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朝晖

作品数:31 被引量:21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动脉
  • 10篇缺血
  • 9篇梗死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5篇血管
  • 5篇脑缺血
  • 4篇影像
  • 4篇再灌注
  • 4篇缺血再灌注
  • 4篇细胞
  • 4篇脑组织
  • 4篇颈动脉
  • 4篇颈内
  • 4篇颈内动脉
  • 4篇后循环
  • 3篇动脉扩张
  • 3篇支架成形术
  • 3篇椎基底
  • 3篇椎基底动脉

机构

  • 31篇中日友好医院
  • 3篇中南大学
  • 2篇广西中医学院...
  • 2篇卫生部
  • 2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滨州市中心医...
  • 1篇北京丰台医院

作者

  • 31篇田朝晖
  • 24篇刘尊敬
  • 19篇焦劲松
  • 14篇薛爽
  • 12篇张志勇
  • 8篇唐文雄
  • 6篇刘玮
  • 3篇杨期东
  • 3篇王国相
  • 3篇龙涛
  • 3篇刘运海
  • 3篇董明睿
  • 3篇徐文艳
  • 3篇汪仁斌
  • 2篇刘瑞宏
  • 2篇刘蕾
  • 2篇王丽
  • 2篇李小璇
  • 2篇荣培
  • 2篇贾树红

