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命泰

作品数:11 被引量:6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电气工程
  • 5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电池
  • 5篇太阳电池
  • 3篇纳米
  • 2篇氧化钛
  • 2篇聚苯
  • 2篇聚苯胺
  • 2篇共轭
  • 2篇共轭聚合物
  • 2篇二氧化钛
  • 2篇分子
  • 2篇高分子
  • 2篇苯胺
  • 1篇低价
  • 1篇电子输运
  • 1篇多氯联苯
  • 1篇氧化物
  • 1篇英文
  • 1篇有序阵列
  • 1篇输运
  • 1篇铜离子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等...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安徽建筑工业...
  • 2篇安徽工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王命泰
  • 2篇沈薇
  • 2篇彭瑞祥
  • 2篇王世兴
  • 2篇岳文瑾
  • 2篇陈冲
  • 2篇刘长文
  • 2篇朱俊
  • 2篇邱泽亮
  • 2篇崔奇
  • 1篇高锋
  • 1篇王孔嘉
  • 1篇耿宏伟
  • 1篇周讯
  • 1篇梁林云
  • 1篇吴璠
  • 1篇孔明光
  • 1篇郭颖
  • 1篇郭力
  • 1篇张立德

传媒

  • 3篇物理学报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物理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第九届中国太...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0
  • 1篇199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TiO_2的高分子“锚定位”包覆被引量:38
2000年
通过多组分溶液的原位合成方法,成功地制备了TiO2/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SMA)纳米复合材料.红外普图(IR)分析了这种材料的化学构成,证明纳米TiO2与高分子是以共价键的形式存在.随着反应条件的改变,透射电镜(TEM)观察到了纳米TiO2在复合物中有规律的形貌变化.综合实验结果,提出高分子“锚定位”包覆的作用模型,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材料以三维网络、纳米晶TiO2微相分离的形式存在,同时TiO2颗粒的团聚几率在相当大程度上得以降低.结合X射线衍射,还确定出了复合物中纳米TiO2的锐钛矿型结构.
王世兴王命泰雷勇李广海张立德
关键词:共价键二氧化钛高分子
超晶格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物被引量:3
1998年
近年来,具有规整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很受人们关注;利用有机-无机相间具有的强相互作用进行有序组装,可实现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形态的微观调控.
王命泰王世兴张立德
关键词:超晶格纳米复合物有序阵列
固态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IMVS和IMPS研究
本文制备了以导电聚苯胺为空穴传输材料的固态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利用强度调制光电流谱(IMPS)和强度调制光电压谱(IMVS)研究了TiO2多孔膜内的电子输运及背反应,结果表明严重的电子-空穴复合是制约这类固态电池性...
郭力王命泰梁林云陈冲王孔嘉
关键词:聚苯胺电子输运
文献传递
金属氧化物基杂化型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
2015年
以有机共轭聚合物为电子给体和无机纳米结构为电子受体组成的杂化型聚合物太阳电池(HPSC),是一类新型的光伏器件.HPSC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等性能集成在一起,其最显著的优点体现在材料来源丰富、性能互补且可调控、易实现低成本组装及轻便等方面.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具有环境友好、可见光区透明且易合成等特点,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电子受体材料.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HPSC电池的研究现状、工作原理、器件结构、和稳态及动态表征方法,然后重点综述了在基于ZnO和TiO2纳米结构的HPSC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载流子传输动力学理论模型、高效电池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及纳米结构特性相关的器件性能等.最后,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电池的后续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刘长文周讯岳文瑾王命泰邱泽亮孟维利陈俊伟齐娟娟董超
关键词:太阳电池金属氧化物共轭聚合物
