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绍良

作品数:6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溢油
  • 4篇石油
  • 4篇降解
  • 3篇降解菌
  • 3篇海洋溢油
  • 2篇多环芳烃
  • 2篇菌剂
  • 2篇降解菌剂
  • 2篇海洋石油
  • 2篇岸滩
  • 1篇低值
  • 1篇溢油事故
  • 1篇溢油污染
  • 1篇优势菌
  • 1篇油污染
  • 1篇溶氧
  • 1篇生态位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降解
  • 1篇生物修复

机构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王绍良
  • 6篇崔志松
  • 5篇郑立
  • 5篇高伟
  • 4篇李倩
  • 3篇杨佰娟
  • 3篇周文俊
  • 2篇张魁英
  • 1篇韩彬
  • 1篇冉祥滨
  • 1篇韩平
  • 1篇曹磊
  • 1篇田黎
  • 1篇郑明刚
  • 1篇臧家业
  • 1篇刘倩

传媒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两种海洋专性解烃菌降解石油的协同效应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为研究在石油降解过程中海洋专性解烃菌的协同效应。【方法】以食烷菌22CO-6、JZ9B和海杆菌PY97S为实验材料构建石油降解菌群,采用重量法、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棒薄层色谱等多种手段分析、比较降解菌纯培养和降解菌群对原油的降解率及石油降解后产物的多元色谱图。【结果】构建的降解菌群22CO-6+PY97S和JZ9B+PY97S中2种专性解烃菌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与石油烃降解菌22CO-6、JZ9B单菌降解相比,PAHs降解菌PY97S的加入,可以使原油降解率从27.81%、83.52%分别提高到64.03%和86.89%,同时促进石油中烷烃、芳香烃组分包括高分子量多环芳烃chrysene及其衍生物的降解。【结论】在石油降解过程中海洋专性解烃菌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不仅可以加快石油降解,还可以彻底降解石油中生态毒性较大的高分子量化合物。
崔志松郑立杨佰娟刘倩高伟韩平王绍良周文俊郑明刚田黎
关键词:溢油生物降解多环芳烃
Porphyrobacter sp.D22F的降解特性及其在石油降解菌群中的生态位被引量:2
2012年
为揭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降解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石油降解菌群的优势菌,研究了从南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株PAHs降解菌D22F的降解特性及其在石油降解菌群D22-1中的生态位.对菌株D22F进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以初步确定其种属,通过培养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多环芳烃降解范围和降解率,通过简并引物PCR扩增其PAHs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片段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监测石油降解菌群中的优势菌.结果表明,与菌株D22F的16S rRNA基因相似度最高的模式株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 tepidarius DSM 10594T(AF465839;98.55%).该菌株能降解萘、甲基萘、苊、硫芴、菲、蒽等;对初始浓度为0.2 g/L菲10 d后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从其基因组DNA中克隆到的PAHs起始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phnAc与Novosphingobium aromaticivorans DSM 12444中的质粒pNL1(CP000676)上的bphA1f基因相似度最高,达到99.41%.DGGE谱图显示,菌株D22F是石油降解菌群中的3种优势菌之一,在传代菌群中可稳定存在.Porphyrobacter sp.D22F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中首株以低分子量PAH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菌株,是石油降解菌群的优势菌.
王绍良崔志松郑立高伟李倩
关键词:多环芳烃优势菌生态位
不同剂型石油降解菌剂在模拟溢油岸滩修复中的中试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为比较基于海洋石油降解菌群DC10的菌液制剂(ZL 201010223463.6)与干粉制剂在模拟溢油岸滩修复中试实验中的石油降解效果。通过监测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基于降解指数n-C17/Pr(正十七烷/姥鲛烷)和n-C18/Ph(正十八烷/植烷)计算的石油烃降解率变化,以及海水中石油烃和氮、磷的浓度变化,综合评价菌剂的岸滩修复效果。结果表明,28 d后添加了菌液制剂处理池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3.47%和45.07%,比自然风化提高了24.70%和25.40%;而添加了干粉制剂处理池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0.06%和42.36%,比自然风化提高了21.29%和23.69%。在模拟溢油岸滩修复实验中,干粉制剂的降解效果略低于菌液制剂,但干粉制剂可长期保存,且运输方便,因此干粉制剂比菌液制剂在岸滩溢油修复领域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李倩高伟崔志松郑立杨佰娟张魁英王绍良周文俊
关键词:海洋溢油岸滩
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细菌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化学裂解法从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3.7~7.0mg.L-1)的6个站位海水样品中提取了环境DNA样品。以试剂盒纯化后的DNA样品为模板扩增其16SrRNA基因V3区,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子文库构建及DNA测序对溶氧低值区海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的6个站位底层海水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是相似的,它们均由隶属于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属)、Salegentibacter(需盐杆菌属)等10个属的18种细菌组成。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细菌分别属于α变形菌纲(2种)、γ变形菌纲(12种)和黄杆菌纲(3种)三个大类。在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的海水样品中细菌多样性最高的类群是γ变形菌纲。
崔志松王绍良臧家业冉祥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海洋石油降解菌剂在大连溢油污染岸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5
2012年
对海洋石油降解菌群DC10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基于该菌群的降解菌剂,并用于大连实际溢油岸滩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降解菌剂对潮间带和潮上带油污的降解作用,通过分析C17/藿烷、C18/藿烷及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来评价其降解效果。降解菌群DC10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石油的降解率高于各组成菌株,一周时间的石油降解率比对照提高了60%左右,能降解大部分的烷烃和芳烃。以DC10冻干菌粉辅以营养盐溶液研制降解菌剂,该菌剂在大连岸滩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解效果。在为期12d的潮间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喷洒菌剂处理的C17/藿烷和C18/藿烷降解率相对于自然风化处理分别提高了40%和30%,而总烷烃和总芳烃降解率分别提高了80%和72%。在为期85d的潮上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从C17/藿烷和C18/藿烷的降解率来看,喷洒菌剂处理对油污的降解程度仅略高于自然风化,但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近30%和20%。
郑立崔志松高伟韩彬杨佰娟王绍良李倩周文俊张魁英曹磊
关键词:海洋溢油石油烃降解菌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1年
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石油加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排放,海上溢油事故等,使石油成为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10^10kg的石油进人海洋环境中,中国每年排人海洋的石油达1.15×10^8kg,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卜列。2010年4月和7月先后发生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漏油事故和大连新港储油码头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给当地旅游业、水产养殖业及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害。这两次事故将会像历次溢油事故一样,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其危害可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王绍良郑立崔志松高伟李倩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海洋溢油生物修复海上溢油事故海洋石油海洋生态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