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玉手英利

作品数:4 被引量:12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1篇亚种
  • 1篇遗传分化
  • 1篇原麝
  • 1篇朱鹮
  • 1篇最大简约法
  • 1篇鹳形目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进化
  • 1篇系统进化研究
  • 1篇细胞色素B
  • 1篇林麝
  • 1篇马鹿
  • 1篇进化
  • 1篇进化研究
  • 1篇黄麂
  • 1篇分化
  • 1篇分化研究
  • 1篇分子系统

机构

  • 3篇北海道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玉手英利
  • 3篇增田隆一
  • 3篇李明
  • 2篇盛和林
  • 1篇魏辅文
  • 1篇王小明
  • 1篇丁长青
  • 1篇李明

传媒

  • 1篇兽类学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Zoolog...

年份

  • 1篇2003
  • 1篇1999
  • 2篇199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原麝安徽亚种分类地位的再研究被引量:37
1999年
自分布于安徽大别山的麝标本被定名为原麝安徽亚种以来 ,就其分类地位的划分产生了众多分歧 ,不同学者从形态学和生态学方面研究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结论 .为了对安徽亚种的分类地位有一明确认可 ,本研究利用形态特征、头骨形态差异的主成分分析和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的 36 7bp片段序列差异 ,对该亚种的分类地位进行再探讨 .经分析得出安徽麝标本与其他麝在外部形态和头骨形态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而且它们之间的DNA序列差异在 6 .2 4%~ 7.90 % ,处于鹿类动物的种间差异水平 .据此 ,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认为安徽所产的麝应为一个独立种 ,即安徽麝 (MoschusanhuiensisWang ,Huetal) .
李明李元广盛和林玉手英利增田隆一永田纯子大泰司纪之
麝、獐、麂和鹿间线粒体DNA的差异及其系统进化研究被引量:27
1998年
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方法从线粒体DNA上得到367bp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得出,麝与獐、麂和鹿的遗传差异在12.53%~14.44%之间,处在科间变化范围之内,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表明麝应作为一独立科;獐、麂和虎间序列的平均差异为10.28%,属于业科间的差异,与形态研究结果一致。麝、獐、麂和鹿的系统进化中,麝约在600万年前与鹿科分歧,而鹿科的三个亚科是在350~500万年开始分歧;麝、獐、麂和鹿共同组成一单系群.在600万年前具有一共同祖先。
李明盛和林玉手英利增田隆一永田纯子大泰司纪之
关键词:林麝黄麂线粒体DNA系统进化
朱鹮线粒体DNA的分子系统发育(英文)被引量:4
2003年
朱是一种濒危鸟类。过度开发和栖息地的破坏导致了朱日本种群的绝灭 ,而在中国目前也仅存一野生种群。本文利用NJ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了鹳形目鸟类 977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 ,以期从DNA水平上阐明朱的系统地位。结果表明 ,朱与彩和非洲琶鹭组成一姐妹群 ;NJ法分析得出的结果与DNA杂交分析结果一致 ,即 ((科 ,鹭科 ) ,鹳科 ) ;而最大简约法分析的结果则与形态学结果一致 ,即 ((鹭科 ,鹳科 ) ,科 )。同时 ,这两种系统树上较低的置信度 ,认为部分是由于可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有限所致。
李明丁长青魏辅文玉手英利
关键词:线粒体DNA分子系统发育鹳形目最大简约法
马鹿四个亚种的起源和遗传分化研究被引量:57
1998年
利用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差异来分析探讨马鹿(Cervuselaphus)4个亚种的起源和遗传分化问题。结果表明:马鹿各亚种的DNA差异都达到了亚种分化水平,并指出天山马鹿(Cesongaricus)东西两个种群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亚种;马鹿各亚种在54—76万年前开始分化,其中天山马鹿最先分化出来;马鹿与梅花鹿(Cervusnippon)间较低的种间遗传差异可能说明二者分化较晚,亲缘关系较近。
李明王小明盛和林玉手英利玉手英利增田隆一大泰司纪之
关键词:马鹿遗传分化细胞色素BDNA序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