宿主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最明显。
- 李小毛赵敬王鸿雁张科张科
- 关键词:ICR小鼠肠道菌群菌群失调乳杆菌属
- 贵州省普定县杨柳村人群土源性蠕虫感染情况调查
- 2009年
- 为了了解贵州省普定县杨柳村村民土源性蠕虫感染现况,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该村常住人口进行肠道寄生蠕虫的调查。共调查了924人,总感染率为57%(527/924)。其中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45%、1.62%和28.25%。5岁以下幼儿感染率最高,60岁以上成人感染率最低。杨柳村人群土源性蠕虫感染率及蛔虫、鞭虫感染率均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急需加强健康教育,强化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以控制寄生虫病流行。
- 裘学丽牟荣张勇张科郎书源吴家红
- 关键词:感染率
- 贵州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实验感染家猪的研究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贵州省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囊尾蚴在猪体内的发育情况。 方法 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孕节直接灌喂当地圈养的 14d龄健康乳猪 8头 ,并以健康乳猪 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 40、5 0、60和 75d分别剖检 ,观察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 结果 从感染后 40d起 ,在 6头猪的肝脏表面和实质内共检获 42 1个囊尾蚴 ,多分布在肝实质内 ,其大小为 1.3 4~ 2 .78mm× 1.2 2~ 2 .3 1mm。其余部位未找到囊尾蚴。感染后 40d和 5 0d ,囊尾蚴经胆汁孵育 ,头节翻出率分别为 78.3 %和 93 .4%。感染后 5 0d开始发现钙化的囊尾蚴。囊尾蚴活体观察可见头节上 4个吸盘和活动的顶突。压片染色镜检 ,头节有 4个吸盘和顶突 ,顶突周围发现不完整的两圈点状结构。 结论 根据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发育时间及形态特征 ,进一步认定贵州省都匀市的带绦虫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家猪是其可能的中间宿主。
- 莫兴泽包怀恩戎聚全吴桂萍牟荣
- 关键词: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实验动物感染家猪形态学
-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对ICR小鼠小肠LY6A(Sca-1)及IFN-γ、STAT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微小膜壳绦虫感染ICR小鼠小肠组织中LY6A及IFN-γ、STAT1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微小膜壳绦虫成虫标本并收集虫卵制作悬液。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以定量1 000个/只虫卵灌胃感染,于感染后第2 d和第8 d按照编号处死小鼠获取小肠组织。采用HE染色进行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RT-PCR技术检测LY6A、IFN-γ和ST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肠中LY6A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并用PRM技术对LY6A蛋白和STAT1蛋白进行相对丰度定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后第8 d在肠腔内发现成虫节片,并且虫体寄生处出现急性炎症反应。RT-PCR检测显示感染第2 d实验组LY6A(t=12.57,P<0.001)和STAT1(t=12.13,P<0.001)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t=7.78,P<0.01);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t=10.01,P<0.001)和STAT1(t=11.19,P<0.001)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26.47,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 d实验组LY6A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t=4.26,P<0.01),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t=8.18,P<0.001)。PRM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 d实验组LY6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6.55,P<0.05),实验组STAT1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蛋白(t=4.95,P<0.05)和STAT1(t=2.91,P<0.0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微小膜壳绦虫感染ICR小鼠小肠后LY6A(Sca-1)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幼虫侵入早期呈低表达,成虫期呈高表达;IFN-γ对LY6A的表达不起主导作用,而STAT1可能对LY6A(Sca-1)的表达起诱导作用。
