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美楠

作品数:6 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2篇全蚀病
  • 1篇锈病
  • 1篇锈菌
  • 1篇玉米秸
  • 1篇玉米秸秆
  • 1篇栽培
  • 1篇栽培平菇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性研...
  • 1篇条锈病
  • 1篇条锈菌
  • 1篇平菇
  • 1篇评价指标
  • 1篇全蚀病菌
  • 1篇作物
  • 1篇小麦全蚀病
  • 1篇小麦全蚀病菌
  • 1篇小麦条锈病

机构

  • 5篇西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天水市植保植...

作者

  • 6篇王美楠
  • 3篇商鸿生
  • 2篇李振岐
  • 2篇袁红旭
  • 2篇陆和平
  • 1篇孙辉
  • 1篇刘常宏
  • 1篇康振生
  • 1篇井金学
  • 1篇马青
  • 1篇强磊
  • 1篇王清文
  • 1篇贾明贵
  • 1篇史延春
  • 1篇杨世发
  • 1篇孙淑梅

传媒

  • 2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麦类作物抗全蚀病室内苗期接种方法与评价指标被引量:8
2001年
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室内苗期评价麦类作物抗全蚀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证明菌饼和玉米砂接种法均可用于麦类作物的抗病性评估,但以菌饼接种法接种较好。该法简便易行,接菌量均匀,有利于品种间的相互比较。对菌饼和玉米砂接种法接种后30d的发病指标进行了通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12项发病指标中,只有皮层褐化长一个指标入选主成分,表明皮层褐化长度可反映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该指标可用于室内苗期抗全蚀病资源的大量筛选。
刘常宏王美楠南鸿生
关键词:麦类作物全蚀病评价指标抗性鉴定
玉米秸秆栽培平菇优化高产配方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玉米秆粉碎成糠粉栽培平菇,营养成份容易被平菇菌丝分解利用,是栽培平菇的一种较好培养料。玉米秆带杂菌多,用熟料栽培适当增加石灰用量,把培养料pH提高到8~8.5,可预防杂菌污染。在供试的5个配方中,配方Ⅳ生物学产生最高,在供试的两个菌株上,仅第1潮和2潮菇的产量分别达到127%和122.7%。
陆和平王清文王美楠
关键词:玉米秸秆平菇栽培
小麦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组分分析被引量:16
2002年
在苗期控温条件下 ,对具有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的 15个小麦品种接种条锈菌后的潜伏期、产孢强度、孢子堆密度和孢子堆长度等 4个抗病性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慢锈品种和高温抗锈性品种在抗病性组分方面与感病品种不同。通过聚类分析 ,将其划分为 6类 :近免疫抗病、高温抗锈性、高度慢锈性、中度慢锈性、耐病性和感病性。根据聚类结果 ,分别建立了 6个判别函数 ,其经验品种回判符合率为 10 0 %。
马青王美楠商鸿生李振岐强磊孙辉
关键词:小麦慢锈性条锈菌
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其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25
1997年
1986~1994年,以天水为基点对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开展了进一步研究,明确了:1)病菌越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夏基地,夏季降雨和温度是影响病菌越夏的最重要因素。2)当地越夏菌源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来源,菌源量、播期和降雨为影响秋苗发病的主要因素。3)首次证明,陇南秋季菌源量大时,可直接传入关中并引致较大流行。4)半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冬基地。5)春季病菌先在半山发展,后向全区和西部麦区传播。并根据上述流行规律提出了控制策略建议。
李振岐王美楠贾明贵陆和平商鸿生康振生杨世发孙淑梅史延春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1997年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1998年
1997年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病害发生情况调查袁红旭井金学王美楠(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杨陵712100)997年5月10日至6月5日笔者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武功、宝鸡、周至、长安、三原、泾阳、蓝田、白水、渭南、铜川、长武等26个县市,对小麦病害发生情况进行...
袁红旭井金学王美楠
关键词:小麦病害
西北地区小麦全蚀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利用从西北地区分离的20 个全蚀病菌( Gaeumannomyces graminisvar.tritici) 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生物学特性及7 种禾本科作物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能在5 ~33 ℃、pH4.0 ~10.0 范围内生长。在3 ℃或35 ℃时,所有菌株停止生长。大多数菌株在20 ~25 ℃、pH6.0 ~8 .0 条件下生长良好,当25 ℃、pH7 .0 时菌落生长速度最快。对7 种禾本科作物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0 个菌株均对小麦致病性最强,其次是高粱、糜子和水稻。一些菌株还能轻度侵染谷子、燕麦和玉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生长较快的菌株较生长慢的菌株致病性强。
袁红旭商鸿生王美楠马伏宁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全蚀病菌生物学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