传媒

  • 5篇中风与神经疾...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日友好医院...
  • 3篇中华行为医学...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VBD诊治。方法对2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后循环脑梗死组(n=9)与无后循环脑梗死组(n=16)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点等。结果基底动脉侧向偏移程度在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移程度3级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更高。结论VBD临床表现多样,表现为后循环脑梗死并不少见,且基底动脉严重侧向偏移可能与其发生脑梗死相关。
王淑敏孙丽丽焦劲松田朝晖刘尊敬唐文雄刘玮薛爽张志勇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后循环脑梗死
颈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致卒中的临床及影像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是一种少见的,病因未明的,非炎性、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最常见于肾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此病为相对良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只在造影中偶然发现。
张志勇焦劲松刘尊敬唐文雄田朝晖
关键词:肌纤维发育不良颈动脉影像特征颈内动脉颅外段良性疾病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后病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的影响。方法序贯收集8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46例患者发病前常规双胍类或/和磺脲类或/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34例患者发病前除常规双胍类或/和磺脲类或/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外还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控制血糖,脑梗死发病后继续沿用之前的降糖方法,除根据血糖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外,不再加用其他类降糖药。脑梗死发生后其他治疗方法齐同。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在治疗后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为11.26±3.45和9.11±2.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67±3.98和12.56±4.01(P<0.05);生活能力状态量表的评分在治疗后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为3.46±1.34和2.87±1.44,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93±1.56和3.35±1.73(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是有效的。
田朝晖刘尊敬杨兴东焦劲松薛爽曾一君
关键词:吡格列酮脑梗死
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激活剂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炎性机制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激活剂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炎性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小剂量吡格列酮(PPARγ激活剂)干预组、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吡格列酮干预组在中脑动脉闭塞(MCAO)前3 d分别给予吡咯列酮,每日一次灌胃给药。剂量分别是:小剂量组为10 mg/kg,大剂量组为15 mg/kg。生理盐水干预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亦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缺血后24h作为观察时间点,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生化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的脑梗死体积[(147±14)mm3]及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脑梗死体积[(121±16)mm3]均较生理盐水干预组[(183±17)mm3]小;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的MPO[(0.148±0.027)U/g]及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MPO[(0.096±0.021)U/g]均比生理盐水干预组[(0.203±0.022)U/g]降低,并且上述指标均呈现出随吡格列酮剂量的增加而下调幅度增强的趋势(P<0.05)。结论PPARγ激活剂应用后,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梗死体积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本研究提示调控炎性损伤路径可能是利用PPARγ激活剂对PPARγ这一靶点进行干预从而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刘尊敬杨期东刘运海王国相焦劲松薛爽田朝晖熊新英龙涛徐文艳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激活剂吡格列酮髓过氧化物酶
早老素1基因突变伴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家系基因与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早老素1基因突变伴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家系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基因突变。方法临床收集并分析该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采集先证者及其儿子的血样,采用二代测序方法进行家族性AD相关基因的筛查,并对突变位点进行一代测序验证。结果家系中3名成员具有AD表现,其中2名为晚发型AD。先证者核磁共振影像呈现多发脑叶微出血,其早老素1基因8号外显子编码区第865号核苷酸由T变为C,导致第289号氨基酸由Ser变为Pro(p.Ser289Pro),为错义突变。结论早老素1基因发生p.S289P突变可能会导致晚发型家族性AD,且伴淀粉样血管病表现。
贾树红金轶孙丽丽王康田朝晖彭丹涛刘尊敬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微出血
颈内动脉内注射丙泊酚定侧语言区和评价半球记忆功能
<正>目的:在目前阿米妥普遍缺乏的背景下,探讨应用丙泊酚替代阿米妥进行颈内动脉注射进行Wada试验,定侧语言区和评价半球记忆功能的价值。方法:14例拟接受外科治疗的药物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任连坤田朝晖张志勇陈佳吴冬燕李晓璇张伟赫荣培薛爽焦劲松
文献传递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临床效果及随访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王淑敏李小璇李小璇焦劲松田朝晖刘尊敬唐文雄刘玮薛爽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随访
滥用一氧化二氮致长节段脊髓病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滥用一氧化二氮导致长节段脊髓病变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的10例滥用一氧化二氮患者的人口学数据、一氧化二氮接触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脊髓磁共振成像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0.80±3.12)岁]。10例患者吸入N2O至起病时间为1个月至1年,平均时间(6.95±4.19)个月。10例均以肢体远端无力为主要症状,9例伴肢体远端麻木,3例伴Lhermitte’s征(+),4例伴尿便障碍。2例血常规提示贫血,1例为巨细胞性贫血,1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例曾于外院补充维生素B12治疗,其余7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均异常增高。电生理检查示9例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均受累,1例仅运动神经受累,下肢病变严重程度明显重于上肢。脊髓磁共振成像示10例均有颈髓纵行条状T2高信号,3例伴胸髓长节段病变,2例伴脊髓肿胀,6例横轴位呈"倒V"征,1例呈"类月牙"征,3例呈"八字"征。10例均在停止一氧化二氮吸入、积极补充大剂量维生素B12、早期康复锻炼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一氧化二氮中毒性脊髓病变临床多以肢体远端无力麻木为主,影像学上以颈段脊髓后索受累常见,可伴有胸髓受累,横轴位以"倒V"征多见。停止接触一氧化二氮和补充高剂量维生素B12有效。
王云云汪仁斌洪闻焦劲松彭丹涛刘尊敬田朝晖金淼董明睿段晓慧刘蕾孙青孙少杰王丽
关键词:一氧化二氮维生素B12
基底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良( BAH)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BA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期间行头颅MRA提示基底动脉走形正常、形态规则的住院患者328例,按照头颅MRA上基底动脉形态及直径分为BAH组(48例)与非BAH组(280例),通过临床分析及核磁影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合并颅内血管变异,重点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情况及梗死患者间基底动脉平均血流( Vm),同时通过随访比较两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转归,最后对BAH组中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征详述。结果(1)BAH组中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VAH)24例(50.0%),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A)18例(37.5%),永存三叉动脉1例(2.1%),椎动脉巨大开窗畸形1例(2.1%),经比较其较非BAH组更易合并颅内血管变异( P<0.05);(2) BAH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35.4%(17/48),非BAH组为8.6%(24/280),经比较BAH组更易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0.05),且BAH组后循环梗死患者基底动脉Vm明显低于非BAH组( P<0.05);(3)两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随访的4~28个月时间里均无死亡发生,非BAH组患者有3例再发后循环梗死。 BAH组出院时、出院后30 d、90 d mRS评分≤2分的改善率方面均优于非BAH组(均P<0.05);(4) BAH组卒中患者常表现为腔隙综合征(9/17),梗死部位以脑桥旁正中为著(9/17),且常合并双侧VAH+单侧FTPA(8/17)。结论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并不少见,易合并其他颅内血管变异。可能由于其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所以其后循环梗死者多于非BAH组,且以脑桥梗死常见。虽临床预后相对较好,我们尚需及早诊断,加强其卒中防治工作。
张志勇刘尊敬田朝晖唐文雄刘玮薛爽焦劲松
关键词: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后循环梗死椎基底动脉缺血
虚拟支架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虚拟支架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颈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45例,通过颈部血管B超、MRA、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等方法,确定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部位。运用虚拟支架血管分析程序,得到颈动脉狭窄虚拟支架数据参数。结果: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立体多角度直观清晰地观察和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程度以及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以虚拟支架技术测量的数据参数为依据,选择相应型号的支架治疗满意率达100%。结论:虚拟支架技术有助于术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正确地选择合适类型的支架。
胡立斌刘瑞宏田朝晖张思迅孙士龙马青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介入性放射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