- 赵敬杨汉蕾陈素素牟荣
- 关键词:ICR小鼠IFN-ΓSTAT1
- 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实验感染乳猪后肝脏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实验感染乳猪后不同时间囊尾蚴寄生处肝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方法分别驱虫获取贵州省都匀市和从江县的人源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收集虫卵。20日龄三元杂交乳猪(Duroc-Yorkshire-Landrace株)19头,随机分为亚洲带绦虫实验组6头、牛带绦虫实验组8头和对照组5头,两实验组以定量虫卵15万个/头灌胃感染。于感染后第15、32、46和74天处死,取两实验组囊尾蚴寄生处的肝组织和对照组肝组织,常规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结果两实验组乳猪的感染率均为100%,亚洲带绦虫实验组较牛带绦虫实验组肝脏上的囊尾蚴数量多且发育较好。HE染色结果显示,两实验组均出现相似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感染后第15和32天,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甚至气球样变,并可见肝细胞点片状坏死,感染后第46天,部分肝细胞呈小灶性坏死,感染后第74天,以肉芽肿形成和局部性肝纤维化为特征。TUNEL结果显示,感染后第46和74天,亚洲带绦虫实验组[(15.07±3.42)%和(27.33±0.92)%]和牛带绦虫实验组肝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17.13±1.62)%和(34.20±0.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53±1.06)%和(13.60±2.26)%](P<0.05),且牛带绦虫实验组均高于亚洲带绦虫实验组(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两实验组肝组织内均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缩小且皱缩变形,染色质凝结成块并聚集于胞核边缘,并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 2种带绦虫囊尾蚴感染乳猪后中、晚期均可诱导明显的肝组织细胞凋亡。
- 牟荣包怀恩张科吴家红郎书源
- 关键词: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乳猪肝脏
- 未成熟与成熟猪囊尾蚴蛋白双向电泳的图谱分析
- 2011年
- 为从蛋白质水平揭示猪带绦虫入侵中间宿主家猪的免疫逃避机制,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未成熟与成熟猪囊尾蚴蛋白质表达差异,进行双向电泳图像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未成熟猪囊尾蚴与成熟猪囊尾蚴蛋白的双向电泳凝胶上分别有(217±13)个、(241±17)个蛋白斑点,未成熟猪囊尾蚴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蛋白有6个,下调2倍以上的蛋白有2个。
- 方文肖靓靓包怀恩牟荣
- 关键词:猪带绦虫囊尾蚴双向电泳蛋白质组
- 长爪沙鼠作为牛带绦虫终末宿主实验动物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利用长爪沙鼠作为牛带绦虫终末宿主实验动物模型的探索。方法将牛带绦虫虫卵用酶法孵化后经皮下注射感染免疫抑制小鼠,不同时期获取的活囊尾蚴分别经灌胃感染沙鼠,同时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2mg/d进行免疫抑制。感染后1~62d剖杀沙鼠,观察沙鼠的感染情况,从小肠检获的虫体经整体染色或作常规切片HE染色,观察其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结果8只沙鼠被感染,分别在感染后1,2,3,10,30d从沙鼠小肠内检获4,4,4,6,1条虫体,其中11条完整虫体的长度为10.56(1.0~45.5)mm。感染后10,30d虫体分节,但节片较幼稚,未见原始生殖细胞和发育成熟的生殖器官。结论小鼠体内获取的囊尾蚴可以在免疫抑制的长爪沙鼠小肠内生长发育一段时间,但未发育成熟。
- 牟荣包怀恩朱武军郎书源庄丽温二生杨鹏
- 关键词:牛带绦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
-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ICR小鼠后的虫体生长发育情况和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微小膜壳绦虫(H.nana)在小鼠肠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小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将H.nana虫卵分别以60、100、300、500、1000个的感染量经口灌胃的方式感染140只ICR小鼠(5个实验组,每组28只),同期28只对照组小鼠以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况、体质量、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在感染后