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 作品数:14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镜经鼻入路颅底中线区的应用解剖研究
-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的内镜解剖特点,明确该入路对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和鞍上区的可操作空间,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方法选用新鲜成人尸头10具,75%酒精浸泡5d。应用直径4mm,长度18...
- 王嵩张丙杰王晨盛志国万晨光李牧
- 文献传递
-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生成素表达与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被引量:17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及其与血管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脑组织和cAVM血管内皮细胞中Ang-1和Ang-2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畸形血管壁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仅表达较低水平的Ang-1和Ang-2,而cAVM及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Ang-2表达显著增高(P<0.05)。畸形血管的内皮细胞间隙变宽,胞浆内线粒体丰富,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增多;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减少或消失,代之以大量的胶原组织沉积。结论 血管生成素表达可能参与cAVM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畸形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有重要关系。
- 赵明光魏学忠王晨高永中浦佩玉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
- 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探讨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12月至2019年8月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61例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病例,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率、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53例(86.89%)血管再通成功、8例(13.11%)血管再通失败,4例微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而放弃手术、1例微导丝刺破穿支动脉致破裂出血死亡、3例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致颅内出血死亡。53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预后良好44例、预后中等6例、预后不良3例;4例发生动脉再狭窄,但均无临床症状。结论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治疗在技术上可行,且疗效肯定,远期预后良好,但神经介入技术要求较高,术者需具备一定的技术储备和临床经验,以及围手术期管理能力和并发症处理能力,同时需要良好的治疗团队与护理团队精诚合作。
- 冯振广王晨盛志国周宝生杨帆常斌鸽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颅内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手术中并发症
- 创伤性椎动脉断裂介入栓塞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16年
- 创伤性开放性椎动脉损伤处理比较棘手,尤其是椎间孔开放性损伤后,出血极为汹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快速有效的外科治疗。而目前对于创伤性椎动脉损伤的救治尚无统一规范。椎间孔开放性骨折、椎动脉断裂后出血的压力差和失血量非常大,单纯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探查止血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如椎动脉回缩到椎间孔,很难结扎出血断端血管,可能需要磨除部分椎骨,可能导致新的血管神经损伤。而伴随介入设备不断更新进步,及医师对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日益熟练的掌握,介入栓塞治疗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纯的血管探查结扎术,若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取得更好效果。本例患者由刀砍伤所致,是一典型病例,笔者先尝试传统血管探查结扎无果,最后采用介入的办法对断裂回缩的椎动脉断端进行致密栓塞,再探查确认栓塞满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冯振广郑首学常斌鸽王嵩王晨盛志国周宝生万晨光李牧
- 关键词:栓塞治疗
- 颅内动脉慢性或亚急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探讨
-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开通术在颅内动脉慢性或亚急性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2015年6月期间,3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开通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将慢性或亚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责任血管进...
- 常斌鸽周宝生王晨李牧
- 文献传递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及操作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0例,均采用介入栓塞的方法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120例患者中,96例采用支架辅助平行技术栓塞治疗,20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4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患者中有2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栓塞术中破裂出血,1例出现弹簧圈逃逸,1例远端血管闭塞后脑梗塞。70例患者术后行DSA随访6~12个月,其中68例栓塞患者的动脉瘤均无复发及生长,2例患者栓塞弹簧圈移位,瘤体复发,再次行栓塞治疗。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常斌鸽王修玉周宝生王晨盛志国杨帆马景鑑李牧郑首学
- 关键词:介入治疗微小动脉瘤颅内动脉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介入治疗对炎症影响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分析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进行本次研究,患者均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入院时测定所有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以及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以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淋巴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NLR、PLR,经治疗后24~48 h内再次测定患者血中上述指标情况。比较两次测定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后患者NLR和PLR比例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后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比例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症反应增强,凝血相关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术后管理需要重视。
- 王修玉王晨刘勇殷硕冯学泉常斌鸽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血小板相关参数炎症反应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鞍上区操作空间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了解神经内镜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的内镜解剖特点,以及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和鞍上区的可操作空间,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选用新鲜成人尸头10具,红色与蓝色明胶分别灌注动、静脉血管,75%医用乙醇浸泡保存5d,经CT薄层扫描和重建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应用直径4mm,长度18cm的0。和30。硬质内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模拟手术过程,采用双鼻孔扩大经鼻入路对尸头进行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内镜下解剖,重点观察该入路中重要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以及颅底可暴露面积及鞍上区手术可操作空间。结果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安全、清晰地暴露前颅底面积平均(6.43±0.7)cm2,中颅底面积平均(3.43±0.5)cm2,后颅底面积平均(8.31±1.1)cm2;由于脑池提供了自然空间,因而可以充分地暴露鞍上区,并具有较宽裕的手术操作空间。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较广泛地暴露颅底中线区,为鞍上区手术操作提供了宽广、清晰、多角度的手术视野和空间。内镜经鼻入路不仅是临床治疗颅底中线区和鞍上区病变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微侵袭手术方法,而且是具有发展前景且不可替代的手术方式。
- 王嵩张丙杰王晨盛志国万晨光李牧
- 关键词:神经解剖学神经内窥镜颅底鞍上区
- 神经蛋白质组学—神经科学研究的新方向被引量:8
- 2005年
- 杨树源王晨
- 关键词:神经科学研究《NATURE》后基因组时代遗传信息生命过程全序列
- 不同基因型戊型肝炎病毒株宿主选择性差异的基因突变分析
- 2018年
- 目的初步探讨影响不同基因型戊型肝炎病毒(HEV)能否跨物种传播的核苷酸或氨基酸突变位点的特点。方法从DNA序列Gen Bank数据库获得87株HEV全基因组序列,根据宿主选择不同的特点将其分为H类和Z类,其中H类为基因1型和2型,Z类为基因3型和4型。通过ALIGNX软件对两类中全部HE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寻找影响两类HEV病毒株间宿主选择或致病性差异的可疑核苷酸或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本研究共发现26个可疑的核苷酸或氨基酸突变位点,可能参与决定不同基因型HEV宿主选择性差异;这些突变位点分布在ORF1区有16个,ORF2区有7个,ORF3区有1个,5'UTR和3'UTR区分别各有1个,特别是G11A/C(5'UTR区)、T511S(E2s蛋白决定簇区)及E78D(ORF3区)相对于其他突变子更为重要。结论 26个可疑特异性核苷酸或氨基酸突变位点的发现为研究不同基因型HEV宿主选择性和致病性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
- 王晨付红伟杨桂芳
-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