Sb_2S_3纳米丝的合成及杂化太阳电池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溶剂热方法制备出高质量的Sb2S3纳米丝,并将其与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1,4-对苯乙炔)(MEH-PPV)共混制备成体型结构聚合物太阳电池.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Sb2S3纳米丝进行表征,利用电流-电压(J-V)测试和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IPCE)谱研究了Sb2S3纳米丝含量对Sb2S3/MEH-PPV共混体型结构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Sb2S3纳米丝直径为60~70 nm,长度为4~6μm,沿[001]晶向生长,在紫外-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光学带隙为1.57 eV.电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b2S3纳米丝作为辅助光吸收材料及有效的电子传输材料,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利用率;Sb2S3的补充吸收作用使Sb2S3/MEH-PPV共混电池具有一定的宽谱响应特点;与不含Sb2S3的电池相比,Sb2S3/MEH-PPV共混电池中增加的MEH-PPV/Sb2S3界面提高了光生激子分离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池的效率.
张慧吴璠韩昌报沈薇崔奇邱泽亮刘长文高锋王命泰
关键词:纳米丝太阳电池
β-环糊精对四氯联苯胺的包合作用
2011年
制备以β-环糊精(β-CD)为主体,2,2′,5,5′-四氯联苯胺(TCB)为客体的固态包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包合物的形成。利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β-CD及其衍生物羧甲基-β-环糊精(CMBCD)对TCB的包合行为,并用Job法和Benesi-Hildebrand双倒数法分别获得β-CD及CMBCD与TCB之间的包合比和包合常数。结果表明,β-CD和CMBCD均可与TCB形成包合比为1:1的包合物,包合常数分别为727.9 L·mol^(-1)和1647L·mol^(-1),且经羧甲基修饰之后的β-环糊精对TCB的包合能力明显优于β-环糊精。
顾晓红崔奇瞿启云王命泰
关键词:分析化学多氯联苯Β-环糊精包合作用
聚苯胺基固态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电子输运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以导电聚苯胺为空穴传输材料,制备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利用强度调制光电流谱(IMPS)和强度调制光电压谱(IMVS)研究了TiO2多孔膜内的电子输运及复合过程.通过TiO2多孔膜内电子的平均传输时间(τd)和电子寿命(τn)及对IMPS实验数据的拟合,获得电子在TiO2膜内的有效扩散系数(Dn)和扩散长度(Ln).这些聚苯胺基电池中的τn值为相应的液体型电池的1/10倍左右,表明在该固体电池中存在严重的光生电子的复合过程,这很可能主要是与氧化态染料分子和导电电子间的复合有关.随着TiO2膜厚的增加,τn和τd均变小,但Dn和Ln随之增加,只有在合适的膜厚范围内才能获得较高的光伏性能.
郭力梁林云陈冲王命泰孔明光王孔嘉
关键词:聚苯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Cu^2+对不同相形态中聚3-己基噻吩光学性质的影响
2009年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Cu2+分别与稀溶液、分散液和薄膜三种体系中的聚3-己基噻吩(P3HT)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3HT的相形态对其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在四氢呋喃的稀溶液中,P3HT与Cu2+的溶剂化程度都很高,它们之间几乎不存在化学作用;在分散液中,P3HT形成聚集的颗粒,Cu2+的加入产生较弱的氧化掺杂,Cu2+部分进入到分散颗粒中;在P3HT的薄膜中,Cu2+使链的共轭长度变短,引起光吸收蓝移.
朱俊彭瑞祥王命泰
关键词:铜离子光学性质
非晶/结晶共混对聚合物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以局域规整聚(3-己基噻吩)(P3HT)制备了TiO2/聚合物型双层结构光伏电池.利用稳态电流-电压测试和动态强度调制光电压谱,结合差热分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非晶支化聚亚乙基亚胺(BPEI)作为P3HT膜层的添加成分对TiO2/P3HT双层电池性能的影响.由于P3HT链的高结晶性,使得TiO2/P3HT界面接触不好,导致电池性能差.当在P3HT中共混重量比WBPEI/P3HT=1%—5%的BPEI时,电池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当WBPEI/P3HT=1%时,电池表现出近0.8 V的开路电压和20μA/cm2的短路电流.结果表明BPEI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不是源于P3HT-BPEI共混体系光学性能的变化,而主要是由于其改变了TiO2/P3HT界面接触性能.BPEI对TiO2/P3HT界面接触有两个相互竞争的影响,这取决于P3HT-BPEI共混体系的组成.一方面,通过降低P3HT的结晶度和增强与TiO2表面的相互作用,改善P3HT链在TiO2表面的附着;另一方面,当BPEI含量过高时,BPEI在TiO2表面的附着量将增加,反而会阻碍P3HT与TiO2表面的接触.良好的TiO2/P3HT界面接触有利于提高激子的界面分离效率、光生电子的寿命和电池效率.本文结果有望为聚合物光伏电池性能的改善提供新的认识和方法.
彭瑞祥陈冲沈薇王命泰郭颖耿宏伟
关键词:二氧化钛共轭聚合物光伏电池
聚合物超薄膜结晶相关的形貌形成及链行为(英文)
2006年
聚合物超薄膜结晶是高分子物理领域的一个新研究课题,近来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为人们在真实时空下研究聚合物结晶及相关链行为提供了可能。聚合物超薄膜结晶与膜厚(D)有很强的相关性,尤其是D<20nm的薄膜在结晶形貌和结晶动力学方面与本体结晶差别很大。已有的结果主要集中在结晶形貌、晶体尺寸、晶体生长速度和习性、晶体的熔融和结晶度等方面,涉及温度、膜厚、基片性质和膜的组成和结构对结晶的影响;然而,有些实验结果和解释彼此不完全一致,甚至有时相互矛盾。本文综述和讨论了近年来在超薄膜结晶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结晶形貌的形成和相关的聚合物链行为。
王命泰Hans-Georg BraunEvelyn Meyer朱俊
关键词:超薄膜晶体生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