第5、10、15、20、25天每组随机麻醉处死5只小鼠,观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各实验组小鼠感染后第3天出现精神萎靡、食量下降、活动减少、皮毛色泽变暗、毛发蓬乱等症状,症状随虫卵感染量加重;感染量为60、100和300个虫卵的实验组小鼠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感染量为500个虫卵的实验组小鼠体质量在感染后第2天明显减轻(P<0.05),感染量为1000个虫卵的实验组小鼠体质量在感染后第2天和第7天也明显减轻(P<0.05);但感染量为500个虫卵的实验组检出虫卵时间最早,排卵持续时间最长(P<0.05),可作为H.nana感染ICR小鼠动物模型建立的参考感染量;各实验组小鼠感染后第5天未检获虫体,感染后第10天感染60个虫卵的实验组小鼠成虫检获率60%,其他实验组小鼠虫体检获率100%,虫体主要分布于距离回盲部6~12 cm处的小肠内,感染后第15、20、25天实验组小鼠虫体检获率均100%,虫体主要分布于距离回盲部1~8 cm处的小肠内;实验组肠组织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第5天~第25天未观察到损伤修复肉芽肿组织,但H.nana寄生部位可见炎症细胞增多,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H.nana感染ICR小鼠动物模型中,500个虫卵感染量最为稳定,H.nana在小鼠体内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是从肠壁逐渐向肠腔迁移的过程,可引起寄生部位肠组织炎症细胞的增多。
- 杨汉蕾赵敬张科张科门万琪皮焕婷牟荣
- 关键词:小肠组织病理学
-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对ICR小鼠小肠干细胞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微小膜壳绦虫(H.nana)感染对美国癌症研究所(ICR)小鼠小肠中干细胞相关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野生小鼠小肠内获取的H.nana虫体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同时利用保守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X 1)部分序列(PCOX 1),并与GenBank中记录的H.nana的COX 1参考株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60只ICR雌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灌胃H.nana虫卵500个)和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后1~10 d分别取2组小鼠距离回盲部6~8 cm处小肠肠段,观察2组小鼠小肠组织内虫体检获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2组小鼠小肠组织内G蛋白偶联受体5基因(Lgr 5)、多梳复合蛋白基因(Bmi 1)、武藏RNA结合蛋白基因(Msi 1)及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Ly 6 a)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野生小鼠体内获取的虫体符合H.nana的形态学特征,PCOX 1基因与GenBank中记录的H.nana的COX 1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qRT-PCR结果显示H.nana发育的似囊尾蚴阶段Lgr 5和Bmi 1表达上调、Ly 6 a表达下调(P<0.05或P<0.01),成虫阶段Lgr 5和Bmi 1表达下调、Ly 6 a上调(P<0.05或P<0.01),Msi 1在虫体发育的似囊尾蚴阶段和成虫阶段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H.nana感染可明显影响ICR小鼠Lgr 5、Bmi 1、Msi 1及Ly 6 a基因的mRNA水平,基因表达差异主要分2个阶段,分别对应H.nana虫体发育的似囊尾蚴阶段和成虫阶段。
- 杨汉蕾赵敬张科张科门万琪皮焕婷牟荣
- 关键词:小鼠小肠干细胞标志物信使核糖核酸
- 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超微结构。方法将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进行清洗,戊二醛和四氧化锇固定,乙醇梯度脱水,乙酸异戊酯置换,CO2临界点干燥后喷金镀膜,用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并记录。结果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分为头节、颈部和囊体三部分。头节呈四棱台形,侧面观察呈方形,有1个顶突和4个吸盘。吸盘呈洞穴状,表面有皱褶,且布满粗短钝圆的微毛。颈部较短,直径约为头节的一半,中部较窄,因皮肌的收缩出现大量环形邹褶和纵型皱褶,颈部微毛较稀疏,有棘样尖端。囊体呈椭圆形,表面粗糙不平,呈丘陵状起伏。囊部微毛密集、细长,呈刷状或网状,末端可见圆形分泌颗粒。结论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具顶突、吸盘、微毛等特有超微结构,这些超微结构与附着、运动和营养吸收等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 杜娟牟荣包怀恩何平刘鲜林
- 关键词: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超微结构扫描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