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玲
- 作品数:44 被引量:896H指数:15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ChatGPT时代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13
- 2023年
-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构建“ChatGPT+MTPE”交互式译后编辑能力培养模式,以华中地区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40名MTI笔译硕士为研究对象,对该理论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ChatGPT+MTPE”交互式译后编辑能力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形成更灵活、全面的译后编辑策略知识体系,促进译文质量评估能力提升,提高职业知识水平。从译文质量来看,实验组译后编辑产出在“流利度”和“文本功能性”变量指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该研究验证了“ChatGPT+MTPE”交互式译后编辑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为ChatGPT时代人工智能赋能翻译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持。
- 王律王湘玲
- 关键词:译文质量
- “人己通”外译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被引量:9
- 2020年
- 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以《论语》英译为例,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该模式体现了饱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而不同”之哲学理念、“推己及人”之他人意识及“文化平等”之比较视野。它克服了以往“5W模式”线性结构之局限,将起点与终点连接,形成了环形译介循环模式,提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受众与译介效果;同时,它突破了以往文化外译二元对立之藩篱,主张文化外译既要尊重文化之差异,更应探求文化之共通,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屏障,实现“人己通”,从而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 刘宏伟王湘玲
- 关键词:《论语》英译
- 认知心理因素对口译策略的影响——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交替传译之实证研究被引量:16
- 2013年
- 本文基于口译过程模式和翻译能力理论,通过刺激回忆、问卷、笔记和访谈四种方法,针对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认知心理因素对其口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口译过程中,学生译员和职业译员共采用了20种口译策略,可归类为记忆和概念形成策略、表达策略和协调策略。职业译员在策略选择和使用的质与量上,和学生译员相比优势明显。影响译员的认知心理因素中,学生译员主要在注意力、记忆力、毅力、自信心、严谨度、逻辑能力和综合能力因素上与职业译员存在显著差距。认知心理因素中记忆和注意力的有效分配影响记忆和概念形成策略;逻辑、综合能力影响表达和协调策略;自信心、严谨度和毅力影响口译全过程,直接决定译员的口译策略。
- 王湘玲胡珍铭邹玉屏
- 关键词:口译策略交替传译实证研究
- 走向共生理想的生态美学被引量:2
- 2008年
- 在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上产生的主体间性美学,即生态美学,由于摒弃了主客对立的思维,主张对话与交流,它完全不同于基于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美学。在生态美学的指导下,人类就能尊重自然,返魅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中,进入一种审美的共生境界。
- 王湘玲邹玉屏
- 关键词:主体间性生态美学主体性
- 从口译会场人员看口译质量的一项实证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本文研究的会场人员含口译使用者(发言人和听众)与译员。借助实证研究手段,文章对两组不同类型会议的口译使用者就口译质量的期望和态度,发言人、听众和译员对译员角色的看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会议类型不同,且分别以双语者为主体和以单语者为主体的口译使用者对口译完整性、流畅性和术语准确性等方面的期望和态度有较明显差异,口译使用者中的发言人与听众和译员本身对于译员角色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这一结果表明:译员在口译时应该根据会议特征调整口译策略,并积极主动地与发言人和听众进行沟通,从而尽可能地提高口译质量。
- 王湘玲危安蒋坚松
- 关键词:译员口译质量译员角色实证研究
- 中外机译应用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998-2018)被引量:9
- 2019年
- 本文以国内外12种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对比分析了1998-2018年间机器翻译应用研究的焦点及前沿趋势。研究发现:(1)机器翻译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均呈逐年递增趋势;(2)在研究焦点上均包括译后编辑和译者培养,国内研究偏重模式与框架的理论式探讨,而国外研究侧重质量分析及译者培养的实证性分析;(3)在研究趋势上,国内由翻译系统逐渐转向语言服务等研究,而国外则表现出质量评估、视听翻译和众包翻译研究并存的态势。此外,本文基于机器翻译背景提出翻译能力的重新界定及翻译课程设置的建议,尝试为我国翻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启示。
- 杨艳霞王湘玲
- 关键词:机器翻译可视化翻译人才培养
- 从国外教学翻译法反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被引量:2
- 2006年
- 教学翻译法在国外的外语教学界的地位几经沉浮。随着21世纪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再次以新的目光审视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探讨在理解翻译本质并有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指导的前提下,如何适当掌握其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其能有效促进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提高。借鉴国外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国情,我国研究者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翻译法的改革探索中,也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外语能力的指导性建议。
- 王湘玲蒋坚松
- 关键词:外语技能大学英语教学翻译
-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教学研究:概念界定、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
- 2024年
- 本研究在界定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学研究新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翻译教学研究的逻辑框架,明确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进而从变量设置和数据采集角度提出翻译教学研究的实践路径,揭示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教学实证研究的要素和方向,为翻译教学和研究创新提供思路,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翻译教学的深度融合。
- 王律王湘玲
- 关键词:人工智能翻译教学逻辑框架
- 人工译文修改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对比研究——来自键盘记录、反省法与调查问卷的证据
- 2024年
- 本文通过键盘记录、反省报告和调查问卷等方法的多元互证,对比了译者在英译汉翻译修改(即修改人工译文)与译后编辑(即修改机器译文)中认知努力、修改类型和修改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与翻译修改相比,译者在译后编辑时付出的认知努力更多,“必要修改”次数更多,修改质量也更高。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这两项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译者对译文来源的信任度、译文错误类型以及译者对任务指南的遵守情况等因素。本研究发现可为翻译修改与译后编辑的实证研究方法、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能力模型构建、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培养等相关领域提供有益启示。
- 王湘玲李小叶陈广姣
- 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对比实证研究被引量:14
- 2019年
- 本文对比31名学生译者在科技文本英译汉过程中分别进行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时,在翻译速度、译文质量、译者态度三方面的差异,通过击键记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发现:(1)就科技文本英译汉而言,相比人工翻译,译后编辑能够显著缩短任务时间,提高翻译速度。(2)相比人工翻译,译后编辑译文错误数量较少,译文整体质量较高。通过对两种模式下的翻译速度与译文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译文质量受到翻译速度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译者自身翻译能力及机器翻译译文质量等。(3)针对译者态度的前测问卷显示,被试对译后编辑所持态度不一,其影响在翻译速度和译文质量上得到验证。相比对译后编辑持中立或消极态度的被试,持积极态度的被试在翻译速度与译文质量方面都有更好表现。研究结果对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人才培养有启示价值。
- 王湘玲王婷婷
- 关键词:人工翻译译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